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少年巴比倫》你沒看懂 鑒賞原著還你一個不知道的結局

電影《少年巴比倫》你沒看懂 鑒賞原著還你一個不知道的結局

基本資訊

《少年巴比倫》是由華誼兄弟、創景華實出品,相國強執導,董子健、李夢、尚鐵龍、李大光等主演的喜劇電影。

影片改編自路内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路小路在戴城工廠的青春熱血經曆與愛戀故事。該片于2017年1月13日在中國内地上映。

劇情簡介

《少年巴比倫》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戴城,高中畢業後的路小路沒有考上大學,在父親的操作下到糖精廠工作。他在工作崗位上并沒有能夠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跟着一個叫“老牛逼”的師傅混日子。在機修班,除了擰螺絲之外什麼都不會,在電工班,就隻會換燈泡。除此之外,還喜歡打架、追女人、惡作劇。一個偶然的機會,路小路遇到了白藍。白藍的清新脫俗瞬間吸引了他,然後在一系列陰差陽錯中他們相識并走到一起。白藍扮演了路小路生命中姐姐與啟蒙導師的角色,最後路小路在白藍的建議下報考了夜大,白藍也到上海去讀研究所學生,至此,兩個人踏上了屬于各自的生命旅途。

人物介紹

電影《少年巴比倫》你沒看懂 鑒賞原著還你一個不知道的結局

路小路

路小路高中畢業後,父親找關系把他塞進了工廠,他先做了鉗工,而後轉成了電工,可事實上他沒有任何技術,也沒有任何人教他任何東西。做鉗工的時候,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着師父老牛逼去修水泵——更準确的說,他的工作就是就是把水泵上面四個的螺絲擰下來。而後來轉做電工之後,他則每天帶着一把梯子滿工廠串去換壞掉的燈泡。他生活在圍困的世界裡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後來還是在白藍的鼓勵之下才想起要去考夜大。最後,白藍必然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遠離一無所有的路小路,縱使他們曾經擁有過在地震中的生死性愛與刻骨銘心的相知相惜。小噘嘴是路小路另一傾心的對象,她不像白藍擁有自我與獨立的個性,她更接地氣。路小路是個内心擁有正義與傳統觀念的人,他秉承朋友妻不可欺的觀點,未與小噘嘴結合,最終成為好朋友。路小路的愛情随着白藍的離開,小噘嘴的跌井而告終。愛情的喪失意味着他的生活希望與理想的崩塌,同時這也是路小路離開戴城去往上海的誘因。在上海路小路遇見自己的老婆張小尹,張小尹的描寫筆墨雖然不多,且作為青春故事之外的人物,代表了路小路新生活的開始,家庭的安定,理想的實作。

路小路,形象格外鮮明,他既有些街頭混混的習氣,又有點詩人玩世不恭的氣質。路小路是一個“在文本中覺醒的人”,他不完全是叛逆,他在順從中尖叫。“路小路身上固有的暴戾、無知、饒舌,都很像阿Q,但他有資本,年輕和好運。這是一個典型的勞工子弟,他繼承了那個階層的兩難境地。在路小路的記憶裡,在那段二十上下的歲月裡,白藍可能是他最精緻的回憶,兩個人的感情純淨自然。

白藍

白藍是從北京退學回到戴城的醫大生,她自稱見過生死大場面,是以非常不屑大驚小怪的凡夫俗子,路小路是一個另類,是以她愛上了這個另類。她督促路小路看《收獲》這樣的文學雜志,勸服他去考夜校,他倆溫暖彼此、肯定彼此,卻也都明白這場愛情最終會以什麼形式來收場。白藍确實是化工廠的另外一個異類,“可她又不同于路小路的渾渾噩噩,她清醒理智,對人生、未來有理智的規劃”。是以她最後還是抛棄了路小路,投奔美國的黃金海岸。多年以後,她陪外國丈夫來中國出差,與路小路相逢,她不願相認,否認了“白藍”的稱呼,但是在臨走之際卻打電話通知路小路她要走了,再也不會回來。從否認到預設,白藍的内心必然經曆了複雜的掙紮,她摒棄了過往,卻終究留下遺憾和牽挂。白藍不僅在感情上、身體上、閱曆上,還有對未來人生的設想上,都要比路小路來得理性和現實。他們兩個人彼此的那種眷戀表面上看是對外在世界的厭倦和無奈,是對生存壓力的逃避和忍讓;骨子裡有太多關于生命的最初想象和遠景眺望,也是對于人生的全部可能的烙印和敞開。

