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甯芝 視訊 梁家旗 實習生徐瑛蔓
遭核輻射損傷有多可怕?曾有報道,有人撿到放射源後,皮膚會逐漸壞死、截肢、甚至死亡,長期承受着精神和肉體的痛苦,與他密切接觸的親人也遭受到核輻射損傷的病痛。
去年,羅先生由于機器故障也經曆了可怕的放射損傷,但幸運的是,他找到了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經過3個月的治療,保住了雙手。

羅先生出院後向醫務工作者贈送錦旗
案例//
“若治療不及時,隻能截肢”
近日,羅先生從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順利出院,出院時,他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現在感覺很滿意,不痛也不癢,很感謝這裡的醫生!”
羅先生回憶,2020年11月28日中午12點左右,他在進行儀器維護時遭遇射線洩露,“受傷時沒有症狀,過了兩天,手上開始起水泡、結痂,皮膚漸漸潰爛。每晚都睡不着覺,需要打止痛針才能睡着。”
去年12月,他四處尋醫,最終經人介紹在今年6月找到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四川省核與輻射醫學救援隊副隊長餘道江教授,後來在燒傷整形科、核醫學科、泌尿外科等多學科團隊的聯合協作下,成功保住了雙手。
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多學科聯合會診
餘道江主任告訴記者:“病人剛來時,雙手、面部被放射損傷,雙手手指皮膚肌腱等軟組織逐漸壞死、疼痛劇烈,需要打止痛針方能入睡,生活不能自理,情況非常緊急。如果要是不能及時搶救,他隻能截肢。”
治療//
使用多項新技術 讓治療時間縮短三分之一
“我們第一要解決疼痛的問題,讓他能夠有良好睡眠,第二要解決他生活自理的問題,搶救他的雙手。”餘道江說,是以,團隊治療方案的核心就是“快”。
如何“快”?餘道江團隊用到了多項新技術,包括富氫水的波動式負壓浸浴,自由式穿支超薄皮瓣為基礎的多手指皮膚軟組織同期預構術,穿支血管可逆夾閉為基礎的血管新生調控術,及多次SVF(脂肪組織基質成分)及脂肪注射移植等。
如何治療?餘道江舉了個例子,“比如我們從病人肚子抽出脂肪,提取脂肪裡面的血管外基質,它可以用于治療輻射損傷。”
“我們團隊在放射損傷領域有十幾年的經驗積累,團隊包括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曹建平教授、核工業四一六醫院、四川大學張舒羽教授等。我們根據一些基礎理論和經驗總結,在臨床治療方面做出創新,最終在較短時間内,為病人完成了治療。”餘道江介紹,與傳統治療時間相比,病程縮短了約三分之一。
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黨委書記江志強(左一)看望病人
延伸//
基礎研究 為臨床救治提供理論基礎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及中國核工業集團青年英才項目等課題的資助下,研究團隊對放射性皮膚損傷的機理及救治政策進行了10餘年的基礎研究,發表了中英文論文30餘篇,獲得中國和美國專利12項。張舒羽教授領銜撰寫的《核與輻射突發事件放射性皮膚損傷救治新技術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今年的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雜志上。
張舒羽介紹:“我們基礎研究團隊主要是聚焦于在皮膚細胞或皮膚組織受到核輻射照射以後,到底發生哪些變化?為什麼它和普通的燒傷創傷不一樣,為什麼它會病變那麼厲害?”
為此,團隊做了很多研究。“舉例來說,我們有一個研究成果就是,根據實驗,我們可以通過飲食幹預來減輕患者的核輻射損傷。這樣的方案,用到這次羅先生的臨床救治中。”
據了解,曹建平教授、張舒羽教授課題組“希望通過一系列研究,揭示放射線皮膚損傷的一個發病機理,同時為放射性皮膚損傷,尋找一個新的标志物來進行有效的劑量估算,為臨床救治提供一個理論依據。”
而餘道江教授、張舒羽教授等團隊研發的放射線皮膚損傷治療新技術,不僅能用于放射性損傷患者的治療,還能用于惡性良性腫瘤、放療患者以及常見的糖尿病足、褥瘡等患者的治療,将提升這些難愈性傷口患者的生活品質。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