廉思教授2009年提出“蟻族”這個概念,把北京的“唐家嶺”推上輿論風口的時候,曾經給出了3個建議:
1.關心“蟻族”心理健康,改善“蟻族”現在的居住環境。
2.停止低水準大學“無節制+高學費”的擴招。
3.在大城市,由政府系統性地提供廉租房,降低“北漂”的生活成本。
十年過去了。
蟻族确實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跟上述3個建議完全沒關系。
因為換詞了。
“蟻族”已成曆史。
“屌絲”都轉正了。
“躺平”正在被挽救。
當下輿論的風口是“雞娃”。
未來的趨勢是“三胎”。
換詞背後的真相是,十年前的“蟻族”已經更新向上,開始“内卷”了。

1985年的美國電影《印度之行》改編自1924年英國作家福斯特的同名長篇小說。
導演用164分鐘講了一名印度“蟻族”想啃大英帝國“白菜”的悲劇。
片尾曲響起,字幕走完,導演也沒有交待,那個被侮辱、被傷害最深的男人,“白菜”的未婚夫,職業前途如何?家庭婚姻如何?他是怎麼想的?
我猜,導演這麼做的原因有三個:
1.他是赢家,不用娶一個不愛他的女人。
2.他是公務員,選擇一個符合國家利益的立場是基本素質。
3.他曾經也是“蟻族”,因為拱不上倫敦的“白菜”,才到帝國的海外殖民地,求進步、求發展。他已經赢了,隻需要再等一顆合适的“白菜”來印度。
情欲不分階級,強國必須向外。
“嫁的好”确實比“幹得好”容易。
但隻要國強了,瞬間大家都是“白菜”。
香港大叔用身份證已經騙不了北京小姑娘上床了,這就是曆史給“蟻族”的正确答案。
備注:
1.電影,《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2.教授,廉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3.村莊,唐家嶺村被稱“蟻族”集聚地(大學畢業生聚居村),與上地資訊産業基地和中關村軟體園隻有一路之隔。
4.圖書,《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