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當身邊所有人——二當家、瞎子、白晶晶、春十三娘、八戒、沙僧、菩提老祖等等——都渾渾噩噩地生活在時間的循環往複中,至尊寶也已經無法逃避地成為了孫悟空,他會成為時間洪流中的一員麼?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1996年入學的大學生,是《大話西遊》的第一代觀衆。

回望1990年代末期以來的“大話西遊熱”,這部在社會層面遭受冷遇的電影,在VCD、BBS、大學校園所構築的青年社群中,得到了近乎宗教式的瘋狂膜拜。這一代青年不可名狀的情感結構,在《大話西遊》中找到了對應的形式。一代人的曆史出場,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以往對于《大話西遊》的了解,往往局限在拼貼、反諷、戲仿、狂歡等概念與定義,局限在教材中的作為名詞解釋的“後現代”,這種分析過于匠氣,無法穿透《大話西遊》複雜精妙的叙述形式,難以洞悉電影的文本結構與一代新人情感結構的互動。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熱淚盈眶的觀者已然娶妻生子,站在不惑之年的門檻前了。且讓我們重返《大話西遊》,了解一代人的青春之路,了解這部經典的曆史之謎。

讓我們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大話西遊》一共講了幾遍《西遊記》的故事?

第一層故事:反叛的孫悟空

《大話西遊》電影開場,第一次講起《西遊記》的故事,但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孫悟空與唐僧:因孫悟空受不了唐僧的“唠叨”,勾結牛魔王吃唐僧肉。事情敗露後,孫悟空打傷了紫霞仙子搶到月光寶盒(可以穿梭時光),以此逃避觀音的追責。

通過後繼的第二層、第三層故事,可以補充得知:孫悟空拒絕了和白晶晶(白骨精)的婚約,要娶牛魔王的妹妹香香,但同時與牛魔王的妻子鐵扇公主有私情。

第一層故事的結局,觀音要殺孫悟空,唐僧代為求情,以自己的死,換來孫悟空轉世的機會。這層故事在電影片頭出現,約為四分鐘,構成了全片的“楔子”。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在這個故事中,孫悟空是一個反叛者,憎惡唐僧的說教,也憎惡着神的世界與取經的宿命。

第二層故事:犬儒而逍遙的孫悟空

這層故事對應着《大話西遊》上部《月光寶盒》,在時間的脈絡上,發生在第一層故事的“五百年後”,孫悟空轉世為山大王至尊寶,一個犬儒而逍遙的青年。

潰敗後,此時的至尊寶生活在曆史時間之外,不再對抗命運,而是以“精神勝利法”消解困境。比如對于“鬥雞眼”,至尊寶是這麼安慰自己的:“我隻是把視線集中在一點,以改變我以往對事物的看法。”

對于至尊寶這樣的青年,1990年代的青年會感到很熟悉:大家是一類人,都是在反抗失敗後,變成戲谑人生的局外人。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然而,曆史在繼續,取經之路再一次開啟。女妖精春十三娘(蜘蛛精)與白晶晶(白骨精)來到至尊寶的山寨,要找一個腳上有三顆痣的人。春十三娘與白晶晶從菩提老祖那裡得知天機,這個腳上有三顆痣的人就是孫悟空的轉世,找到他即可找到唐僧。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第一層故事(“五百年前”)的人物,逐漸來到第二層故事中:白晶晶曾經和孫悟空訂立婚約,盡管孫悟空毀約,但一直癡情難忘;白晶晶和春十三娘是盤絲大仙的座下弟子,而盤絲大仙是紫霞仙子的法号,第一層故事中的孫悟空和紫霞仙子還沒有情緣,相反為搶奪月光寶盒将紫霞仙子打成重傷;牛魔王在第一層故事中沒有吃到唐僧肉,夫人還與孫悟空有了私情,這五百年來他帶着對于孫悟空的怨氣,等待着唐僧再次出現。

在第二層故事中,為了救白晶晶,至尊寶使用了月光寶盒,借助月光寶盒穿越時空。

對于《大話西遊》,月光寶盒既是重要的道具,也是重要的意象:月光寶盒正面刻着“時光倒流回到未來”,側面刻着“摩诃般若波羅蜜”。在《大話西遊》中,月光寶盒的意義,首先是叙述功能上的,支撐起電影時光穿越的情節架構與多層叙述。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可以依照月光寶盒的三次出現,區分為以下四段“五百年前/五百年後/五百年前/五百年後”,分别對應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故事;其次是意義指向的,二十年來的《大話西遊》研究都忽視了一點:月光寶盒暗含着對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互文關系,而這構成了電影的深層線索,在第三層故事中,筆者将詳細分析這一點,此處不贅。

借助月光寶盒,至尊寶使得“時光倒流”,在白晶晶因誤會他負心而自殺前趕到。但當白晶晶、春十三娘與牛魔王鏖戰時,至尊寶再次使用月光寶盒,卻沒有“時光倒流”,而是“回到未來”。他穿越回了五百年前,也即第一層故事發生的時間。

