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于皮皮電影
皮哥最近介紹的《倚天屠龍記》、《英雄豪傑蘇乞兒》、《殺人者唐斬》、《一刀傾城》等電影,都是在1993年上映的武俠片。
而這些電影的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付出巨大,卻遭遇票房失利。
這其中像《一刀傾城》這樣的作品,因血本無歸,甚至導緻了電影公司的倒閉。

實際上,那一年全港上映的電影超過380部,而其中武俠題材作品多達33部,比例接近一成。
這其中隻有幾部成本較低、票房過千萬的電影賺錢,其他大部分票房都不理想。
造成這種全面潰敗的原因,就是武俠電影熱潮帶來的盲目跟風,令市場飽和,觀衆審美疲勞。
如今回顧1993年,香港電影市場的那場群雄逐鹿大戲,其實比武俠電影本身還要精彩得多。
一、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的曆史拐點
1993年對于徐克來說,過得相當不順心。
2月中旬上映的《黃飛鴻之三獅王争霸》為他拿到2746萬港元票房(文中所提到的票房成績都以港元為機關,下不再重複)。
之後李連傑離開嘉禾自立門戶,徐克曆經重重挫折才找到趙文卓接任。
此時他的電影工作室旗下3個IP,《倩女幽魂》系列完結;《笑傲江湖》系列即将完結;《黃飛鴻》系列還能繼續,但不确定新主演能否撐得起來。
擺在徐克面前的問題就是,需要開發新IP了。
而徐克的主意是,将《東方不敗風雲再起》交給李惠民和程小東;将《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交給元彬;再開發一部《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骝》交給袁和平;開發另一部《新仙鶴神針》交給陳木勝;自己專注去拍《青蛇》。
最理想的結果是,《風雲再起》完美收官;《王者之風》延續經典;《鐵馬骝》開啟“少年黃飛鴻”新IP;《新仙鶴神針》大賣;《青蛇》也能大賣。
退一步講,五部電影隻要爆了3部,嘉禾就足以在1993年院線市場實作大豐收。
然而現實很快就打臉,《風雲再起》喊出天雷滾滾的“你有科學,我有神功”口号,終以1125萬賠本;
《王者之風》借着上一部《獅王争霸》裡李連傑的威名,以1119萬收官;
《鐵馬骝》制作良心卻時運不佳,僅收681萬;《新仙鶴神針》那句“我會用内力逼出來”也能把人雷得外焦裡嫩,817萬收官;
徐克自己拍的《青蛇》,也隻收了950萬。
徐克折騰一整年,回頭才發現,原來隻有開年和李連傑合作的《獅王争霸》賺到錢,後面都是白玩。
袁和平不灰心,集結王珏和甄子丹拍了《英雄豪傑蘇乞兒》,收獲701萬,竟然比《鐵馬骝》還好一點。
二、李連傑、元奎、王晶,突圍
雖然1993年對于徐克而言極為慘淡,但對李連傑來說卻算得上稱心如意。
當時李連傑離開嘉禾後,就像“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成了香港電影市場的一個香馍馍。
除了嘉禾之外,誰都想要得到他,然而最終李連傑還是選擇了和元奎搭檔自組正東公司,自己做老闆。
兩人的配合也極為默契,在1993年先後推出了《方世玉》和《方世玉續集》,都是元奎執導,李連傑主演,分别收獲3067萬和2301萬票房,排進年度榜單第6位和第11位。
《方世玉》系列的成功,一是得益于李連傑的強大号召力;二是與電影走的搞笑路線政策密不可分。
雖然那時候很多人不看好李連傑自組公司,但3067萬的成績卻是當年武俠電影最佳,着實打了多少人的臉。
但李連傑在年末上映的《太極張三豐》就反響一般了,上映一個多月,隻收了1254萬票房。
除此之外,他也為向華強的永盛電影拍戲,僅1993年就拍了兩部電影,都是和王晶合作。
