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其一》

2021年上半年共讀書42本,十佳閱讀如下:

《滄浪之水》:抱樸守拙,知巧不用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人處世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考題,雖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但真正能達洞明之境、至練達之界的又有幾人。你我皆凡人,無非汲汲于名,骎骎于利,不管成功與否,若能在諸多方寸中保持自身的獨立人格與内心信仰,洵屬難得。

《滄浪之水》是一部經典的官場小說,小說标題很明顯取自于屈原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但作品中卻清者少,濁者多,所謂“滄浪之水”,如鏡花水月,終是侈談。

小說講述了一個知識分子平步青雲的成長史,同時也是無法回頭的毀滅史。過程與結果的張力,思想與行動的掙紮,理想與現實的悖反,在主角池大為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在一個向上負責與一票否決的體系内,人自然而然淪為了亞裡士多德筆下的“政治動物”,在不健康的氛圍下,被異化(馬克思),被壓抑(弗洛伊德),進而導緻了人格陽痿,由口不由心,由人不由己。

《滄浪之水》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色彩與批判意義,在急速流動的社會,生命也懸浮了起來,金錢成為了社會的晴雨表,權力成為了個人的比例尺。在這個“兩元”驅動的社會中,那些堅守初心、“我與我周旋久,甯作我”的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邊緣化,在金錢與權力的裹挾中,淪為了無奈的犧牲品。更讓人絕望的是,這種困局似乎是魯迅先生所言的“無物之陣”,看不到任何敵人,卻時時刻刻經受着系統性的攻擊。

當然,小說藝術講求誇大,不避極端,《滄浪之水》的确是誇張了,體制内并非如霍布斯的原始叢林,存在着“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争”,也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毋甯說,絕大多數都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過着平凡的一生。

但對于體制内的人來說,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尤其是對于有志者,如何融入其中又抽身其外,如何廣結善緣又功成事遂,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正如《菜根譚》中的一句話,“抱樸守拙,知巧不用”;或者更準确地說,“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飚談話》:重建對話精神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雷蒙·阿隆說,對話的社會是人類的關鍵所在。之前對訪談與對話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但在讀了馬爾克斯的《芭樂飄香》和村上春樹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之後,趣味也開始發生轉向,進而對雷蒙·阿隆的這句話逐漸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

對話精神是一個健康良性的社會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質。無論是口頭對話,還是書面對話,隻有通過對話,才能了解彼此的立場,明确彼此的表達。多元化的聲音才能促成百家争鳴,進而有助于建構相容并包的公共生活空間。觀察最近這幾年的網上輿論,充滿了以自我表達為中心的主觀偏見和不好好說話的暴戾之氣甚至陰陽怪氣,這無疑是病态的公共讨論,無形中侵蝕着一個良性社會的健康肌體。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飚談話》是兩代北大學人項飚與吳琦之間的對話,通過提問與回答的互動方式,碰撞出思想上的更多可能。盡管書中的不少觀點無法苟同,但讀到精彩處,不禁為兩人的思想争鳴擊節贊歎。我知道,這是在某個閱讀的瞬間,與表達者産生了思想上的共振與精神上的共鳴,而這種電流式的閱讀體驗在讀書過程中洵屬可貴,我極為珍視這樣的幸福一瞬。當所有的一瞬涓滴成海,将會完成脫胎換骨的自我蛻變。

把自己作為方法,不隻是理論上的思想實驗,也是可以明确實作的行為模式。作為自我,完全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我看來,自我隻要生成了自身的有機價值,建構了自身的靈魂秩序,就可以實作人的再生産。

在流動的世界,展開一場流動的對話,這場對話以自我為嚆矢,也以自我為依歸,進而既能回應宏大的命題,也能定位微小的個體。

《昨日之島:戴錦華電影文章自選集》:他者是自我的他者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去世。一時之間,“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于阿巴斯”借着懷舊與傷感的東風再度風靡于中文網絡世界。但即使再為權威,戈達爾這句著名論斷也無法壟斷電影開始與終結的最終解釋權。我更喜歡奧遜·威爾斯的這句話,“電影是發明給成年人的最好的玩具。”電影當然也不隻是玩具,它有更為繁複的功用和深度的價值。就此而言,戴錦華老師的這本《昨日之島》是認識電影的絕佳“說明書”。

