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0月26日電 題:“一起考古吧”:拆“盲盒”忙“上新” 傳統與新潮的碰撞
新華社記者桂娟、袁月明
戴上白手套,将圓柱形土塊表面用水潤濕,拿起迷你版“洛陽鏟”一點點鏟下外圍的泥土,再用小刷子掃去層層浮土……終于,一件迷你版“彩陶雙連壺”露出真容。
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河南博物院推出“仰韶百年紀念款考古盲盒”,引發衆多網友關注。
隻需幾十分鐘,便能沉浸式體驗一把考古工作的快樂,不少網友将考古盲盒的“發掘”過程,描述為一次“有點兒費力氣但特别開心”的經曆:“手套一戴,考古學家的感覺就來了!”
早在2020年12月,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便火爆全網,一盒難求。“大将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這些耳熟能詳的“國寶”,都隐藏在一抔抔取自洛陽邙山的土裡,靜待揭秘時刻。

從業人員示範“考古盲盒”的開盒過程(2020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月明攝
“相比靜态的文創産品,考古盲盒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并且加入了遊戲和解謎元素,是以更加吸引年輕人,讓大家體驗到發現文物、學習曆史的驚喜感、代入感和滿足感。”河南博物院文創辦從業人員劉維說。
繼“失傳的寶物”系列,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頻頻推出“新副本”。
文物修複盲盒,帶來“在家修文物”的奇妙體驗;傳拓盲盒,一展傳統金石藝術之美;專屬情感盲盒,可自選土壤、物品、尺寸等,妥妥的“私人訂制”;“一起考古吧”小程式,數字化再現考古工作場景……
這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創産品(2020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月明攝
文物代表的“傳統”,與盲盒象征的“新潮”,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碰撞出絕妙的火花。
“考古盲盒大火,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
近年來,契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審美取向和消費更新需求,全國各地都推出了與文物、考古相關的文創産品,并相繼走紅。
北京故宮博物院“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朝珠耳機等文創産品,讓600歲的故宮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态變得“萌萌哒”。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兵俑榫卯積木,将9個朝代的兵俑形象與傳承數千年的榫卯技藝結合,寓教于樂,展現中國傳統結構營造法式之精妙。
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面具”冰激淩,不僅成為遊客打卡時人手一支的“标配”,也引發全國各地文創雪糕紛紛亮相。
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星月”文創月餅,将太陽神鳥金飾、蛙形金箔、黃金面具等代表性文物“複刻”在餅皮上,古意盎然又妙趣橫生。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古樂團以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為基礎,讓先秦時期編鐘樂舞穿越時空,再現風華。
從靜态的文具、飾品、聯名口紅,到動态的盲盒、積木、實景展演,各地博物館紛紛出走傳統“陳列室”模式,圍繞考古、文物不斷延展,尋求突破,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打造出一批根植于我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IP,積極引導人們關注文物考古和曆史文化。
遊客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區選購文創産品(2020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袁月明攝
昔日相對冷門的考古學,逐漸走出象牙塔,走進公衆視野,成為一門“顯學”,變得“親民”且自帶流量,熱度不斷攀升。
三星堆遺址“上新”連續登上微網誌熱搜榜,直擊發掘現場的24小時慢直播,引來數十萬網友一起“蹲守”。
《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考古公開課》等文博探索類電視節目持續熱播,屢屢“破圈”,收獲高收視、好口碑和一大批忠實粉絲。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公園、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一衆遺址公園和博物館變身“網紅打卡地”,遊客絡繹不絕。
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安陽殷墟遺址、洛陽龍門石窟等不少考古工地和文保機關也敞開大門,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讓公衆與考古“零距離”。
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和公衆考古活動,不斷激發着镌刻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力量”,全社會關注考古、了解考古、宣傳考古、發展考古的熱潮方興未艾。
“在開發中傳播,在傳播中弘揚,在曆史文脈傳承的同時,更多人将了解華夏曆史、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裡頭考古隊領隊趙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