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旁氏騙局的創造者 Charles Ponzi 對你微微一笑

騙人這件事,當然要從騙錢的說起。

人類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可能出現在 16 世紀中期。當時,郁金香被引進到西歐,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産生了狂熱。到 17 世紀初期,郁金香成為了奢侈的代名詞,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

17 世紀 30 年代初期,針對郁金香的投機狂熱開始了。人們瘋狂地高價買賣郁金香球莖,期待着這個小小的花苗能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利益。1637 年 4 月,荷蘭政府終于叫停郁金香交易,據傳,荷蘭是以一度陷入經濟蕭條之中。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這就是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傳說。

這也是後來的諸多龐氏騙局能成功的本質所在:創造投資者的預期,實際上,就是欺騙投資者。

這種所謂“投資”和很多人買包買表的心态很像,總說包和表能“保值”,實際上他們就是在期待有下一個傻子為這個騙局買單。

那麼,為什麼人們這麼容易被騙?反過來說,為什麼說謊這麼簡單?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到了 21 世紀,

Charles Ponzi 的傳記依然在不斷再版

有一個理論叫做預設真實理論(truth-default theory),得名于它的核心概念——人們在交流時,總是對自己接受到的資訊預設為真的狀态。即,我們總是傾向于相信别人說的話,當資訊模棱兩可時,我們更傾向于用這些資訊來證明對方是誠實的。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 人們之間的互相信任是社會文化發展起來的基礎。依靠信任,我們搭建了文明,搭建了工業體系。從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信任給我們帶來太多好處了,相比之下偶爾被騙所帶來的損失,就顯得不值一提。

是以,撒謊非常簡單,因為人們天然是信任的。

但同樣地,也是是以,撒謊也是一件惡劣的事情。一個成功的謊言,它必然從受騙者身上利用了什麼東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謊言的 5 種“利用”,幫你搞懂騙子都利用了什麼原理在行騙,以及如何識破謊言。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回想你還在上學的時候,班級裡總有那麼一兩個調皮的同學。這一天你百無聊賴地走在教室的走廊裡,想着自己的事情,這個同學突然拍一拍你的肩膀說:“嘿,你鞋帶開了。”

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低頭去看鞋子,接着你就會聽到這位同學的笑聲。啊,你明白了,這又是一個他的無聊小玩笑。

但是你低頭的那一刻,确确實實是上當了,他想玩耍的就是你那一瞬間的信任。從這個小小的謊言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明白:每一個成功的謊言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操作,那就是利用資訊的不對稱。

“鞋帶開了”是你走路時的缺失資訊,你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相信,或者至少是去确認。到達了這種程度,這位同學的玩笑就成功了。

同樣的謊言還有拉着你一起倒黴的“我有一個賺錢的門路”,想要抹黑某人的“我聽說這個人很不檢點”等等。撒謊的人擺出一副知情者的姿态,讓你産生你們之間有資訊差的錯覺,你天然地就會好奇,好奇扯開了信任的口子,這就是你上當的第一步。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越權威的資訊源,越容易玩弄資訊差,

BBC 在 1957 年愚人節播出了這條

“意大利面條樹大豐收”的新聞,

引發數百名觀衆緻電咨詢如何種植

是以,要防範騙局,第一步一定是确認資訊源。面對投資、理财相關的資訊的時候,我們不去好好确認和研究,損失就會更大。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人們在情緒澎湃的時候,理智是很脆弱的,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範圍和處理資訊的通道有限。試想一下,當你情緒激動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連話也說不好?這就是因為情緒占用了我們的認知通道。

是以,在利用資訊差的基礎上,利用強烈的情緒去行騙,也是一種常見的情景。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長澤雅美主演的《行騙天下 JP:浪漫篇》裡,

“利用情緒”就無處不在

一種能被利用的情緒是喜悅。

早些時候,電信詐騙有一種套路,就是用電話或者短信告訴受害者,“你中獎了”,“你被某某節目組挑中參加節目了”。人們對令人喜悅的消息總是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大腦天然就歡迎這種消息,我們甚至會去希望這個消息是真的。這就給騙子們大開友善之門。