戴錦華老師谙熟文化研究和女性研究,而這方面的研究仿佛是“小無相功”,可以順暢圓融地嫁接到電影研究上來。也即,作者在文化研究、女性研究與電影研究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使三者進行對話與互動,新的視角碰撞出新的觀點,新的觀點生發出新的理論。

克裡斯蒂安·麥茨所謂的“理論作為表意實踐”,在電影理論研究中同樣适用。這本書是作者的論文合集,是作者從電影出發,思考諸多曆史與當下事件,分析諸多政治與社會議題,以極富穿透力的觀察和洞見性的闡釋,介入到學院知識與理論範式的生産與再生産過程。

當然,他者始終是自我的他者。電影文本作為客觀而獨立的“他者”,對其任何的分析與評論都是一次再創作。創作者的知識背景、價值理念難免先驗先行,進而逸脫出文本界域,成為獨立作品。

但戴錦華教授對電影的認識與挖掘,在我看來,國内無人能出其左右。淵博的學識素養、深厚的理論功底、獨到的研究範式、嚴謹的治學理念,展現在戴老師的電影研究中。而讀戴老師的書,既是對電影的重新認識和重新表述,也是對内心的一次沖擊反應與震驚體驗。

《中國生育革命紀實(1978-1991)》: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縱觀這幾年的熱詞:佛系、社畜、打勞工、内卷、躺平·····從社會心理學來看,無疑傳遞了當代青年人極為焦慮、悲觀甚至絕望的情緒,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背後的深層邏輯,是年輕人對“勞動緻富”“按勞配置設定”的根本動搖,是看不到希望的無奈自我調侃,進而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極抵抗方式。正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紅皇後假說”——在這個國度中,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而在飛速前進的現代社會,即使非常努力,許多人還是被房價、996等推下了軌道。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盡管官方依然給予肯定與正面的解讀,但輿論還是充滿了不少悲觀的論調。緊随其後,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正式出台。人口政策的重大調整未嘗不是對人口問題的正面回應,但正如一個段子所說,“我不買勞斯萊斯是因為限購嗎?是我買不起啊。”即使出台強有力的配套政策,恐怕也難以激起群眾的生育意願,不少調查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出于對我國計劃生育與人口政策的好奇,讀了這本《中國生育革命紀實(1978-1991)》。作者陳劍1986至1995年在國家計生委工作十年,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曆史沿革與實踐效果可謂有得天獨厚的了解管道,書中也講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内幕,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公衆對計劃生育的慣性認知。

迄今為止,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大緻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晚稀少(七十年代)——一孩化(1979)——獨女戶(1991年)——雙獨二孩(2011)——單獨二孩——全面二孩(2015)——全面三孩(2021)。在作者看來,七十年代的“晚稀少”政策本來是正确的實踐,卻在八十年代由于倉促草率而異化為普遍的“一孩化”政策。從政策實施效果來看,“一孩化”政策造成了許多不可欲的結果,如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性别比例嚴重失調、勞動力短缺、“四一二綜合征”、風險家庭、結構缺損風險、獨子老齡化、無後老齡化、空巢老齡化等等。

從書中觀點來看,作者對“一孩化”政策無疑是全面否定的——“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婦女生育水準方面,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具體而言,如“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維持的‘一孩化’生育政策,實際是将這個國家每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都納入其中,試圖實作人口增長的有計劃管理,通過管理每一位育齡婦女及其配偶的性生活,進而落實每一位育齡婦女的節育措施,并連帶管理每一個孩子的準生、上戶口、就醫與入學,進而充分展現無處不在的計劃權力或國家權力對個人權利的深度幹預。就生育政策革命性的改變看,‘一孩化’政策,實際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政治精英,以科學話語下的零增長人口理念做先導,在實作‘四化’即趕超戰略指導下,利用高度集權化體制建立起來的一套對生育進行全面管控制度。由于這項政策在現實生活中與廣大群衆生育意願有較大距離,必然受到廣大群衆的抵制,而強制推行的結果,影響了人們的生育權利,帶來十分消極的後果。”如“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花費巨額的社會投入、耗費巨大社會成本,卻出現人口結構的失衡,更沒有一個國家要求一對夫婦隻生育一個孩子,讓個人家庭做出沉重犧牲,使國家和社會未來孕育了巨大風險。”再如“現行生育政策形成過程中的缺陷與不足:已确定的政策内容是不可以讨論的、對人口增長的内在規律和特征缺乏了解、對實踐給出的結論缺乏清晰判斷。‘一孩化’生育政策結果不是導緻了少生而是釀成了多生。辯證法就是如此無情,你想讓人們少生,采取了最為嚴格的生育政策,但結果恰恰相反,采取了較為寬松的生育政策,反而使人口控制達到了較為理想的境界。”

