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塞羅那》是伍迪·艾倫的歐洲三部曲之一,影片2008年5月17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首映,在之後的很多年裡,深受無數影迷和文青的喜愛。伍迪.艾倫自稱這部電影是他“獻給巴塞羅那的情書”。”

影片講述了美國女孩維姬和克裡斯蒂娜,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遭遇的一段奇妙經曆。維姬和克裡斯蒂娜是一對好閨蜜,兩人在很多方面的觀念和品味極其一緻,但在愛情态度上卻迥然相異。維姬理性而現實,克裡斯蒂娜感性而奔放。在一次畫展中,兩人邂逅了一位名聲不太好卻非常有魅力的藝術家,之後又結識了他的前妻愛蓮娜,從此展開或者說卷入了一場複雜迷亂的情愛關系之中。
影片中,伍迪·艾倫選用了橙色為基調,使得整部電影都充滿了浪漫迷人的歐洲色彩。發生在片中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故事,既有正常的愛情糾葛,又有不尋常的愛情模式,帶有伍迪·艾倫一貫的解構人生、諷刺人性的幽默和智慧。
影片中的三個女性維姬、克裡斯蒂娜、愛蓮娜,在面對愛情時截然不同的态度,折射出了頗具代表性的女性成長困惑,也決定着她們各自人生的走向。今天,我想主要從這三個美麗的女性身上用詳略不同的筆墨,來嘗試分析隐藏其中的這條女性成長線以及給我們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乖女孩”維姬:理性判斷和内心渴望之間的不斷搖擺,讓表面可控的生活開始出現混亂。她該何去何從?</h1>
影片開篇,伍迪·艾倫就用旁白描述了維姬的性格特點:
“她非常實際,不願忍受痛苦也不想去争取什麼。她要的男人必須是感情認真穩定的,她與道格訂婚,因為他正直、有成就而且和她一樣重視承諾。”
維姬面對人生中的選擇,一貫的做法是分析每個行為和想法,先看看值不值得。相比于好友克裡斯蒂娜的盲目沖動,維姬似乎是個永遠不會犯錯的,能始終把握人生方向的女子。然而,果真如此嗎?
① “乖女孩”的人生設計,出自于本心還是來自于世俗對成功的定義?
看到維姬,大約很多女孩會有強烈的代入感。從小被父母和環境要求做一個“乖女孩”,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人生,長大後符合他人的期待成為“好女人”,是很多女性都曾經有過的成長經曆。在這個過程中,“我”在哪裡?“我”要什麼?似乎并不重要,甚至被遮蔽了。
影片中,維姬的親友朱迪的丈夫問她畢業後做什麼時,她聳聳肩說:“不知道,也許是教書或者去圖書館。”朱迪打斷她說:“反正秋天就要嫁人了,很快就會生小孩,是以就不用困擾了。”對于維姬而言,取得好學位,嫁給好丈夫,做個好太太,按照約定俗成的成功來定義的人生像教科書一樣精準完美。
維姬對于人生的安排,看起來似乎都是自己權衡後的選擇,其實不然。相比克裡斯蒂娜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維姬甚至不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她習慣了以他人和世俗的認定來衡量自己的選擇,因為隻有這樣才是安全的、被認可的。是以,影片中維姬曾經茫然地說:
“人家總以為我知道自己要什麼……可我不知道我在期待什麼?”
