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一個房間,爸爸。給他一個家,讓他來去自由。”
“你有一些事情不能告訴丹尼斯,我也是。我也有一些事情不能告訴你。我不太會說話,你是我的兒子,你是我的一切。”

第一次看土耳其語電影,還是這樣一部十五年前的老片子,語言聽不懂畫面也不夠清晰,甚至一開始都不知道主角的名字應該怎麼翻譯成中文,但它卻有力量讓我百感交集,眼淚随着情節發展奪眶而出甚至最後失聲大哭,情緒久久不能平複。我突然明白原來全世界的父親都是相似的,不論在什麼年代、身處哪個國家、也不論是否有相同的文化風俗或人生閱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它就會那麼簡單直接、毫不費力地擊中了你的心房,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相信看完電影的你一定和我此刻一樣想家。
你看發際線(我的關注點啊),據說土耳其的植發物美價廉
因為是小語種電影,為了友善大家跟上劇情,我們先列出影片中兩代父子的名字:
片中的父親Sadık(薩迪克,土耳其語裡有“忠誠”的意思)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記者;
薩迪克的父親,也就是片中的爺爺,名字叫Huseyin(侯賽因,典型的傳統阿拉伯語名字);
薩迪克的兒子(也就是侯賽因的孫子)名字叫Deniz(丹尼斯,土耳其語有“大海”的意思,同時跟我們常見的英文名Denis/Dennis發音一樣)。
你會發現電影裡祖孫三人名字的設定很有趣:從侯賽因到丹尼斯,名字從傳統保守到西化開放,用薩迪克給兒子起的名字來側面表現了他有着開明的思想,對應他左派記者的身份(薩迪克兄弟家的孩子就相對傳統,男孩延用了爺爺的名字侯賽因,女孩起名Ayşegül, 也是典型的土耳其語名字,大概意思是美麗的花?);主角的名字是薩迪克,可能也正是編劇對他的性格和命運的暗示:一心對國家忠誠。
電影把故事放在了土耳其1980年政變的大背景下,土耳其軍方突然罷黜政府、解散議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無可避免受到社會動蕩的負面影響。
(忍不住要插一句:土耳其軍方和政府真是好神奇的關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2016年7月的大新聞。國泰才能民安啊朋友們~)
回到電影中來:學農業工程專業的薩迪克沒有聽從父親的話回家管理農場,而是不務正業地跑去做記者,為了心中的理想抛下父母和初戀女友離家出走,父親對他的決定非常憤怒、傷心和他斷絕了父子關系。十年後,薩迪克懷孕的妻子提前臨盆,恰好當天夜裡突然爆發了政變,電話無人接通、街道上空無一人,薩迪克的妻子隻好在草地上生下了孩子但不幸因失血過多離世,這個寶寶就是小丹尼斯。
丹尼斯出生不到一年,薩迪克又因為政治原因入獄并受到殘酷對待,好心阿姨胖媽一直在幫忙照顧小丹尼斯。出獄後薩迪克被迫搬家又四處碰壁,同時因為肺部嚴重受損醫生通知他來日不多,為了兒子丹尼斯能平安健康的長大,他選擇了回到他父親的農場。
在母親和哥哥等家人的幫助下,薩迪克和父親的關系開始有所緩解,侯賽因甚至主動給孫子丹尼斯買了一套漫畫書,但可惜丹尼斯的病情突然惡化,在他和父親深談的夜晚倒地不起并住進了醫院。得知兒子病情的侯賽因心痛不已,父子在病房裡表達了對彼此的愛。接下來,影片随着爺爺侯賽因對兒子的離世懊悔自責崩潰而進入了情節的高潮,最後又通過小丹尼斯和想象中的父親對話并在雨中目送父親關門離開而收尾。
小丹尼斯在跟爸爸說再見的時候,默默向爸爸許下了諾言。他會長大,而且再也不哭了。因為他的爸爸雖然不會飛,卻是個超級英雄。
抛開劇中時代的大背景不談,單看薩迪克執意出走又不得不帶着孩子回老家的故事,像不像你身邊為了“理想”去大城市打拼的“北上廣深漂”又因為買不起學區房最終無奈回到爸媽身邊的一個朋友。
片中薩迪克和老朋友們喝酒,其中一個想又沒有膽量離開老家去闖蕩的老同學問他:“在經曆了這麼多以後,如果再讓你選擇一次,你會走還是留?”“作為一個不敢嘗試的人,你認為真的我錯過了許多嗎?” 薩迪克誠實的回答說“我不知道”又補充了一句很哲學的話“我會把這裡的全都帶走,把那裡的全部帶回來。”
我想如是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我不會後悔曾經出去打拼,也不後悔後來回到小城市,我會努力重新适應小城市的生活,也許不那麼光鮮、有情調,但是這裡有我的家人、夫妻,畢竟成年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至于留在家鄉是不是錯過了很多,我覺得幸福感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比如有人喜歡打遊戲有人喜歡旅行,有人喜歡“一天三頓小燒烤”有人喜歡日料,有人喜歡聽巴赫有人喜歡鳳凰傳奇,還有人又喜歡看芭蕾又喜歡搓麻将,無所謂哪個更進階,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評價,關鍵在于哪種生活方式讓你開心、舒坦。
幸福感還需要減少“不甘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盡量不讓自己有遺憾,也就是老話常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學會知足。
另外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薩迪克為小丹尼斯做的所有安排都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他恨自己時日無多會給兒子帶來痛苦,甚至故意冷淡兒子,丹尼斯一來黏他他就狠心把他推開。
因為小丹尼斯他感受到身後有未完成之事的灼燒感。其實老侯賽因又何嘗不是這樣,送兒子去伊斯坦布爾學農業、讓他做工程師、再子承父業管理農莊、為他和初戀姑娘訂婚,他盡自己的全力去為兒子安排一個安穩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心愛的小兒子薩迪克卻認為他自私、千方百計地要擺脫他的控制。
因為經曆、眼界或文化的局限,爸媽對“好”的标準和了解肯定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初衷是善意的,他們願意為你遮風擋雨給你全世界。
爸媽在孩子面前永遠是“乙方”,就算孩子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吃虧、受苦,爸媽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比孩子給父母的多得多,每一代都是這樣。
病床上的薩迪克終于了解了父親, 就算他最後仍然不認可父親的規劃,但是他明白父親所做的一切也是因為愛,這份愛和他對小丹尼斯的愛是一樣的發自内心、厚重、深刻。
文末想表白下影片中幾位有趣的配角,雖然篇幅不多但是形象飽滿,例如:薩迪克的姨媽,騎着毛驢出場的“白玫瑰”,去野餐都要端坐在椅子上怕弄髒裙子,因為兩排樹吐槽妹夫侯賽因将近三十年,但又在關鍵時刻能冷靜地控制住局面,拯救了在崩潰邊緣的老侯,告訴他“一個做了決定的人是誰都攔不住的;薩迪克的老媽,熱情、快樂的農場女主人,極有智慧地逐漸緩和父子關系,竟然還會駕駛拖拉機;薩迪克的哥哥,一個一激動就哭,又特别容易感動的樸實大塊頭。
薩迪克的“貴婦”姨媽
薩迪克的母親
薩迪克的哥哥(圖中的高個子)
最後,推薦大家去感受下影片中的配樂,土耳其的藝術就和她的人民一樣,情緒飽滿又富有感染力。
預祝父親節快樂。
“你不要擔心,兒子記憶中的父親,總是兒子想要記住的模樣。”
“我明白,爸爸。我非常明白,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