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網紅文化,在中國可能是精神小夥社會搖、奧力給、影流之主、劈柴喂馬、李子柒;而俄羅斯以及前蘇聯地區則是挖墳倒鬥當摸金校尉。
他并不像《鬼吹燈》裡胡八一似的挖古墳、鬥僵屍;而是專挖70多年前的二戰戰争遺迹。
打開Youtube,打上幾個挖墳的關鍵詞,就會發現無數個百萬級内容。
這種摸金校尉式的視訊的套路就是邊挖邊介紹,簡單粗暴。
如果挖出來好東西,比如當年納粹軍官的包裹,随便展示一下私人物品,視訊閱讀量就能輕輕松松過百萬。
△ 一個部落客挖到了個德軍軍官的儲物箱,裡面不但有魯格手槍、鐵十字勳章,還有一些納粹金條
事實上,這種摸金校尉文化在前蘇聯地區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有數以萬計的“摸金校尉”在沼澤裡、凍土中攜帶着各種裝置,試圖複刻視訊裡的尋寶奇迹。
△ 差不多就是這感覺
前蘇聯地區的“摸金校尉”在中國語境下,叫做“挖土黨”。或許是因為不了解,又或許是因為這事離得遠,是以詞性似乎略顯中性,感覺跟羊毛黨、炒鞋黨差不離。
但事實上,他們并不像你想象得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時代傷痛中孕育出的怪胎。
斯拉夫摸金校尉這種社會現象的盛行,在2008年俄羅斯現象級電影《我們來自未來》中就有所展現:
△ 《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中文譯名為《古墓迷途》
故事講的是,一個俄羅斯大學的曆史系高材生,憑着自己對二戰曆史的了解,掌握了對古戰場遺迹“尋龍點穴”的技藝。
辍學之後帶着一票兄弟,四處尋找未經妥善埋葬的戰士墓地,挖開墓穴,把他們墓中的勳章、裝備拿去賣給商人,賺筆大的。
△ 《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中交易蘇聯勇氣勳章的片段
在将東西劫掠一空之後,挖出的戰士遺體就直接棄之荒野了,甚至成為他們玩樂的工具。
△ 《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中拿蘇軍頭骨當靶子的鏡頭
雖然電影故事是虛構的、架空的甚至還被融入了穿越環節,但它很多資訊來源都是真實的。
片中謝爾蓋所售賣的勳章叫“Медаль «За отвагу»”,中譯勇氣勳章。在1938年10月創立,專門獎勵那些保衛祖國的戰鬥英雄。解體後,仍保留在俄羅斯聯邦的勳章體系中,沿用至今。
△ 勇氣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твагу»
1938-1991年,蘇聯共計釋出了近470萬枚此類獎章,其中有420萬枚于蘇德戰争時期被授予;因為戰事緊急,很多勳章直接在火線授予,拿到之後很多戰士戴着就上戰場了。
這種戰時勳章随身佩戴的習慣,就成為了挖土黨們尋找失蹤士兵遺骸的原動力。
△ 1945年4月29日,在柏林地鐵圍剿德軍的照片,從畫面上能清晰看到一些士兵有戰時佩戴勳章的習慣
蘇聯有着相當完整成熟的勳章體系,每一枚勳章都有證書,上面記錄着勇士們的榮譽行為,證明着曾經在勝利的宏大叙事下,這些英雄做出了怎樣具體的奉獻,又做出了怎樣的犧牲。
這麼一枚富有意義的勳章,在經過摸金校尉的粗暴挖掘之後,在蘇聯勳章網際網路上隻需40歐元便能把犧牲烈士一生的榮耀,揣兜裡帶回家,成為自己的收藏。
這種交易從不是個例。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去前蘇聯地區的古物商店和路邊,購買蘇聯時期的物件已經成為了一種打卡式的舉動,甭管是勳章、旗幟、黨員證,還是手表、雕像、大挂像。
但随着網際網路電商的興起,曾經Local的生意變成了國際化,銷量越來越大,所有帶有明顯意識形态的物品,甚至就連在衛國戰争中陣亡士兵的腰帶扣,都成為了紅色帝國的遺産,軍品收藏界的寵兒。
這些象征着蘇聯紅軍榮譽的物件,隻是一個龐大行業中最底端商品,而已。
△ 從戰士墓地出土的紅旗獎章、腰帶扣;除了變賣、盜搶以外,這個市場很多物件有相當一部分為盜墓而來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顯示,全球軍事紀念品每年超過5000萬美元,其中納粹的物品普遍要比二戰時其他國家的東西更值錢。
在這種趨勢的推波助瀾下,納粹戰争紀念品市場變得越來越火爆,比如德軍陣亡士兵各個型号的鋼盔,在過去十多年裡翻了近7倍。
最高端的是像坦克、汽車這類的武器裝備以及名人用過的東西,如果是著名納粹分子用過的,價格更能飛上天。
△ 赫爾曼·戈林穿過的制服可以賣到12.6萬美元(2015年)
△ 綽号“死亡天使”的奧斯維辛醫師門格勒日記能賣到24.5萬美元(2011年)
△ 一輛儲存完好号稱“德意志軍馬”的IV号(H)型坦克,售價250萬美元
這麼高端的産品,可遇不可求,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到,數量也少;但位于産業相對低端的裝備、制服、勳章遺物可就不同了,“貨量”源源不斷,一批批的出土物件不斷填滿日益高漲的二戰文物收藏者的欲望。
那麼,為啥一定是前蘇聯地區會成為挖土黨的寶庫呢?