維姬像是活在一個被定制的套子裡,套子上印着仨字:“好女孩”。簡裡裡曾說:“好女人”的人設垮掉之後,女人才成為真正的女性。因為生命的真實,一定是來源于内心的真正渴望,而不是一個程式般的設定,隻是它時常被恐懼所壓制。
意大利小說《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裡,描述過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一個叛逆而野性,一個害怕和隐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力量,其實存在于每個人的内心之中。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此消彼長,來回轉換。
② 讓維姬陷入混亂的一夜激情隻是喚醒,并非覺醒
一個偶然的機會,維姬和克裡斯蒂娜認識了畫家安東尼奧。安東尼奧直率又出格的邀請,讓維姬很生氣。她措辭嚴厲地回絕了他共度周末的請求,但是為了陪伴克裡斯蒂娜,隻好一起在深夜的風雨中,乘坐小飛機前往小鎮奧威耶多。這場風雨,也成為維姬接下來生活的一種隐喻。
一直保持着理性的維姬喜歡高第的建築和西班牙吉他,這是她身上流露出來的不多的感性成分,而且是作為點綴存在的。然而,她人生的第一次失控,恰恰由西班牙吉他點燃。
維姬在和安東尼奧的出遊中,被他的才華和獨到見解深深吸引。兩人共進晚餐時,維姬接到了未婚夫的電話,她表現出掩飾不住的慌亂,在未婚夫說“我愛你”時,她借口信号太差挂掉了電話。這是維姬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的異樣。
接下來,維姬在她最愛的西班牙吉他的樂聲中,越過了雷池,這讓她步步為營的人生,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影片中有個細節值得注意,西班牙吉他樂聲在片中出現過三次,其中一次是維姬陪着未婚夫和他的同僚夫婦聚會,當三個人興緻勃勃地談論到房屋的裝修和購買什麼牌子的電視時,伴随着維姬心不在焉的落寞和格格不入,迷人的西班牙吉他樂聲再度響起,巧妙地展現出維姬内心和現實的錯位。
維姬對于愛情和人生的态度,開始劇烈搖擺。她發現,自己并沒有那麼愛“正确選擇”的未婚夫,對于過去曾經期待的婚姻生活也開始感到迷茫。安東尼奧的出現,讓維姬第一次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内心,發出迷惘的拷問:“我到底在期望什麼?”
不久,克裡斯蒂娜和安東尼奧相愛了,維姬掩飾着内心的失落,跟未婚夫道格結了婚。但是後來陰差陽錯,維姬再次有機會和安東尼奧在一起時,她又一次淩亂了,并最終屈服于内心洶湧的激情,甚至産生了放棄婚姻的念頭。
安東尼奧前妻愛蓮娜的出現,把她又拉回到現實。她終于大喊道:“我沒法這樣過,這不是我的人生!”這也是維姬第一次聽到了内心真實的聲音,也終于明白了“我對他隻是短暫的迷戀”。和安東尼奧的糾葛,喚醒了她習慣性壓抑着的内心。但這僅僅是喚醒,而非覺醒。
維姬結束了跟安東尼奧的感情,踏上回國的路途,去過她過去曾經渴望的生活。然而有過這次異國經曆的維姬,臉上分明沒有了以往的期待。
什麼是愛情?斯騰伯格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中提到,任何一段愛情裡面都包含了三種要素:激情、親密、承諾。
維姬的選擇裡,無論是未婚夫道格還是安東尼奧,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愛情。對于維姬來說,道格是安全、合适、符合條件的結婚對象;安東裡奧是激情、刺激,浪漫的存在。兩份感情,都沒有完整地包含愛情三要素。前者缺乏激情,後者沒有承諾。
這也是維姬在回歸原先軌道時,仍然不快樂的原因。被喚醒而非覺醒的她,知道了自己不要什麼,卻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的人生還将繼續尋找下去。
③ 真正了解自己,知道内心所求并承擔選擇的代價才是可靠的道路
維姬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迪呢?我想談一下自己的兩點思考。
★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需要
人生充滿了選擇,而我們并不是總能遵循内心。比如我們可能因為父母的心願,去選擇熱門的專業、穩定的工作;到了某個年齡迫于壓力,去選擇将就的對象匆忙結婚;按照輿論和世俗的定義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哪怕這些成功并不能令你感到快樂……