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是我們國家最為核心的意識形态,其實發展也是最為有效的避孕藥。正如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裡·貝克爾在其撰寫的“中國放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一文中寫到:“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雖然這項政策成功實作了大幅度降低生育率的目标,卻沒有考慮到1978年改革開放對于降低生育率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項政策完全是多餘的,而且弊端遠遠多過貢獻。”

偉大的改革開放,放棄了物的計劃,卻實行了人的計劃。但“現行生育政策的實施,就總體而言,與‘晚稀少’政策相比,隻是負效益。現行生育政策,是一個讓中華民族承受多種風險和困境的政策,應當及時調整。”我們很欣喜地看到,這本書出版後五六年内,國家相繼出台了“兩孩政策”與“三孩政策”,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糾偏。“船大難掉頭”,多年的“一孩政策”弊端太大,糾偏的效果如何,恐怕要多年後才能顯現。

作者無疑是具有曆史擔當與道德良知的人口學者,敢于提出逆耳忠言,即使未必全然正确,我們也應為這樣的勇氣與魄力鼓掌。因為正常的社會,不應該隻能聽到一種聲音,多種觀點的交鋒,方有可能碰撞出正确的理論。正如作者所言,“批評使人進步,這個道理無疑是普遍适用的。無論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批評都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動力。且不論這種批評是抱有怎樣的動機。不能隻允許自我批評,自己人批評,而不允許他人的批評,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當有這樣的胸襟和雅量。”

《少年凱歌》:直面深淵的勇氣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在中國電影導演中,我一直認為賈樟柯的講述能力與書寫能力是最優秀的,尤其是兩部《賈想》,其文筆之絕妙,表達之洗練,論斷之犀利,思想之成熟,令人歎為觀止。但看了陳凱歌導演的《少年凱歌》之後,我毫無猶疑地修正了我的看法,至少在我看來,陳凱歌的文字功底與思想内涵,絕不在賈樟柯之下。

反思從來都是一種稀有而高貴的品質,我驚佩于作者的坦誠與勇氣,在洶湧的時代狂潮過後,通過文字記錄曆史,通過回憶檢討時代。而又有更多的作者以極度自覺的曆史責任感為那段漸行漸遠的曆史建立了一座“文字博物館”,供人憑吊,也發人深省。這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财富,我們應該珍視而非無視。

那個時代再也不要回去了!

《帝國遊戲》:存在與虛無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在周末兩天裡,一氣呵成般讀完了波拉尼奧的《帝國遊戲》。這是一本美杜莎式的小說,具有迷人的魅力,同時又有危險的蠱惑人心的力量,直視它當然不會被石化,卻會被字裡行間所散發出的魔力所吸引,似是塞壬的歌聲,不自覺地被俘獲。

烏多·貝爾格與女友英格褒去西班牙海濱小鎮度假,期間認識了一幫或有趣或怪誕的朋友——查理、漢娜、狼沃、羔爾德羅、克疤多······但事情逐漸往離奇的方向發展,查理失蹤了,自己在擅長的兵棋遊戲上竟然敗給了初學乍練的克疤多。

小說始終籠罩在神秘的氛圍之中,像是烏多·貝爾格的夢魇,在虛實交錯間,填充了太多怪異荒誕的事件,一切都運作在迷離的軌道上,奔往超現實的方向。

讀這本小說,讓我想起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人是支離破碎的存在物,而波拉尼奧虛構了整個時空,人物在虛拟世界中滑行,無拘無束,荒誕不經。

