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作者:澎湃新聞

布萊德利·庫珀飾演的搖滾明星傑克·梅恩因酒精成瘾及濫用藥物進了戒毒所,他的妻子埃利(Lady Gaga飾)去看他。梅恩對埃利登台領取格萊美最佳新人獎時他的失态很抱歉,埃利安慰他:我不怪你,你隻是生病了。

把自毀和成瘾歸為“生病”,在《一個明星的誕生》這個經典IP的初代是行得通的,放在今天就有過分簡化之嫌。

事實上這部電影中有太多基于觀念和傳統之處,充滿象征意義和典型角色。這是經典IP的詛咒,大半個世紀(如果把1932的《好萊塢的價值》(What Price Hollywood?)也算上的話)的時光像貝殼挂滿老船,令固定思維更堅固。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芭芭拉·史翠珊和克裡斯·克裡斯托弗森版本的《一個明星的誕生》

1937年的版本中,男女主角都是好萊塢巨星的身份。1954年朱迪·加蘭(Judy Garland)和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的角色設定變為有天分的年輕女歌手和大明星。1976年芭芭拉·史翠珊和克裡斯·克裡斯托弗森的版本中,男主角的身份順應時代地成為搖滾明星。2018年Lady Gaga和庫珀的身份若與時俱進,該換上Hip-Hop或電音明星的身份。

但是它不敢。影片中的音樂現實和原聲更像1990年代而不是現在。2018年不會有一個鄉村搖滾明星在科切拉(Coachella)上擁有海洋般的觀衆,2018年的搖滾英雄已經絕迹。

《一個明星的誕生》是好萊塢音樂與電影業的嫡子。盡管在今年的奧斯卡上前途黯淡,但上映至今已收獲足量讨論和票房,這個老故事的生命力依然頑強。除去好萊塢對“自己的”故事的特别親睐,它仍能引起話題和情感共鳴的原因至少還有三個。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1

無論哪個時代,新與舊的交替總能喚起情感上的共鳴,誠摯/技巧、真實/虛假、個體生命的短暫/行業的長久與無情之間的二進制對立是永恒不變的讨論對象。

布萊德利·庫珀的角色傑克·梅恩,一位緩緩下沉的搖滾英雄,以獨立甚至孤立的方式生存。他站在萬人之上像神一樣地表演,離流行工業的距離卻很遠。他似乎沒有制作人、沒有經紀人,不做采訪、不上節目。

梅恩以挖掘靈魂的方式創作,“如果你不深挖靈魂,你會站不住腳”。聽力衰退和耳鳴是他更嚴重的問題的隐喻。梅恩不惜承受聽力繼續損壞的代價也要在舞台的巨大噪音中表演。他要聽到台下的聲音,隻有這樣才能與他們互動。這是他堅持追求的真實。

埃利上《周六夜現場》之前,他以音樂人而不是夫妻的身份把畢生經驗傳授埃利:“你所擁有的隻有你想對别人說的話,他們正在聽,但不會永遠聆聽下去。”

他相信生命和才華一樣在曆史中隻是白駒過隙的一瞬,屬于個人的時刻很快就會過去。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誠實是保證自己不被吞沒的唯一辦法。

後來二人的沖突爆發,原因就在這裡。梅恩質問埃利你唱的都是什麼鬼?“為什麼你穿牛仔褲那麼好看/為什麼你在我身邊扭動電臀如斯”(《Why Did You Do That?》)。言下之意,這是真實的你嗎?哪怕是虛構或唱别人的歌(二人初識時埃利翻唱了《La Vie En Rose》),這樣的歌背後由真實推動的部分在哪裡?

得知埃利被知名經紀人雷茲(拉菲·格拉沃恩飾)相中後,梅恩的反應複雜。埃利最初了解為嫉妒,要到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将盡時,她才會了解,梅恩并非嫉妒。他恐懼的是流行音樂工業改造埃利的可能。

梅恩自己亦長期浸淫其中,但已習得用友善與合作來保護自己的生存之道。

骨子裡,梅恩擔心埃利與自己追求的是否是同一樣東西。雖然她在二人相識的第一夜就對騷擾梅恩的人給出一記老拳,暗示埃利也是個願意拼命保持自我的人。但回到音樂這個核心,梅恩懷疑埃利是否真的有話想講,并且,在流行音樂體系中,她能如實地通過音樂講出來嗎?抑或她雖有才華,卻隻是想做一個明星?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影片中奠定梅恩搖滾明星身份的歌是硬搖滾風格的《Black Eyes》,真正屬于他的主題曲則是《Maybe It's Time》。

這首經典的鄉村搖滾歌曲與《Shallow》交相輝映,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的深淵徘徊。

在美國,基督教信仰基礎比他人所想的更深。托尼·朱特(Tony Judt)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海外的反美國主義》中提到,“在《新聞周刊》最近一次民意調查中,79%的美國受訪者認為《聖經》中的奇迹真的發生了”。“美國總統在白宮組織查經班,在内閣會議開始前祈禱,他的歐洲盟友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奇怪且過時的舉動,但他這樣做正順應了他的選民。”