白藍這個形象有着多重意味,一方面,她是瘋狂的現世人生的觀者,她也是痛苦青春的止疼藥,她是欲望的平衡者,也是逃避現實的精神避難所。白藍和路小路,就像糖精廠的兩個夢遊者,在生命的舞台上,為虛空中的影子獨自舞蹈,那些黑暗中的光亮不知道來自何方,因為彼此溫暖,照亮了青春的那些無人了解的角落。

作品鑒賞

電影《少年巴比倫》你沒看懂 鑒賞原著還你一個不知道的結局

主題思想

《少年巴比倫》主題思想:從荒誕和戲谑中救贖與啟蒙。

作品《少年巴比倫》中,巴比倫最簡單的解釋是堕落的繁華,“它試圖給一個城市、一個時代,乃至一個人經曆過的日子貼上标簽。

《少年巴比倫》作品切入的年代——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紛繁複雜、山雨欲來的特殊時代。上一代人那種虛無激情的硝煙散盡,隻剩下空洞的回憶和年邁的蒼涼,路小路的父親路大全、路小路的師傅老牛逼便是這一代人的主要代表。他們已經人到中年或者暮年,青春、激情早已退潮,麻木的神經與靈魂在機械死闆的工廠中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得過且過。而路小路們正處于生命的上升階段,迫切渴望從他們手中接過生活的接力棒,在一腔熱血與滿腹抱負中實作心中的渴望。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落後的教育并未為路小路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中的大多數注定與大學無緣,隻能在工廠中度過一生。

20世紀90年代就是快速的轉型的年代,是精神無法跟物質比翼齊飛的年代,是個人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年代,是内心與身體節奏不合的年代,也是世界逐漸脫離人類以為的“控制”而自行遠去的時代。在時代的飛速旋轉面前,每個人都會産生過山車一般的暈眩感,哪怕是路小路這樣的叛逆青年也會覺得力不從心。一切都有如光與影一晃而過,那些來不及清理的感受,那些來不及告别就結束的戀情,那些相見與别離,一切都化成轉瞬即逝的怅惘與回憶。在這樣一個轉型時代,人類的理性所帶來的狂妄開始顯露出來,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鴻溝使人越來越顯示了一種無力感,這種無力也使得人越來越傾向于向物質臣服,而青春所攜有的反叛力量使這一切觸目驚心——“我和我身邊的世界隔着一條河流,彼此都把對方當成是神經分裂。”這條河流既通向叙述者的日常生活,也通向這一代人的曆史和精神世界。路小路在時代中的無所适從,與周圍空氣的格格不入,他的迷惘與惶惑都是這一代人的共同經驗。

工廠生活裡充滿了怪異的等級制度和各種不成文的規則,弱肉強食是被廣泛承認的生存原則,欺負人和被欺負的人都不再自覺自己在做什麼,不思考原因也不抱怨苦難,視為理所當然,想不到去反抗,更不提去改變。就在這樣一個繁複森重的圈子中,按部就班,甚至活的有滋有味。與此同時,在沒有人想到改變,以及有能力去改變的規則下,又充滿了人情冷暖。友情,師徒情,愛情,化工廠的人們就像是在地面上爬行的螞蟻,默默爬行在一條既定的路線上,不悲哀不憤怒——因為他們想不到有别的路可以爬。而路小路的痛苦正來源于此,他不想走這條既定的路,卻也爬不出去,他唯一能做到的是止步停下,連逆行也做不到——無論他怎麼掙紮,化工廠的生活從來沒有變過,将來也不會因為他改變。這個怪圈讓路小路網羅得幾乎窒息。他知道漠然、無所事事不好,也害怕自己麻木沉淪,但又不知該如何掙脫,也想象不出改變之後自己的樣子。他既憎恨化工廠,又懷念化工廠。這種複雜的情感使得作品營造出了悲劇喜劇交加的效果:痛苦和不幸成了調侃的對象,即以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的内容。于是這造成了一種特殊的幽默風格——玩笑總開在我們自己身上。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荒誕的世界,我們還固執的希望把适合我們的目的和意義附加到一些事物上,這些事物卻要麼是偶發的,要麼是所擁有的目的和意義遠非我們能提供的。于是生活就成了一個玩笑——這是一個既承認,又表現出荒誕性,并将其全部包涵其中的人類所渴望的形式。