然而,最經常被騙子們使用的情緒,其實是恐懼。

想象那些被騙的父母,當他們接到詐騙電話聽說“你的孩子出車禍了”,或是“你的孩子被公安拘留了”,他們是非常恐慌的。尤其當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資訊的時候,比如這時候恰巧就聯系不上小孩,他們很容易就照着騙子的說法去轉賬彙款等等。

還有很多人應該都接到這樣的電話:

“你好,請問你是某某女士/先生嗎?”——準确地說出你的姓名;

“我們發現你在某某學校就讀期間,注冊了一個學生賬戶。”——準确地說出了你的學校,和一件你似乎确實做過的事。之前說過,當資訊模棱兩可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它是真的;

“現在需要你關閉該賬号,否則會影響你的征信。”——用一件你确實在意的事情,引起你的恐慌。

人們在恐慌的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有了恐慌,也有了解決這個“問題” 的動機,人們很容易就照着提供這個資訊的人所說的方法去行事了。

是以,這時要做的,就是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個好東西,但是這種時候,它們隻能影響你的判斷。

先别着急喜悅或者恐慌,冷靜下來,再去尋找資訊源和進行判斷。當然,如果這時你無法抽身去确認資訊,那麼你可以多和騙子周旋一會兒,以獲得更多的資訊,再進行判斷。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我在問朋友們“最容易被什麼欺騙”的時候,超過半數的人都說“溫柔的大姐姐”,語畢還要加一個哭臉的 emoji,為了顯得恨自己不争氣。

這類“漂亮的大姐姐”可能是最危險的。你也許聽說過“美女騙子”伊麗莎白·霍姆斯的故事。她一手創立了血液檢測公司 Theranos,聲稱隻需少量血液便能進行血液檢測。當然,這是一個騙局。在她的遊說下,公司市值一度到達 90 億美元,她登上《财富》人物雜志,與總統談笑風生。2018 年這項技術被提出質疑,她也因為詐騙罪獲刑。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愛穿黑色高領針織衫、

被稱作女版喬布斯的伊麗莎白·霍姆斯

在我們許許多多不争氣的思維定勢中,有一種叫做“暈輪效應”,它是指我們對其他人的認知總是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再根據這個印象自顧自地推測他們其他的特質。

也就是說,我們會預測溫柔漂亮的人,都是好人。當一個人給我們留下了溫柔漂亮的印象,我們就會自顧自地推測她也擁有其他美好的品質。是以,當這個人遇到為難的事情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于幫助她。而被騙的你,就是在暈輪效應裡如沐春風了。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經典騙局電影裡,這類角色總是必不可少,

比如《美國騙局》裡被邀請入夥的脫衣舞娘女主

要打破思維定勢,首先要對思維定勢警覺。當我們知道了我們有暈輪效應這樣的思維定勢的時候,我們就要對看見這樣的人——産生對 ta 的預判這個思維線索進行打斷,把資訊停留在已知、可确認的層面,不要對它過度延伸。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前段時間有一種騙術一直被提起,被稱作“殺豬盤”。騙子們一般都盜用其他男性好看的照片,發在自己的交友賬号上,然後瘋狂地“右劃”所有女使用者,坐等女孩兒們上鈎。

一旦有和女孩子說話的機會,他們會很熱情,會說很多甜言蜜語讓女孩兒們覺得自己是特别的,也會柔聲細語地呵護她,讓她感覺自己被愛、被需要。他們甚至會花上一周、一個月的時間去獲得女孩的愛情和信任,和她們确立“戀愛關系”,最後再抛出一些博彩網站,騙她們投資。

這種騙術就是利用了女孩兒們的情感需求。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有的人想要愛,有的人想要性,有的人想一夜暴富。有人會說當我們有欲望的時候就有了弱點,雖然這部話并不讓人完全贊同,但是在面對騙局,尤其是這種精心布置的騙局的時候,我們的需求确實會成為我們的弱點。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1994 年的愚人節,藝術家喬伊·斯卡斯