這樣勢必會陷入維姬所面臨的困惑,既不知道想要什麼,也不知道不要什麼。看似按部就班,實則随波逐流。維姬真正渴望的是浪漫和穩定的愛,而這兩個男人都給不了她。是以回歸之後的她,人生還會繼續面臨新的困惑。
★實作自我,需要勇敢
朱迪出軌被維姬看到,朱迪向維姬坦白,她說:
我的婚姻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可我不敢用行動解決,隻能等待奇迹出現。我知道外遇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我太害怕了,我不敢,時機已經錯過了。
朱迪的懦弱讓她不敢主動解決問題,隻能用婚外情來暫時喘息,可是這必然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朱迪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在圈内一邊痛苦一邊躲藏。是以她在知曉維姬和安東尼奧的事後,極力想撮合兩人。她告訴維姬,如果你不勇敢一次,以後一定會後悔,你以為像計劃中一樣好的人生,未來就是我現在的樣子。
恐懼,是自由最大的束縛;恐懼,也是愛最大的束縛。生活中,有多少女性陷在一份糟糕的職業或者婚姻裡,因為害怕改變不敢及時止損,蹉跎年華到最終連改變的欲望都消失,空餘下一聲長歎。
華福納格說:勇氣是一個人處于逆境中的光明。
要活出真實自我,就必須循着這光明往前走,并勇敢承擔所要付出的代價。這樣的人生,才有可能成為遺憾和悔恨最少的人生,也才真的有可能實作期待的自我。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不羁女”克裡斯蒂娜:無法安定的内心和停不下來的腳步,是為了追尋自我還是刻意追求不一樣?</h1>
在維姬眼裡,克裡斯蒂娜“過度浪漫又有自毀傾向,激情面前不顧一切。”她看起來是個明朗率性一直往前沖的姑娘,可是在我看來,她勇敢奔跑的姿态裡,還隐含着逃離的意味。
① 克裡斯蒂娜的試錯人生裡,潛藏着的風險和代價
克裡斯蒂娜最顯著的特征是“我不知道要什麼,隻知道不想要什麼”,是以,她對待愛情和其他一切事,都是采用了試錯的方式。
她膽子大,好奇心爆棚。面對安東尼奧露骨的邀請時,她立刻就答應了。因為她覺得眼前的這個男人很不同,跟模子裡刻出來的男人不一樣。維姬提醒她這樣做的危險,她說:“去了才能了解。”她一直在追求一種不同的人生體驗,卻并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東西,她走馬燈似在人生中穿梭,一次次尋找未果。
勇敢試錯,固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但盲目嘗試卻是耗費光陰。選擇無限而生命有限,逝者如斯夫,明日何其多?不首先去嘗試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隻是通過遇到的任何偶然機緣,從反複試錯中尋找通往正确的道路,風險和代價都過于昂貴了。我認為,這也是當越來越多鼓勵年輕人不斷試錯的聲音出現時,需要警惕的一點。真理和謬誤往往隻有一線之隔,試錯的勇氣并不等同于盲目的任性。
② 刻意的不媚俗也是媚俗
影片中,有一段克裡斯蒂娜的旁白,她說:我不知道要什麼,但我不想要那種跟我父母一樣的生活。她一直想避開的,是祖祖輩輩向她例證過的,“一成不變的生活”。而這種穩定的狀态,卻一定會在某個時刻到來,無論跟誰在一起,相處久了就一定會出現。
克裡斯蒂娜剛開始跟安東尼奧在一起時,曾經很快樂,似乎找到了她想尋找的穩定關系。之後,安東尼奧的前妻愛蓮娜歸來,三人間構成了驚世駭俗的相處關系。但是之後不久,克裡斯蒂娜又感到了一種令她坐立難安的穩定,于是她決定離開。
對于克裡斯蒂娜而言,這種她想要逃離的穩定,兩個人相處久了之後會出現,三個人相處久了以後也會出現。而一旦出現,她除了逃走别無他法。她無法安定下來,因為她總在尋找“不一樣的”東西,是以愛蓮娜對她吼出:“你就是習慣性的不滿足,你是有病!”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女畫家薩賓娜曾經說過一句話:“反抗媚俗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媚俗。” 倒頗有些暗合了克裡斯蒂娜為了尋找不一樣而刻意不一樣的荒誕。
