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007:無暇赴死》領銜新一批引進片進入中國市場。

其中,《密室逃生2》也有望過審上映。

2019年的《密室逃生》創造了密室類電影的又一次成功。僅僅900萬美元的成功,在能全球拿到超過1.55億的票房,片方索尼影業自然是迅速給續集開綠燈,并且增加更多成本。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密室逃生2》已經在暑期登陸了北美等多個市場,即便在影市的複蘇期,全球也已經拿到了4489萬票房,基本能收回1500萬的預算。

密室類電影一直有着低成本緻勝的優良傳統,因為絕大多數的戲份都在室内進行,而不用出外景。

而随着全球密室逃脫遊戲的盛行,這個系列也成功結合流行元素,重新為密室片打開了新的視窗。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在中國,《密室逃生》拿到了2.32億人民币票房。對于一部小成本,又沒有大明星,大特效的引進片來說,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要知道,李安導演,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雙子殺手》,同年也是2.36億而已。

無疑,能成為黑馬,和國内包括劇本殺在内的密室遊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日常娛樂有關。這種新型娛樂模式和電影一樣,都能提供沉浸式的體驗。

而比起電影更具優勢的是,密室遊戲不僅可以讓人參與進去,不隻是作為旁觀者,而且有着社交功能。玩完一個遊戲出來,指不定就能擺脫單身。

甚至有分析認為,這些新興娛樂在搶影院的生意。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電影要想反擊,那就必須拿出看家本領。

那就是看得觀衆心跳加速,目瞪口呆,久久不能平息的好作品。

《密室逃生》系列其實遠還沒有達到密室片的極限,當然随着時代的發展,這種限制較大的題材是越來越難拍,現在好像不加點科幻元素,故事都不知道怎麼圓。

但這并不意味着新的時代不能擁有一部《電鋸驚魂》式的經典。

隻要電影創作者能夠保持激情與活力。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對于中國電影亦然。

新興娛樂産業的崛起,未必就是威脅,反倒是可以借力打力。

比如像《密室逃生》一樣,将密室遊戲可以利用的特點,融入到電影當中。

如果能有足夠優秀的作品,又何必擔心觀衆不願意買票呢。

而且電影票再怎麼漲價,也要比密室類遊戲更便宜。

那麼如何拍出好作品,就完全可以參考《密室逃生》是憑什麼樣的内容成功的。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①緊迫感</h1>

除非是那種非常高端,造價不菲的門店,玩密室遊戲通常的一個不足是,外部環境很難讓玩家百分之百投入其中,即便是如今風靡的劇本殺,讓玩家直接扮演一個角色。

因為玩家的始終很清楚地知道,遊戲是假的,失敗了也就失敗了,時間限制也不會真的像籃球比賽一樣,一分一秒驚心動魄。

這便是電影可以做到的,帶領觀衆投身到故事中,即便觀衆知道那是假的,也能有莫名的緊迫感。

因為優秀的作品總能讓觀衆移情于角色,當角色深陷困境,觀衆會為角色感到擔憂,逐漸感同身受。

就算是突然看到一個人身陷絕境,也會不由自主地産生好奇。

就像《密室逃生》的開場戲。

一個男生正在玩密室逃脫遊戲,但他要迫切地找到出口密碼,因為身後的奪命機關正在向他步步逼近。

那麼,一個懸念就來了,他能否逃出生天?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密室逃生》在制造緊迫感方面非常成功。

編劇的精心設計,導演的排程把控,令到每一場戲都張力十足。

而且“最後一秒營救”的設計很少重複。

第一關不但會被熱死,直到最後幾秒才知道,居然還會被燒死;

第二關看似沒有時間限制,但一直不解謎就會被凍死;

第三關也沒有時鐘,但會因為地面空間不斷縮小,最終體力不支摔死;

第四關就是比較傳統的到時間被毒死;

第五關則是把人類逼入極限,痛苦地暈死,而且還隻留了一人份的解藥;

第六關也比較傳統,也就是呼應序幕,逃不出去就會被壓死。

加上出色的劇情節奏,就能夠讓觀衆隻需要坐在椅子上,就能體驗到緊張刺激的快感。

這便是國産密室片必須做到的一個基礎。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②角色</h1>

能夠營造出緊迫感,讓觀衆一路保持高度集中,不忍離開座位上廁所,在這之後,就得深入到電影的一個核心。

那就是角色。

《密室逃生》用了一個很笨的方法,那就是首先讓每一個主要角色有鮮明的特征。

注意,是特征,不是性格特點。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兩個黑人,一男一女,一個在上班,一個是學生;

兩個白人男性,一老一少,設定都是社會底層,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個高玩,唯一戴眼鏡的人,當然看得多密室片的都知道,這種看起來帶節奏的一般會死最快;

一個女神,顔值擔當,也是吸引許多男性觀衆看下去的理由。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然後就是如何介紹他們。

《密室逃生》用了一個很聰明的方法,把他們的前史融入到解密遊戲,變成劇情的一個重要懸念。

這樣,開場無需太浪費時間,隻要簡單說明他們的日常和生活狀态,以及初步的一些性格塑造。

不算序幕,僅僅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6位角色就聚在一起,開始進入主題了。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随着遊戲的進行,他們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展示。

而揭示角色前史的時候,影片也避免了一個愚蠢的錯誤。

那就是過度運用閃回,打亂劇情節奏。

當觀衆看得正緊張的時候,突然來了一段回憶,雖然是加強了角色塑造,但犧牲了觀賞性,有些得不償失。

《密室逃生》也用了閃回,不過每個人的閃回都隻是幾秒鐘的片段,不幹擾節奏的同時,還能加強懸念。

到正式揭示角色前史的時候,隻需要台詞解釋,觀衆便豁然開朗。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③不濫用“人性”</h1>

密室片很慣用的一個主題表達就是,在極端環境中,人性的黑暗會暴露無疑。

同年的《饑餓站台》就是,因為新鮮的腦洞而吸引了不少的關注,不過太過老套的議題,以及太過于明顯的社會隐喻,令到這部密室佳作差了些火候。

《密室逃生》固然也有老套的地方,那就是世界觀設定還是幕後大佬抓人來玩遊戲的一套,如果最後反轉,變成真的隻是一場密室遊戲,對,就像《心理遊戲》那樣,說不定會有更高的口碑。

但有一個比較值得稱贊的地方是,劇情沒有濫用人性。

沒有讓被困的幾個人一下子就變得很自私,然後各種沖突沖突。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女神阿曼達給了期待人性之惡占據主導的“小醜們”一記重拳,一開始幾個人是比較團結的。

當然是有在鋪墊有人其實是利己主義者。

到了中段小黑妹學霸和其他人産生沖突,也不是人性之惡在作祟,而是她有不同的想法罷了。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當然人性醜惡的部分還是有的。

這幾乎是密室片的統一議題。

但它沒有強加在每一個角色的身上,而是通過鋪墊,慢慢把自私自利的本性給逼出來。

正常人都想成為正義英雄的,但是到了極端情況,情況便會發生變化。

就好像塑造一個反派角色,無緣無故變得很快,隻會是臉譜化的存在;

而展示一個黑化的過程,角色便有了人性化的一面。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總結起來就是,氛圍節奏做到位,角色塑造恰到好處,主題不要太老套,能做到這三點,哪怕是網大,也至少是一部及格水準的作品。

與其跟風早已泛濫的綜藝真人秀,不如嘗試用電影的方式創造突破。

一旦突破,那便是開創者,而非跟屁蟲。

把劇本殺變成電影?先看看人家《密室逃生》是怎麼拍的①緊迫感②角色③不濫用“人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