△ 伏爾加格勒,蘇聯時期舊稱斯大林格勒。後來為了紀念戰役勝利,政府在當時激戰最慘烈的馬馬耶夫崗最高處,樹立了著名紀念碑《Родина-мать зовёт》。
因為這些地區大多是二戰時最慘烈的東線戰場,在當時,雙方都為勝利而殘酷鏖戰,投入了大量兵器、人力物力,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就被遺落在各地成為文物。
在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間雙方軍人死亡數量超過1000萬,此外還有400萬失蹤者,他們大多被塵土掩埋,沒有得到妥善掩埋和記錄。這些數量龐大的失蹤者身上的勳章、檔案、生活用品,也更加充實了這一領域的收藏次元。
△ 東線最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死傷200萬左右,平均每個士兵活不過9分鐘
另一方面,血腥戰場的超大規模會戰,讓這些戰争遺迹非常集中,隻要通過研究,就能斷定大概方位,難度系數較低。
加上高緯度地區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戰争遺迹會在雨季沉入松軟的泥土;被中性土質包裹的戰争紀念品,是以得以儲存完好;是以,挖土黨總能搞到幾乎全新的二戰文物,品質優秀,貨量充足。
△ 2017年挖土黨在戰場遺址挖掘到了一個彈藥箱:裡面放滿了各種私人物品,儲存完好,其中還包含一盒雪茄
可能很多人覺得,戰争結束後政府難道不清理現場嗎?蘇聯政府的确清了,但因為俄羅斯地區地廣人稀的特點,很多戰争遺迹都被遺忘了,逐漸隐藏在泥土沼澤之中。
資源充沛、市場廣闊,可謂天時地利皆齊活,隻需要人在技術上努把力就得了,屬于妥妥的低投入高回報。是以,越來越多前蘇聯地區青年加入這一領域,想要靠戰争遺産發一筆。
西方人給這些“挖土黨”專門起了個精确名詞:Black Digger,Чёрные копатели,專指那些靠非法挖掘二戰古戰場遺迹、掠奪士兵遺骸擷取财富的盜墓賊。
做Black Digger的人,大多是前蘇聯地區“80後、90後”年輕人,雖然市場廣大,利潤可觀,有時運氣好甚至能挖出各種稀有的戰争寶貝,實作階級跨越。但落到基層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 2008年,一幫波蘭挖土黨從土裡挖出了一輛四号突擊炮,這種戰車存世僅有3輛;根據2011年的拍賣資料顯示,沒有發動機的此類坦克的價格為425000歐元
首先,幹這事呢,有送命的風險,是以必須得有野外生存經驗和軍事素養。在時隔不到百年的戰場叢林裡,踩雷、臭蛋突爆等狀況比比皆是,沒點軍事素養,直接Game Over,更甭提掙錢了。
△ 在Black Digger活動的區域上,很多炮彈就這麼平躺在地上
其次呢,這事光有一膀子力氣也不行,還得有腦子,不但得天天翻閱曆史典籍和戰争回憶錄查閱資料尋找大體方位,還得下現場跟附近的老村民聊天确定具體地點。乍一看,都快趕上調查記者的業務能力了。
即便知道了位置,還得靠點運氣。
不但得根據當地的地貌特征選取裝備,還得祈禱自己的偵測器能恰好找到陣亡士兵腰帶扣,進而找到寶貝。一旦确定位置,立馬開始挖掘,把一切值錢的商品洗劫一空。
最值錢的東西,大多是軍官的勳章、儲存完好的武器和生活用品,但這種幾近完美品相的東西可遇不可求;事實上,失蹤者遺體上都有狗牌,這就足以讓他們大賺一筆。
△ 幾年前挖土黨找到了一個隐秘的德軍軍火庫,裡面有無數嶄新的武器。其中MG機槍最為亮眼,這種品相能在美國槍市賣到8萬美元以上。