《孟子》中有句名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這不失為解決克裡斯蒂娜所遭遇的成長困惑的一種方式。她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向外尋求,而是弄清自己為什麼不想要穩定的生活,其原因是對父輩生活的逆反,還是本心的忠實選擇。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天才畫家愛蓮娜:傷人傷己的激情如決堤之水無法控制,内心洶湧的愛與欲望如何安放?</h1>
被譽為“西班牙郁金香”的佩内洛普·克魯茲在影片中飾演愛蓮娜,她充滿異域風情的美和強大的爆發力,把一個激烈、敏感、愛恨洶湧的天才畫家塑造得過目難忘。
片中,愛蓮娜和安東尼奧是一對很奇特的夫妻。他們明明是天生一對,卻無法相處。安東尼奧說:“愛蓮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我們就是無法共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愛蓮娜則說:“我們的關系很完美,可是少了點什麼。”而在我看來,他們之間不是少了什麼,而是多了什麼。
① 愛是需要克制的激情和欲望
王朔在《過把瘾》中,開篇第一句就是:
“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關羽老爺手中的那種極為華麗鋒利無比的大刀,這是她給我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象。”
接下來,深愛着方言的杜梅,不斷揮舞這柄大刀,把兩人之間的愛情砍得七零八落,兩敗俱傷。愛蓮娜和安東尼奧也是如此。
愛情的深刻美好值得人用生命去守護,可是愛為什麼在很多時候,會成為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我認為,愛與恨一樣,作為一種激情和欲望,一樣需要克制。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愛也可以分成這樣的三個層次。基于本我的愛是内心的原始沖動,自我的愛是現實的考量,超我的愛是道德判斷,是推己及人的利他性。克制就是要讓自己的沖動和欲望歸于平衡,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克制是對放肆的節制。
② 運用東方智慧或許是解決之道
當克裡斯蒂娜加入到安東尼奧和愛蓮娜之間時,他們三人之間達到了一種奇異的短暫平衡。愛蓮娜和安東尼奧之間不再劍拔弩張,兩人的關系變得安靜平和。愛蓮娜對克裡斯蒂娜說:“我們會永遠相愛,但不能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就會互相傷害,讓彼此痛苦。但是你是我們之間的調和劑。”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奇特的反應?因為克裡斯蒂娜的出現,像是水滴進了濃稠的液體,她稀釋了那份化不開的糾纏,液體開始出現澄明的狀态。
中國有句俗語:水滿則溢。老子更有雲:甚愛必大費。我們東方的智慧,解釋的正是愛蓮娜和安東尼奧之間的困擾。他們過于熾盛的愛,帶有毀滅的傾向,難怪安東尼奧的父親說“千年之後,我們人類仍然沒有學會如何去愛”。學會并限制愛,我想這也是影片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寫在最後</h1>
從《曼哈頓》到《午夜巴塞羅那》,伍迪.艾倫一直在拍攝關于尋找的電影,試圖尋找愛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
一如既往的,他從不告訴觀衆答案是什麼。他隻是把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故事展現在你面前,讓你迷惑的同時似乎又加深了對生活的了解,可到了總結的時候又往往一片空白。就像生活本身一樣,不斷地在迷惑中前行,在未知中尋找,永遠沒有标準答案。
《午夜巴塞羅那》裡的三位女性,她們在面對愛情和人生困惑時的選擇,會帶給我們每個人見仁見智的思考。如何直面内心,什麼是尋找的意義,以及怎樣學會愛,或許是這部影片所能帶給我們的意義和收獲之一吧。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用心碼字,向上生長。關注@樂小路,看更多精彩情感故事。
往期文章:《廊橋遺夢》|借婚外戀故事探讨無處不在的人生困境和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