《Maybe It's Time》的歌中捕捉到了這種信仰的失落——無人再在意上帝和死亡,人人都隻關注眼前。

“已無人再信上帝,

而我相信祂正注視我們,

嘲諷悲憫我們的所為。”

另一廂,歌裡的“我”畢竟流着美國人的血,意味着他懂得目光該永遠往前看,卻又忍不住惆怅。

“我慶幸自己已無法回到過去,

我欣慰那些日子已永遠消散。

我欣慰那些過去的日子,消散了卻美麗。

但若可以召喚過去的幽靈,

你知道我會的,

你知道我會的。”

關于新舊交替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一個明星的誕生》便可以披着娛樂業的外衣繼續一代代地轉世。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2

在女性文化強盛的美國(相較其它地方來說),一個女明星的誕生故事具有天生的魅力。此前版本中兩位主角相識在同志酒吧,這一版中則是變裝酒吧——皆是與男性主流文化抗衡的象征,未來的女性巨星誕生于此并不是随意地設定。

影片中的另一個細節,梅恩問埃利的經紀人Rez:“你為什麼不穿襪子?”經紀人解釋自己穿的是隐形襪,梅恩不置可否。隐含的資訊是他所代表的老派/傳統男性态度對娘娘腔的、遮遮掩掩的潮流的不滿。言下之意,前者代表真誠,後者就是虛僞嗎?

女性崛起的神話之背景,仍然是一個傳統的男權社會。即使最後的結局是梅恩為成全埃利,也為保全自我而自絕,悲傷依然落在女性的身上。

影片傳遞出的這層訊息會引起不滿,《一個明星的誕生》在奧斯卡大賽中由領跑到失去光環,這或許是個重要的原因。

這樣的設定雖然“思想落後”,但還符合現實。對文藝作品要求政治正确并不是一件好事。況且,正因為符合現實,才更引起共鳴。

但埃利這個角色的設定确有嚴重缺陷。庫珀的墜落和堅持都有連貫動機和堅實信仰支撐,埃利卻沒有。

她是怎麼從一個不想混圈子,不想像她老爸一樣幻想進入顯赫生活的人,忽然間對經紀人遞來的橄榄枝欣喜若狂的?

她又是怎麼從一個不唱自己歌的人,變得能面對千萬人去唱它們?

她為什麼寫歌,又為什麼要當明星?

從始至終,她認同過梅恩對音樂的信念和信仰嗎?

她真的了解過梅恩嗎?梅恩的“堕落”對她來說隻是疾病嗎?抑或她這樣說隻是一種敷衍的安慰?

從埃利這個角色來看,女性音樂人雖耀眼,2018年的今天她們仍沒有可以作為信仰的,更為堅實和深刻的内涵。

這些問題對埃利這個角色的成立非常重要,但影片未做更深入的探讨。站在這些偏見之上,《一個明星的誕生》在今天依然有讨論的價值。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3

但如果僅僅把它當作一部愛情悲劇來看,《一個明星的誕生》仍是動人的。

埃利有三首主題曲。象征她與梅恩的世界相遇的《Shallow》,共享同一種對内心的猶疑;象征舊日将逝,但将永遠作為新世界的一部分繼續存在的《Always Remember Us This Way》(“你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你将永不消亡”),唱的雖是愛情裡的老話,但是你信嗎?真正的愛情隻存在于瞬間;與梅恩主題曲相呼應的《I'll Never Love Again》(“世界還在不停地轉動 轉動 轉動/而我已止步不前”),梅恩終于把自己的彷徨傳染給了埃利。

三首都是抒情情歌與原聲民謠的結合,Gaga的演唱不吝在大開大合的音域跨度中宣洩情感。為什麼是這種放在幾十年前亦合适的曲風?顯然,導演庫珀和他的團隊不相信Hip-Hop有這樣泣血而啼的老派魅力。庫珀的表演曾被指摘為耽溺,影片中的愛情又太熾熱和悲傷。慣性思維中,Hip-Hop并不适合作為這種情感的載體。

又是一個好萊塢式的偏見,簡單粗暴保守。《一個明星的誕生》就誕生在這些偏見中,庫珀與埃利的愛情也是。但愛情和藝術能産生生于偏見卻擁有獨立生命力的奇迹,Lady Gaga的角色雖然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卻因為音樂的光芒而終于豐滿。

她堅持不用錄音室版本,全部采用現場同步演唱錄音,使得這些歌注定将與畫面交織在一起。

深夜的超市停車場上,《Shallow》副歌的靈感在她體内醞釀至沖破天靈蓋的爆發。埃利在舞台上,唱到“你已成為我的一部分/你将永不消亡”時用力以食指一戳時的堅定表情。紀念梅恩音樂會的現場,她唱《I'll Never Love Again》時泫然欲泣,聲音從眉心發出來時的神聖模樣。

這些時刻印證了一條古老的真理:愛情與藝術能在任何不可思議的地方産生。重要的是它誕生了。

《一個明星的誕生》:生于偏見,但為何長久不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