普通納粹士兵的身份識别牌在市場上可以賣到60美元,而黨衛軍(SS)的身份識别牌可以賣到上百美元,這筆錢甚至比東歐部分地區教師的月薪還要高。
△ 上圖是一塊黨衛軍身份識别牌,識别二者的方式很簡單,隻要有SS标志即為黨衛部隊
△ 二戰時期,蘇聯士兵使用的身份識别技術是膠囊配紙條,在市場上的價格要比納粹士兵低了不少
金錢是Black Digger的第一驅動力,他們根本不在乎死者是否能魂歸其土。
由于當時掩埋的場地多是合葬墓或是戰場遺迹,是以他們常常能發現一片屍骨;不過,在他們劫掠之後屍骨暴屍荒野,緊俏的身份牌盡丢,想要識别身份、收斂屍骨,變得難上加難。
△ 盜完墓,就把遺骨這麼一扔,相當惡毒
這種悲劇,在一個叫Schäfer的德國人尋找叔祖父遺體的故事裡可以得到充分驗證。
他的叔祖父在1942年被遊擊隊擊中胸部,在臨死前倒在戰友懷裡一直默念家人的名字;在死後,他被合葬在戰地墓園,撤退前德軍對這些墓地進行了草草掩埋,以防蘇軍破壞。
當Schäfer根據榮民的日記和戰地報告判斷好位置之後,辦好手續,帶着相關人員前往挖掘時,卻發現早已被Black Digger挖得亂七八糟,骨頭散落一地,身份識别牌也沒有了。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人,再也不能讓他回到故鄉了。
△ 海因裡希·吉爾根巴赫(Heinrich Gilgenbach)的照片
在中彈後,他在戰地醫院又活了幾天,
在此期間的絕筆信成為其家人最珍貴的回憶
Black Digger的做法,無異于給這些戰死者第二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而第二次則是靈魂上的:沒人能再找到他們,也沒法回到故鄉,留給靈魂的隻有遺忘。
但Black DIgger們卻不這麼看,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一個叫Sebastian的Black Digger對《衛報》記者說:
他們根本不在乎這些屍骨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德國人,是侵略者還是衛國者,在金錢面前全都一樣。
他并不認為把戰死者勳章等一切有價值的戰争紀念品拿走,算是盜墓;因為沒人記得他們。而且他們也沒拿死者的金牙或是首飾,算不得盜竊。
這種盜掘當然是違法的。
雖然東歐許多國家都出台了重罰盜掘二戰戰争遺迹和失落士兵墓地的法案,但效果卻乏善可陳,Black Digger 不但會專挑地廣人稀的地下手,還會賄賂警察保證自己的安全。
你們可能會問了,那這幫人這麼聰明,幹點啥不好非得挖墳呢?
就是因為窮。
蘇聯解體後,各地經濟凋敝:失業率、自殺率暴增,是以不少年輕人相當失落、拮據,于是便開始打起了地下的主意,打算用那裡的戰争遺産,賺錢花。
△ 1991-2019年俄羅斯聯邦失業人數
From:worldbank
你或許以為Black Digger的做法,早就被人人喊打,成為批駁對象。
但事實上,冠以“尋找失蹤士兵”正在成為傳媒們的噱頭,成為西方世界媒體吸引點選量的一個做法,頗受觀衆喜愛。
最早在2014年,西方媒體制作了一檔專門講挖掘士兵墓地的電視節目《Nazi War Diggers》,雖然因為經常搞混士兵遺骨被評論家批評,但依舊備受觀衆歡迎。甚至在波蘭的Discovery Channel的周末收視率一度達到87%。
現在的Youtuber亦如是。
雖然很多拍這些的視訊的Youtuber都在個人簡介中聲稱自己是收斂遺骨、給失蹤士兵确定身份的大好人。但充滿教學向的語言以及後附的非法電子探測儀還是會讓人産生疑惑:他們到底是靠挖墳的獵奇吸引觀衆的演員,還是真正的善舉呢?