為什麼月光寶盒刻着一句“時光倒流”還不夠,還刻着“回到未來”這樣明顯悖論的表達?“未來”豈能“回到”?這裡涉及到了解月光寶盒乃至于了解《大話西遊》一個關鍵點:“五百年前”與“五百年後”不能以線性的時間觀來了解。

《大話西遊》的四層故事,“五百年前/五百年後/五百年前/五百年後”,統一于神的意志,是神意試煉孫悟空的四個階段。在《大話西遊》的第一層故事裡,倘若從觀音的視角出發,整部電影可以被讀成孫悟空的規訓,時間的前後輪轉,不過是試煉的不同階段。不要忘了,神不是生存線上性時間中的,神在時間之外。故而,第三層故事的“五百年前”,是第二層故事“五百年後”的下一個階段。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第三層故事:愛與命運撕裂的孫悟空

第三層故事對應着《大話西遊》下部《仙履奇緣》,是《大話西遊》全片的精華所在。在《大話西遊》中,其實埋伏着兩條規訓叛逆者的線索:一條線索是孫悟空,另一條是紫霞。

第三層故事開場,是以紫霞仙子的視點展開的,她拒絕在如來佛祖的神燈裡做燈芯,逃到了人間世界。電影開場,就是神界的二郎神與南天門四大天将對于紫霞的追殺,結果以紫霞大勝告終。

兩條叛徒的線索,交叉在五百年前的水簾洞前。在第二層故事結尾,至尊寶最後一次穿梭時間,回到未來,來到五百年前,遇見過路的紫霞。在這個場景中,要注意到伴随着時間的颠倒,附着于時間之上的因果律也在崩塌:至尊寶帶着五百年後的知識,告訴紫霞“盤絲洞不要亂闖”,這反而啟發紫霞将水簾洞命名為盤絲洞,自命為盤絲大仙。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這不再是一個必然的世界,而是充滿着偶然性,這種偶然性又是人所無法把握的,一種令人感到渺小的荒誕感開始彌散,種種偶然之上,是人所無法觸及的神的意志。紫霞“自由”地在至尊寶腳底燒出三顆痣,但這偶然的舉動,卻是基于紫霞所無法覺察的神的意志;至尊寶拔出了紫霞的紫青寶劍,紫霞驚喜地發現他就是自己冥冥中等待的夫妻,但這一段姻緣,又焉知不是神的冷酷安排。

随即,至尊寶與孫悟空遭遇,這是全片中唯一的一次并置,至尊寶作為旁觀者,目睹了第一層故事。這四分鐘的故事,第二次在電影中出現。然而,這次“重播”發生了改動:觀音同樣無法忍受唐僧的唠叨,和孫悟空同時掐住了唐僧的脖子。

至尊寶在第一層故事中的出現也結束了這層故事,唐僧的九環錫杖從空中落下,不再是第一層故事裡的成全唐僧舍生取義,而是砸在了至尊寶頭上。至尊寶暈倒在地,手中的月光寶盒開啟,将唐僧卷入到時空深處。以這個情節為切割線,之後的“五百年前”,和第一層故事中的“五百年前”全然不同,曆史被至尊寶改變。

至尊寶與紫霞在牛魔王的府邸相遇,牛魔王在沙漠中救起了被孫悟空打成重傷的紫霞,愛戀紫霞的美貌,要和她成親;同時催促着至尊寶盡快與妹妹香香完婚。在這樣一個時刻,至尊寶挂念的依然是月光寶盒。在這一層故事裡,月光寶盒先後經曆了至尊寶—紫霞—孫悟空—至尊寶—唐僧的傳遞,落到了牛魔王手中。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月光寶盒對于至尊寶之是以重要,在于可以讓他回到五百年後,去救自己的夫妻白晶晶。故而,當一往情深的紫霞拔劍怒指至尊寶時,至尊寶那段經典獨白第一次響起,但卻不過是欺騙紫霞的:

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然而,當這段獨白第二次響起的時候,至尊寶已經真正愛上了紫霞,同時意識到作為孫悟空命運的承擔者,他的愛之不可能,他必須在命運與愛之間做一次決斷。

在此之前,至尊寶的一切努力都失敗了,他聯合紫霞去偷月光寶盒,但紫霞被嫉妒的香香刺傷,至尊寶自己則被八戒與沙僧拐去牢裡見唐僧。至尊寶一行帶着受傷的紫霞逃跑,牛魔王現身,将紫霞、唐僧、八戒等抓了回去,至尊寶自己則落下懸崖,被五百年前的菩提老祖轉世“強盜大哥”所救。恍惚之中,至尊寶帶着強盜大哥回到了水簾洞/盤絲洞,遇見了五百年前的白晶晶。