在小說結尾,路小路在工廠附近看到一隻狗咬了一個小孩,于是路小路拿了顆枯樹枝去追打那隻野狗,狗被逼到絕路了反身撲咬他,于是他又被狗追了回來。接着他又撿了一根鋼管,再次尾随它追去。這樣來來回回跑過了化工廠數次,站在廠門口看熱鬧的人從幾個變成了幾十個。“那一瞬間,我與這條野狗心意相通,它在問我:‘你到底想幹什麼?’我對它說,老子就是要打死你。後來我覺得,它問了我一個更深奧的問題:‘你到底為什麼活着?’我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由一條瘋狗向我提出,也不知道究竟誰得了狂犬病。我扔下鋼管,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着,如此荒謬的,在這個世界上跑過來跑過去。”這裡其實正是整部小說的真正用意。路小路聽到了這個問題,可是更多的路小路依然在這個世界上荒謬的跑過來跑過去。

青春的救贖

路小路這株生命之花注定要在工廠中凋落的話,那麼他顯然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白藍,這個在他生命中像姐姐一樣的女性給他即将沉淪的靈魂重新注入了活力和激情,讓他在污濁腐朽的環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這個白衣飄飄的女孩一出現便令路小路眼前一亮,進而激發他情感的萌動,這種萌動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徹心徹骨的迷戀。在一次卸水泵時,路小路受傷被送到了醫務室,他在這裡又邂逅了白藍,這一次,白藍的形象更加清晰了,她在路小路心中的地位也更加明晰了。路小路在白藍身上找到了一種心靈的皈依,她對路小路表現出的既關心又嚴厲的态度正是路小路青春啟蒙過程中所必須的。随後,在送德卵去救治的三輪車上,路小路義無反顧地愛上了白藍,戀愛是與青春相伴而生的命題,戀愛也是啟蒙青春最有力的方法。在熟悉之後,白藍不止一次地勸說路小路去讀書,也正是在她苦口婆心的勸說下,路小路最終報考了夜大。白藍的目光是敏銳的,她不希望看到路小路在工廠十年如一日地這樣老去,希望路小路通過讀書尋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迹。這是她對路小路青春啟蒙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沒有這個,路小路最後恐怕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辭職,到遠方尋找自己的人生。

比之生活啟蒙更為重要的顯然是情感啟蒙:白藍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獻身精神,不斷地為迷茫失落中的路小路指引青春方向,幫助路小路穿過人生的荊棘,将一路塵埃蕩滌,在曆曆往事與依依真情中,圓圓滿滿地莊嚴自己的青春歲月。即便是最後白藍離開了,路小路也不再迷失方向,而是繼續沿着白藍為他啟蒙的方向迎着白藍為他編織的晨光一路向前。青春就像樹上的葉子,夏日在枝頭沙沙作響,秋天落到地上,踩上去有嘎吱聲,沙沙聲很美,嘎吱聲也很美,而兩種聲音都是青春的回響。在這裡,作品觸及到了許多人内心最柔軟的部分,因為這種經曆和感情是人類所共有的,不會因為生命個體的不同而消失或隐退。

愛情的救贖

電影《少年巴比倫》你沒看懂 鑒賞原著還你一個不知道的結局

路小路和白藍之間演繹了一段清新、簡單的戀愛故事,有感動,有誤解,更有悲傷。作品的情節其實比較簡單,複制到那個年代許多人身上都成立。作品寫的是路小路們的可遇之哀和可求之傷,然而其中所蘊含的怅惘和疼痛卻是引起一代又一代人共鳴的普遍感受。在久遠而清晰的青春年代,欣喜與無奈構成了當時的基本輪廓。

《少年巴比倫》就是那剛剛轉身隐去的20世紀90年代留在20世紀70年代生的一代人的心靈遺響。

《少年巴比倫》是否有你的影子 單選

0人 0% 是

0人 0% 沒有 投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