我喜歡極了這本小說,即使它不合乎邏輯,卻擁有奇異的魅力;即使它沒有驚險的情節,卻充滿怡人的趣味。波拉尼奧的文字輕盈飄逸,自由浪漫,由文字構築出的故事,又十分詭異,兩者不僅沒有扞格不入之處,反而達成了微妙的和諧,調配出了恰到好處的造物。

而這隻是作者最初的作品,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不得不說,波拉尼奧真是玩弄文字的天才作家。

《光明共和國》:所有明亮的地方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人類社會早已步入“成人社會”,卻在諸多沖突中爆裂出耄耋之象,如戰争陰影、環境問題、權利危機。在老子看來,嬰兒社會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型态,在《道德經》中老子對嬰兒哲學有具體闡述,“專氣緻柔,能嬰兒乎?”(第10章)、“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第20章)、“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49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光明共和國》這部小說則是一篇關于人類社會的醒世寓言,作者安德烈斯·巴爾瓦以魔幻現實主義的叙述方式為我們展現了成人世界對童年世界的擠壓、逼迫與消滅。小說筆調沉重冷峻,風格潮濕黏稠,但内容卻又異常迷人,仿佛是聖克裡斯托瓦爾郊區的那片茫茫森林,隐藏着未知的風景,甚至是奇妙的危險。

書中說,“童年比虛構更強大”。聖克裡斯托瓦爾的那三十二個孩子被成人社會所追捕,不得已轉移到城市下水道。他們在寬敞開闊的地下空間,為自身構築了一個孩子們的理想國——光明共和國。

這座兒童視點的烏托邦,是那三十二孩子為了逃避成人世界的規則與制度,為自己建立的新秩序,創造的新世界。但成人世界就是時刻在看着你的“老大哥”,他們不允許習以為常的規則被冒犯,不允許運轉良好的制度被僭越。于是,市政府、警察局與社會事務局以恢複社會秩序為名,展開了一場成人社會對兒童社會的搜捕,毋甯說是圍剿與獵殺。

面對成人世界的掠奪與侵犯、“規訓與懲罰”,拒絕被收編的孩子們從城市中逃遁,從森林中消失,從地上轉移到地下。當成人世界的勢力範圍亦尾随而至時,強者對弱者不作了解姿态的傾軋導緻了“悲劇的誕生”——三十二個孩子溺水而死。正如作者清醒地指出:死者以棄世的方式背叛了我們,而我們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們。

“那三十二個孩子去世多年後,我讀到了一個生物實驗,将六隻蒼蠅和六隻蜜蜂放入一個長頸玻璃瓶裡,将瓶子水準放置,瓶底朝向窗戶,看看誰先逃出:蒼蠅從與窗戶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終撞死了,它們無法相信出口不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保羅·高更說,“我身上有兩樣東西不容嘲諷:野性和童真。”我想,一個人之是以可以永葆野性與童真,是因為一直在追逐太陽,追逐明亮的光。

《小手》:失控的情感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安德烈斯·巴爾瓦的小說,并非對現實的記錄,而是創造了全新的現實,如《光明共和國》,世界失敗的那天清晨,人們正忙着搜捕幾個流浪的孩子;如《小手》,精确地定義筆下的一切,使世界變得可以被了解的同時,也加深了混亂。

《小手》包括《小手》《血緣》《消磨》《夜曲》《馬拉松》五部長篇小說。這五部小說皆有暗黑小說的影子,《小手》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小姑娘被一群孤兒院的孩子們分屍,《血緣》講述了一樁無法和解的家庭危機,《消磨》講述了一個厭食症青春期少女自殘自毀的艱難曆程,《夜曲》講述了一個56歲男人愛上21歲年輕男孩卻又毫無安全感并自我厭惡的故事,《馬拉松》講述了一個愛好跑步的男人處于觸手可破的婚姻危機中。

五部小說包括親情、愛情與友情,也融合了混亂、困惑與破碎。本質上,小說是對社會關系的深度介入,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揭示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懸浮感。你的孤獨,我的困境,他(她)的絕望,行走過愛與死,穿越過血與蜜,終究消逝在了幽暗的角落,風吹不進光打不到。

