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片過萬,他選出了這些電影

我一直覺得,到景區臨時選導遊是種頗為無奈的冒險。導遊人選決定着這段旅途的絕對成色,可僅靠外貌,你永遠不知對方到底是滿腹智識的行家裡手,還是腦袋裡充滿陳詞濫調的知識“複讀機”。行程一旦開啟,便隻能将信任全權傳遞,效果好壞全憑運氣。

好在,到了電影的世界,我們不用急于抉擇。

當我在PageOne書店看到羅傑·伊伯特的兩冊《偉大的電影》時,尚不知他是閱片過萬的電影老饕,也不曉得這是首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作者,隻是單純被封面上朦胧質感的劇照吸引住了:第一冊是弗裡茨·朗于1926年拍攝的《大都會》,黑白色調下,勞工背對鏡頭,在迷霧中來回扳動沉重的機械指針;第二冊是雅克·塔蒂1958年的作品《我的舅舅》,飛馳的自行車上,舅舅自在閑适,邊抽着長煙鬥邊把控方向,坐在後面的“我”則頑皮地回頭一笑。不愛商業大片的視覺沖擊,也不吝剖析小衆影片的動人時刻,羅傑·伊伯特的選片标準,是記錄“那些維護藝術之價值的電影”。

雖然平時觀影不少,可翻看這份清單時,還是讓我産生了一種若即若離的陌生感。200部影片中,既有《城市之光》《一個國家的誕生》《八部半》等耳熟能詳,卻始終讓我熬不過開頭的經典老片,也有《去年在馬裡安巴》《于洛先生的假期》這類此前聞所未聞的文藝佳作。換句話說,這不是一些活躍在各大視訊網站首頁、讓人觸手可得的爆米花電影。黑白色調挑戰着觀衆的視覺習慣,鏡頭時長不免讓人昏昏欲睡……任何一個特性都可能将觀衆“實力勸退”——我們需要一個觀看這些偉大電影的理由。

而羅傑·伊伯特,簡直是這方面的“安利”大師。他沒有像學院派專家一樣,沉迷于理論架構和術語堆疊,讓人覺得不明覺厲又雲裡霧裡,也不會刻意迎合大衆的既有認知,最終把影評炮制成膚淺寡淡的心靈雞湯。他的筆調本身就像一個凝練克制的攝影鏡頭,一路順暢地推拉搖移,在細節與背景、表演與拍攝、音樂與畫面之間自由穿梭,卻又絲毫不顯混亂。

在分析費裡尼的《卡比利亞之夜》時,這一特點尤為明顯。文章伊始,他就敏銳地抓住了女主角的妝容變化,傳達了文藝片中那些微妙的、欲語還休的情緒:卡比利亞的出場,是個小醜式的流浪者形象。她的眉毛是兩條粗粗的橫線,描畫在眼睛上方。她将自己掩藏在一張喜劇的假面之下,仿佛是一個小醜。

而當卡比利亞被一個又一個男人欺騙,最終找到以為可以托付的奧斯卡時,眉毛的線條忽然變得柔和,在雙眼上方彎如柳葉,整個面部都顯得柔弱了。你看,有時解讀電影大師的經典之作,無需多麼宏大抽象的理論套用,從一個簡單的眉形變動入手,就足以說盡主人公心境變化的悲喜情節。

除此之外,他還憑借自己對導演風格的充分認識,點明了常人難以注意的細節處理。比如,鮮為人知的是,作為語言和音樂的詩人,費裡尼幾乎會在每個拍攝場景播放音樂,觀衆甚至可以感覺到人物走路時都自帶某種律動。而卡比利亞的特殊之處恰恰在于:“她聽見了,但常常踩在了反拍上,仿佛她自有一套旋律。”讀到這裡,我一點都不懷疑羅傑·伊伯特把清單中的許多部看過幾十遍,有些甚至逐個鏡頭研究的努力。

與那些強沖擊性、訴諸直覺刺激的電影相比,“偉大的電影人隻解釋那些應該解釋的”,而且往往不會提供一個清晰直白的答案。這也是很多時候,我們不習慣、看不懂的原因。看伊伯特的影評,并不在于激發觀影強迫症,把導演埋藏的細節和“彩蛋”都一一挖掘出來,而是能學到一種觀影方式,讓感官慢慢打開,逐漸靈敏起來。

讀伊伯特的文章時,我時常感受到一種非常沖突的和諧。一方面,他的筆觸異常感性,充滿了私人化的認知與感受。最經典的一個例子,莫過于他的那句“我每次心情好的時候,覺得《公民凱恩》是有聲電影之父,但當我情緒低落時,覺得《金剛》才是”。

可另一方面,即便是透過厚厚的主觀濾鏡,他也能将每部電影的獨特氛圍傳達得極為精準,200篇影評中幾乎采用了幾十種寫作風格。在談到《東京物語》時,通篇彌漫着一種克制的憂傷,仿佛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氣質融為一體。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影“不是說生計使我們變得過于忙忙碌碌、無暇顧及家庭,而是說我們通過忙碌的生計來保護自己,以逃避關于愛、工作與死亡的重大問題”。解讀《一條安達魯狗》時,他則變換為冷峻、黑色幽默式的書寫筆調,直言已經有無數的分析家把弗洛伊德、榮格等公式套用在這部影片上,而布努埃爾對他們全部報以嘲笑。

某種程度上,隻有真正了解後,才能讓自己的影評像水一樣,精準呈現電影原本的底色。伊伯特的文字也許極為主觀,卻絕非誤讀。他真摯地讨論着電影大師們關切的人生與社會議題,沒有過度解讀,也不會老生常談。

如果用繪畫風格來描述閱讀感受,應該最像莫奈的印象主義畫作。讀完以後,往往不再記得具體細節與故事情節,而隻有一種朦胧、模糊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有時瘋狂劇透,卻不太讓人感到困擾的原因。

也許是覺得老式裝置與偉大電影更配,讀完這本書,我立即下單了一台家用投影儀。記得戈達爾曾說:“電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車。”當投影儀的光束穿透生活的微塵,映出《甜蜜的生活》等不朽傑作,我知道這次自己上對了火車,跟對了導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