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種族大熔爐?“真實的謊言”

作者:中國日報網

“美國是上帝的坩埚,一個偉大的熔爐……”

在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種族“熔爐”這一概念讓許多美國人引以為傲:來自世界各個角落,擁有不同文化、信仰的移民們在美國“熔”為一體,美國之偉大,在于其“聚合了多種文明與文化”,其凝聚力也因“文化多元程度的不斷提升而得以增強。”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自建國以來,号稱“海納百川”的美國,國内各種族間極不平等且缺少包容。種族主義在美國是全面性、系統性、持續性的存在,如今随着疫情惡化愈演愈烈,仇恨和種族歧視,成為“困擾美國社會的醜陋毒藥”。美國是“人人生而平等”的“種族熔爐”的說法,實乃徹頭徹尾的“真實謊言”,如今講出來怕是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

仇恨歧視百年難消 非裔愈發“無法呼吸”!

“我目睹了黑人被槍殺、黑人的遺體堆在街上,還能聞到煙味,看到火焰。我看到黑人的商鋪被燒毀。”

今年5月,107歲高齡的維奧拉·弗萊徹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講述了自己親曆的那場針對黑人的種族屠殺事件。

美國種族大熔爐?“真實的謊言”

5月31日,在美國紐約,一名參加紀念塔爾薩種族屠殺一百周年活動的女子額頭貼有“塔爾薩”字樣的裝飾。新華社發(郭克攝)

1921年5月31日至6月1日,數千名白人暴徒在美國塔爾薩市内通過持槍掃射、縱火方式洗劫了數十家非裔企業、燒毀了1200多棟非裔住宅,有約300名黑人在這場大屠殺中喪生,約一萬名黑人居民流離失所。

屠殺本身已夠凄慘,但長期以來,這場悲劇卻被忽視和遺忘,美國政府、媒體、社會團體等選擇了沉默不語,甚至故意掩蓋事實真相,刻意抹殺這一曆史記憶。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說,“我從未讀過一頁學校的曆史書,講述過這段曆史。”

百年已過,種族屠殺硝煙盡散,血迹已幹,但歧視仍存。從被白人警察殘忍“跪殺”的黑人平民弗洛伊德,到身穿制服仍被無故毆打的黑人軍官納紮裡奧,重複上演的悲劇一次次提醒人們:今日美國,明面上的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制度已成曆史,但事實上的種族歧視依然廣泛存在并愈發令人“無法呼吸”,種族平等之夢仍遙不可及。

美國種族大熔爐?“真實的謊言”

2020年5月31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示威者被警察逮捕。新華社發(安格斯·亞曆山大攝)

在經濟領域,包括非裔在内的少數種族在就業、工資收入、經濟狀況等方面處于全方位的劣勢地位。據美國勞工局統計,非裔的失業率通常為白人的兩倍左右,非裔全職工作的周薪中位值平均比白人低近30%。

在司法領域,種族偏見亦是“肉眼可見”。美國全國免罪記錄中心對1989年至2016年10月相關案例分析後得出結論,非裔美國人比白人更容易被錯誤判定為犯有謀殺罪、性侵犯、非法毒品活動等罪行。《洛杉矶時報》指出,殺害非裔比殺害白人面臨死刑的可能性更低。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問題特别報告員認為,對于非裔美國人來說,美國的法律體系已無法解決種族不公與歧視。

更有甚者,有時非裔美國人連基本的生存權都難言保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非裔免疫學家科比特表示,醫院在呼吸機不足情況下會最先放棄對非裔的插管治療。《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美國的抗疫行動成了“一場國家準許的屠殺”,它故意犧牲老年人、勞工、非裔和拉美裔人口。

有評論認為,美國黑人悲劇境遇的種子,早在他們的先輩被當成貨物“運”往北美時,就已埋下,因為他們“生來”就沒被平等看待,“對非裔,美國從不偉大!”

仇恨犯罪頻發 亞裔從“模範公民”淪為“替罪羊”!

種族歧視不隻針對那些生活較為困苦的非裔美國人,就連安分守己,堪稱“模範公民”的亞裔美國人也概莫能外。

曆史上,從《排華法案》,到“9·11”之後針對東南亞社群的監視……美國亞裔一直在經受着種族主義者的攻擊和各種有形無形的歧視。

美國種族大熔爐?“真實的謊言”

3月21日,一名示威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城市聖何塞參加集會,抗議針對亞裔的歧視行為和仇恨犯罪。(新華社發,董旭東攝)

而新冠疫情的暴發,美國亞裔被當作替罪羊,成為新一輪種族主義暴力的受害者。針對亞裔的歧視、騷擾和暴力事件不斷增加,美國總統拜登今年3月承認說,對許多亞裔美國人來說,這是連上街都擔驚受怕的“生活在恐懼中的一年”。

3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市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6名亞裔女性在内的8人遇難,但這絕非孤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稱,2020年全美記錄在案針對亞裔的仇恨襲擊有大約3800起,既有街頭诽謗、持刀行刺,更有針對亞裔人商鋪的蓄意破壞。一位亞裔議員發出呼籲,“亞裔社群正在流血,我們一直在痛苦中,一直在高呼救命。”