這是一場瀕臨崩潰的現代人的生存危機,既定的規則在無形而又強大的巨網中失效,因循的生活模式面臨危機破窗般失控,人的精神狀況逐漸滑向失常的邊緣。不得已,他們用孤獨抵抗碎片的生活,用恐懼消解無解的情感。不得已,用冷漠隔絕親密,制造一座牢固的繭城。

于是,如《馬拉松》中所言,“跑步是最純淨,最荒謬,也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共産黨成立史》:在實在曆史中建構曆史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百年誕辰,學習黨史自然大有必要。黨史學習教育,既是回望,學習百年苦難與輝煌曆程,對黨的曆史有一全面系統的了解,不“管中窺豹”,更不“盲人摸象”;同時也是砥砺,牢記那些時代的仁人志士“抛頭顱,灑熱血”的目的,進而更加慎重、冷靜地建設我們的國家,堅決不走回頭路。

國内研究黨史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不得不承認,不僅是良莠不齊的問題,而是劣多優少,大有“劣币驅逐良币”之勢。《中國共産黨成立史》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石川祯浩所作,從一個外國學者的視角出發研究中國共産黨成立史,具有超然中立的立場與客觀冷靜的态度,這是國内黨史研究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

這本書把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史從中國一國的曆史研究中解放出來,以總體史觀展現一種更為開闊的視野,将其置于日本、歐美(尤其是蘇俄)以及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整體曆史背景下來考察。因為正如作者所說:“本來是唯一的曆史事實,卻因觀察者所處的立場和環境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更為中立的立場、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全面的呈現,無疑有助于還原曆史真相,發現曆史深處幽微曲折的事實。

當然,事實可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事實,曆史可分為實在曆史與建構曆史。即使再為客觀中立、認真嚴謹,《中國共産黨成立史》中的觀點畢竟還是一家之言,未必全然準确,将其作為黨史學習的參考即已足夠。“他者始終是自我的他者”,讀者應具備的最寶貴品質,是獨立之思考,求索之精神。

《革故鼎新:民國前期的法律與政治》:穿透——北洋政治史

2021年上半年十佳閱讀:問渠那得清如許

克羅齊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所謂他者始終是自我的他者,曆史研究均無可避免地滲透着學者自身的主觀認知。但讀史依然重要,閱讀曆史的過程既是對過去的鏡鑒與檢視,也是對當下與自我的感覺和體認。

我國近代史肇始于鴉片戰争,西方的堅船利炮使得巍巍天朝被迫卷入了世界競争秩序。作為近代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晚晴史和中華民國史,對這兩段曆史的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中華民國史的前半端北洋史,尤其是其中的政治史,這一我國政治語境下的“魏瑪共和國”,顯然是研究不夠,似乎成為了被選擇性無視的在場的“缺席者”。

民國曆史研究的大家如楊奎松、汪朝光、王奇生、鄧野等學者,視域基本集中在國民政府時期,且多偏重國共兩黨曆史。楊天宏教授的這本《革故鼎新:民國時期的法律與政治》可謂北洋政治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以往的北洋史研究多是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對政治史關注不夠。而政治史在民國研究史中可謂提綱挈領,抓住政治史這個“主要沖突”,可以克服新史學的“碎片化”問題,起到綱舉目張之成效。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态度和嚴格的學術追求,結合蘭克史學的特點和年鑒學派的方法,講究總體曆史觀,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面面俱到的考察,同時又極為注重史料文獻,具體而微,追尋曆史客觀真相。

于我而言,作者的許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并穿透曆史的霧障,對以往的迷思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祛魅”。如以前讀過的章永樂老師的《舊邦新造》,其在書中提到清帝遜位诏書對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合法性傳承與政制鼎革的變遷問題;如中學教科書中提到的曹锟賄選,答案或許沒有那麼簡單,可能有另一番真相;如章太炎的“革命軍起,革命黨消”與章士钊的“毀黨造黨”對同盟會改組的影響;如孫中山從仿效歐美政制到倒向蘇聯體制,其間所導緻的巨大轉向,以及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深遠影響。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被嚴重低估的好書,應該會随着時間流逝得到重新評價。作者在最後的跋文中重點強調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的系統性缺失,但本書顯然也存在這種問題,畢竟這是作者以往的論文彙編,章節之間的邏輯體系并不緊密。總之,希望以後能夠看到作者著寫出符合其系統性要求的完美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