這兩部電影中,《黃飛鴻鐵雞鬥蜈蚣》收1818萬,比《王者之風》還要好;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投資8000萬,卻隻有1186萬票房,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這一年王晶還跟風拍了幾部搞笑片,《武俠七公主》收982萬;找朱延平執導的《神經刀與飛天貓》收970萬;《笑俠楚留香》收316萬;朱延平自己拍的《劍奴》收268萬,這些也都成了炮灰。
三、劍走偏鋒的于仁泰、胡大為、劉鎮偉等
在嘉禾和正東都加緊拍片賺錢的同時,東方電影也不甘落後,他們找來張國榮和林青霞組成CP在1993年拍攝了《白發魔女傳》兩部曲。
因為有兩大明星吸粉,又以詭異風格為賣點,投資低不說,市場反應竟然還很好。
最終于仁泰執導的《白發魔女傳》收1987萬,胡大為執導的續作《白發魔女2》也收了1184萬。
而明星抱團加喜劇風格,就更讓人喜歡,比如劉鎮偉這一年的新片《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僅用了27天拍攝,卻收獲2238萬票房,是當年最大驚喜。
李力持蹭了“黃飛鴻”IP,卻拍出了惡搞片《黃飛鴻對黃飛鴻》,笑笑鬧鬧也有1056萬。
但他在年中上映的《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就鬧太過火了,雖集結溫拿五虎,卻僅有529萬票房。
柯受良也蹭了《鹿鼎記》的IP,找梁朝偉拍了《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也有1035萬票房。
四、麥當傑、潘文傑、午馬、鐘少雄等成炮灰,慘不忍睹
細數當年那些“賠錢貨”,票房能在600萬以上的,其實還不算很慘。
麥當傑的《新流星蝴蝶劍》(917萬);潘文傑的《飛狐外傳》(687萬);午馬的《黃飛鴻之鬼腳七》(760萬);陳會毅的《水浒傳之英雄本色》(601萬)都在此列。
剩下的那些,則真的“慘不忍睹”。
鐘少雄啟用内地演員張豐毅拍《殺人者唐斬》,僅有339萬票房;
張鑫炎拍《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隻有48萬;
龍祥影業的“晚清風雲”系列更慘,《白蓮邪神》隻有64萬,《武狀元鐵橋三》隻有43萬;
洪金寶給羅維拍《一刀傾城》,僅收198萬,導緻萬裡電影倒閉,3年後羅維更是黯然離世,一代大導演人生就此落幕。
因為電影失利而改變命運的還有杜琪峰。
他在1993年為寰亞綜藝拍的《東方三俠》(194萬)和《現代豪俠傳》(523萬),都不賣座;給邵氏拍《赤腳小子》,因與院線發生糾紛,上映12天後被強行下映,隻有397萬票房(網上1010元票房資料有誤)。
此後杜琪峰開始懷疑人生,面壁思過一年,複出後便自組銀河映像,開啟新的人生。
五、93年香港武俠電影的亂象,是香港電影沒落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當年香港的年度票房前5都不是武俠片。
《侏羅紀公園》鲸吞6190萬票房,其實已經表明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而《唐伯虎點秋香》、《花田囍事》、《新不了情》和《城市獵人》的賣座也都說明市場的方向已經發生了改變。
而那些一窩蜂跟風拍武俠片的片商,根本看不到這些變化,導緻社會供求嚴重失衡。
而市場充斥的大量粗制濫造作品,則加劇了這種潰敗,導緻像《倚天屠龍記》、《鐵馬骝》、《一刀傾城》、《赤腳小子》這樣的好作品也被埋沒。
其實在9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繁榮的背後,這種跟風亂象一直存在。
投資的盲目最終也導緻了各大片商如賭徒一般最終都向了滅亡。
嘉禾和邵氏兩家大鳄鬥了30多年,也終于雙雙走向終結。嘉禾轉型影城業務;邵氏也宣布不再拍攝電影。
而2000年之後,随着電影人大量湧入内地,香港電影的江湖逐漸凋零,如今更隻剩下一潭死水。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