有專家認為,“仇亞”事件激增,根源在于美國曆史上針對亞裔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仇外情緒、長期形成的刻闆印象以及無端臆造的陰謀論。加之亞裔美國人内部複雜多元,政治傾向上有一定差異,這導緻其在美國政治社會生活中發言權不夠,盡管近年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漸顯,但還會被認為是政治領域的“冷漠者”或“失敗者”,而當遭遇不公和侵犯時,亞裔又被認為會“沉默、隐忍”,這也一定程度縱容了針對亞裔“仇恨犯罪”的飙升。

争公平卻制造新不公 “逆向種族歧視”引發争議

與少數族裔備受歧視相比更為諷刺的是,相關保護政策卻産生了“逆向種族歧視”的負面效應:以“種族平等”之名維權,卻釀成“種族歧視”之實,此舉招緻相關族裔不滿,在美國社會引發不小争議。

這種“逆向種族歧視”在高教領域展現尤為明顯。據報道,有不少優秀的亞裔學生在申請美國名校時,卻輸給條件非常一般的白人和少數族裔競争者們。有分析指出,是因為美國國會制定的“平權法案”,為消弭因先前種族歧視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在大學招生等方面對少數族裔給予照顧,然而一些學校硬性規定招收某些族裔學生比例,引發“逆向種族歧視”争議。

分析認為,當名校們認為随着亞裔學子表現越來越好,會導緻學校招的少數族裔中亞裔比例越來越大,于是就取消了平權政策賦予亞裔的保護,并以平權政策為幌子打壓亞裔。這種“逆向歧視”的結果是“一個白人被錄取的機會往往都要高于幾乎完全相同條件、甚至更優秀的亞裔。”

有評論指出,亞裔正在遭到那些打着公正平等旗号的美國高校的歧視。“一個本應保護亞裔的政策竟然變成了歧視他們的幌子,這真可笑。”

“疾在骨髓” 根除“種族主義之癌”任重道遠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将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這是馬丁·路德·金的一個夢想。

50年多前,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的著名演說,成為美國反種族歧視、争平等權利的經典呐喊。然而,在他去世50多年後,這個“美國夢”仍遙不可及,耳之所聽,則是“我無法呼吸”的悲鳴!

美國種族大熔爐?“真實的謊言”

2018年4月4日,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群眾參加遊行,紀念馬丁·路德·金遇刺50周年。(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副總統哈裡斯表示:“我們必須繼續緻力于打擊種族主義及歧視行為。”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在治理種族主義方面始終收效甚微。

種族問題為何成為美國社會肌體中難以根除的痼疾,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

從曆史層面上看,種族主義貫穿美國曆史,根植于美國基因中,可稱是美國的曆史“原罪”,“去病根”甚難。

早在殖民地時期,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獲得了政治、社會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後,便開始在當今美國這片土地上系統性推行基于白人至上主義的政策。建國後近百年時間裡,通過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美國政府從原住民手中奪去了約600萬平方公裡土地,約占美國國土面積2/3,可以說,美國的領土擴張史也是原住民的血淚史。

而臭名昭著的奴隸制在标榜“人權燈塔”的美國延續200多年,更是辛辣的諷刺。盡管美政府先後廢除了相關“惡法”,但創傷已無可挽回,無處不在的種族仇恨和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文化已經形成,并成為當今美國種族歧視、沖突的主要曆史根源。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表示,“歧視……仍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社會不可能把存在兩三百年的一切東西一夜之間抹去。”

從現實層面上看,種族主義已内化為美國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而美國的國家機構和社會制度未能消除種族歧視,社會制度的内在支撐與國家機構的不作為,導緻少數種族遭受全方位歧視。

今日美國,國内所有少數種族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對其的歧視、壓榨、迫害等展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膚色在決定美國人命運方面,顯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專家指出,從建國之初起,美國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種為白人中上層服務的種族等級制度,直到現在也未改變。消除種族主義痼疾,需通過深刻的社會改革予以根治。否則将很難被祛除。

另外,某些政客近年來出于個人政治目的,非但無意彌合種族鴻溝,更是把身份政治、移民政策等當作政治角力的工具,在惡化種族關系上起到了非常惡劣的作用。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就是一典型代表。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他在與國會議員讨論移民改革問題時,質問美國為何要接收來自海地和非洲國家等“糞坑”國家的移民,引發國際輿論一片嘩然。2019年7月,特朗普連發推文,攻擊對他持批判态度的4名少數族裔民主黨國會女議員,稱她們應該傳回自己“破碎凋敝、犯罪猖獗”的祖籍國。

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後,面對抗議人群,特朗普發推時竟套用上世紀60年代一位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者的話,揚言“隻要出現掠奪,就要開槍”,以緻推特公司在這則推文旁邊注上“美化暴力”的警告。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打種族牌,目的是對支援者進行情感動員,維系和提升基本盤的支援率,但有政界人士指出,這種方式“在短期内可能獲得回報,但從長遠看,它正在破壞美國,撕裂美國社會。”

長期以來,美國政客自诩“人權衛士”,國内種族問題卻積重難返,這無疑暴露了其制度性結構性缺陷,“美式人權”之虛僞本質凸顯無疑,人人平等的“種族大熔爐”,是個莫大的諷刺!

策劃:劉加文

監制:徐倩

統籌:畢秋蘭 劉小軍

作者:徐海知

編輯:侯強 劉鐘靈

新華網海外傳播中心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