彭博社看來,受這類節目的啟發,越來越多的人正開始去試圖攪擾戰士們的栖息地,試圖通過亡靈賺大錢。
但,這種視訊啟發的不僅僅是越來越多Black Digger。
越來越多善良的人也開始挖掘戰士們的永眠地,但他們要做的不是掠奪掙錢,而是為了送他們魂歸其土,幫助亡靈回家。
他們形成志願者團體,去曾經發生激戰的地方挖掘,收斂遺體,送他回家。雖然各個國家都有陣亡士兵遺體管理委員會這樣的機構,但真到落地執行,還是得靠熟悉情況的專業人士。
這些志願者的年齡、身份不盡相同,他們有的是記者、有的是農夫、還有的是待業者。但卻都有一個關鍵的相似之處,就是想對自己土地上的生靈負責,在他們看來,隻有當最後一個亡靈回到家,才是一場戰争的真正結束時刻。
△ 志願者正在根據蘇軍膠囊中的字條查找遺骨身份,不過因為迷信很多蘇軍拒絕寫個人資訊,以至于難度重重
在拉脫維亞,這樣的遺骨志願者團體有幾十個。以比較有名的Legenda為例,他們一年大概能收斂700名士兵遺體。
前蘇聯加盟國拉脫維亞是二戰末期庫爾蘭戰役的主戰場,35萬名德軍精銳在此與蘇軍展開過6場大型血腥戰鬥,超過10萬德軍命喪于此,無人問津。
△ 庫爾蘭戰役,其實就是35萬德軍守孤城的故事。最後他們中的18萬幸存者,全被發送到了西伯利亞當苦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戰鬥的地方曾是6個世紀以前條頓騎士團的管轄地區,而騎士團的衰落也因東方的斯拉夫人。
每到活動時間,這些志願者就穿上統一的制服到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戰争紀念碑集合,統一坐車前往挖掘地點進行志願工作。
每次挖掘的時間不太固定,有時1天、有時2天,甚至更長。工作流程跟Black Digger差不多,都是先定位再挖掘。
但不同的是,他們對遺體有絕對的尊重,盡量根據身份牌的資訊來收斂,把遺物盡量找到後,放入收容袋,交給所屬國家的服務機構,讓他們魂歸其土,靈魂不再遊蕩。
△ 拉脫維亞志願者收斂的遺體袋
沒有人會否認這件事是善舉,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會被善待。
在收斂遺骨的過程中,處理爆炸物一直是很危險的事。因為你不能确定地雷、手雷之類的武器到底會不會突然引爆,把你的生命一起帶走。
另一方面,來源于Black Digger。志願者的善舉,在他們看來是斷人财路,是以時常會帶着武器驅趕他們;有時,甚至會劃分領域,嚴禁志願者進入。
△ 一名志願者在拉脫維亞的森林裡尋找遺骸,他本以為是偵測到了戰士的腰帶扣,便伸手去拉。但沒想到拉出的是蘇聯F1手榴彈的引信,所幸沒有爆炸。
但即便這樣,這些志願者依舊努力尋找遺體,拉脫維亞的志願者團體已經幫助15000名被人遺忘的士兵遺骨得到重新安葬。
△ 等待着重新安葬的德軍遺骨
在一個名叫Ivan的團員看來:百萬戰士的失蹤數字,或許隻是報表上的理性表達,是Black Digger收入的廣闊天地,但對數字背後的家人來說,卻是想要帶他回家的希望。
中國的招魂儀式中有句話,叫:人有其土,魂兮歸鄉。意思就是說,人,都是有根的,去世之後要回到自己的故土上,靈魂才能得到安甯。
這種情感或許是全人類共通的吧。這無關國籍、政治觀點。畢竟在成為戰士之前,他們都隻是自己家庭的丈夫、兒子或是父親,是被愛着的人。
生而為人,就該得到應有的尊重。不是嗎?
參考資料:
01.https://www.taringa.net/+offtopic/soldados-rusos-descubren-el-cofre-de-un-nazi_xy12j
02.https://www.warhistoryonline.com/world-war-ii/grave-robbers.html
03.《蘇聯的勳章和獎章》,白山出版社
設計/排版:文特森
有關俄羅斯的有趣故事,我們給你整理了一下,就跟下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