就抓住當時人們對靈媒的崇拜需求,

拍攝了一則電視廣告,假裝成“大師”

利用需求,和利用喜悅非常像。因為一個人或一件事能夠提供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大腦自動的第一反應就是接受。我們太希望它是真的了,大腦甚至會幫助騙子來四處尋找證據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

很多不合法的博彩行業能夠騙到錢也是這個道理。當騙子給予一個對金錢有強烈需求的人虛假的希望以後,尤其在一開始還技術型地給予他一些蠅頭小利,這個人就會放下所有理智趨之若鹜了。

破解這種騙術比較困難,因為我們很難判斷我們遇見的究竟是“機遇”還是騙局。通常利用我們需要的騙子,也會花較長的時間去獲得我們的信任。這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在“事态漸佳”的時候,依舊保持對資訊的甄别和判斷。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還有一些騙術,它是基于行騙人和被騙人的關系才能成立的。

比如說,父母是最好騙的人。他們愛我們,自然也會相信所有我們說的話。甚至有時候,從你身上要到什麼,他們都覺得開心,即使它是一句謊言。

這也是傳銷團隊能夠騙到錢的一個原因。身陷傳銷團隊的人,首先被要求去迫害的就是他們的親人。人們總是傾向于覺得親近的人不會欺騙自己,是以當親人們說起某個投資項目、某種理财方法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向于相信他們。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日劇《我的危險妻子》中,

夫妻間的騙局不斷反轉,

令該劇收視率一度達到 10%

還有一種基于關系的騙術,是基于權力關系。當一個人處在權力上風向的時候,他說的話就自帶權威感,而權威感給人們的感覺就是值得信任的。比如老闆在給初入社會的新人們畫大餅的時候,新人們同時基于老闆的權威感,和他們本身對行業和公司的資訊缺失,很容易就被老闆忽悠到。

權力,本身就是指一種能夠影響别人的能力。即使你不是身處高位,當你的微網誌擁有足夠多的粉絲,或是你這個人本身就擁有足夠多的擁趸,你的影響力大了,你的權力也就更大,你的發言就會被更多人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擁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發言需要謹慎的原因。

其實破解這種騙局是比較簡單的,當我們跳出這個關系去思考這件事、這些資訊的時候,事态就比較明朗了。你可以想想,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向你提供這些資訊,你會信嗎?如果沒有這層關系、這種身份在,ta 說的話還可信嗎?這麼一轉變思維,謊言可能就不攻自破了。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權威除了來自人,也可能來自大品牌、大企業。

圖為騰訊在 2018 年愚人節上線的“鵝臉識别”

總之,要破解騙局,需要我們時刻保持一個醒覺的狀态。因為我們天生的預設真實狀态,每個人都處在一個非常容易被騙的情況裡。

經常有人在被騙以後質疑“人性”,但實際上,欺騙我們的人也處在一個很不适的狀态中。除了預設真實狀态,我們還有一種預設誠實狀态。大腦成像研究發現,我們說真話的時候,腦中沒有一個區域比我們說謊的時候更活躍。說實話,是我們的第一反應,撒謊的人必須要逆着這自然的規律來行事。

是以,誠實和信任,是一種最天然、最舒服的狀态,是我們的“人性”。這就使得愚人節這種節日顯得非常叛逆和俏皮,在這一天我們可以在玩笑的範圍内,去撩撥信任這個沉重的砝碼。在這一天玩得開心,也算是人們對天性的一種自娛自樂吧。

參考文獻:

1/ Levine,T. R. (2014). Truth-default theory (TDT) a theory of human deception anddeception dete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

2/ Verschuere,B., Spruyt, A., Meijer, E. H., & Otgaar, H. (2011). The ease ofly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3), 908-911.

3/ Ford, C.V. (1996). Lies! Lies!! Lies!!! The Psychology ofDeceit.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
Seriously,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