至尊寶陷入到愛的抉擇之中,他不清楚自己是更愛白晶晶,還是更愛紫霞。對于至尊寶,對于白晶晶與紫霞,都必須穿越色相,認識自己的“心”。當至尊寶初遇白晶晶時,他還不懂得這個道理,執迷于各種打扮來吸引白晶晶。而紫霞與白晶晶在這層故事中先後施用法術鑽進至尊寶的心裡,紫霞面對至尊寶的“心”,發現至尊寶愛的是白晶晶,她留下了一滴眼淚;白晶晶面對至尊寶的“心”,發現至尊寶此時最愛的已經是紫霞,她發現了紫霞的眼淚,選擇悄然離開。迷茫中的至尊寶,決意請五百年前的春十三娘,一劍挖出自己的心,他要确認自己的愛。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這無疑是《大話西遊》的關節點之一,被春十三娘所殺後,至尊寶豁然頓悟。在選擇戴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之前,他與觀音有一段對話:

至尊寶:觀音大士,我開始明白你說的話了,以前我看事物,是用肉眼去看,但是在我死去的那一刹那,我開始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麼清楚。原來那個女孩子,在我的心裡面留下了一滴眼淚,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當時是多麼的傷心。

觀音:塵世間的事,你不再留戀了嗎?

至尊寶:沒關系啦,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細讀這段對話,至尊寶因“死”而破“色”,抛棄皮囊,進入“心”的世界。他大概還記得月光寶盒的咒語:般若波羅蜜。“般若”意味智慧,“波羅蜜”意味“到彼岸”。

月光寶盒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空無一物(月光寶盒作為物件是一個無始無終的輪回,至尊寶從五百年前的紫霞那裡得到的月光寶盒,卻是五百年後的自己帶給紫霞的),所謂時光穿梭,所謂“五百年前/五百年後”的分别,不過是種種色相,迷亂本心。至尊寶隻有覺悟了“空”,才能真正成為“孫悟空”,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和《西遊記》相似,《大話西遊》也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潛文本。不過,《西遊記》重在收拾“心猿”的修心,孫悟空在很多時候比唐僧還“啰嗦”,多次提醒着唐僧勿忘《心經》;《大話西遊》則更為虛空,生死、神魔、前世今生,以心觀之,心無挂礙。

色即是空,成為或不成為孫悟空,又有什麼分别?然而,對于頓悟後的“空空如也”,至尊寶與觀音都不自覺地要注入意義。至尊寶齊生死,以“心眼”看世界,但第一眼看到的,依然是紫霞在心裡留下的眼淚。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由“色”入“受”,體驗到紫霞的傷心。《心經》五蘊皆空的奧秘,所謂色(表象)、受(對表象的感受)、想(概念或想象)、行(潛意識中的記憶)、識(把握色、受、想、行的意識本身),即将戴上緊箍咒的至尊寶/孫悟空能否盡皆勘破?故而,觀音在“一滴淚”的時候打斷了至尊寶的話,提醒也是警示他不要再留戀塵世。電影在這一段比較生硬地切進至尊寶與枉死的“強盜大哥”的對話,為了引出觀音主題思想式的概括:“取經”就是為了化解人世間的仇恨。

回到上文,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至尊寶選擇成為孫悟空,也再一次念出那一段經典獨白,向塵世告别。至尊寶與紫霞,作為神的世界的兩個叛徒,一度幻想脫離曆史的愛,将人生的意義落實在個體的偶在呢喃。

然而無論怎樣,至尊寶逃避不了命運的捕捉,他隻能是孫悟空,他的自由隻能是金箍内的自由。至尊寶由“色”入“空”,但這份“空”不是指向生命的靜寂,而是生命的虛無。他将曾經的謊言轉為無法實作的誓言,以“一萬年”這無限的時間對抗“五百年前/五百年後”,對抗神的意志對于個人存在的不斷塗抹,這是個人主義一次悲情的失敗,承擔宿命的孫悟空與叛逆的孫悟空相比,更讓人肅然動容。這個段落成為全片的經典段落,确實并非偶然。

至尊寶成為孫悟空之後,也即所謂的覺悟之後,誕生的不是一個正劇的英雄,而是一個虛無的反諷者。“取經”是一個空洞的能指,唐僧的喋喋不休,實則廢話連篇。經書的意義也是可疑的,神佛固然修成了“正道”,但觀音依然克制不住心頭的嗔怒,二郎神等等更是欲望橫流。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孫悟空認識到世界的虛空,又不能不活着承擔虛空的重任,隻能與虛空做無限的遊戲,這正是反諷的核心所在。至尊寶變身為孫悟空,在牛魔王的婚慶大典上以反諷者的方式登場,戲谑而不無痛苦地表示:“我再說一次,我的名字叫作……齊天大……聖。”之後用一聲響屁崩飛小妖,奪過牛魔王的叉子烤雞翅膀,皆是反諷的邏輯在運作。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以反諷的方式擱置意義的重負,這是九十年代的中國式個體的美學與人生主張;同時,《大話西遊》的反諷不同于毫無執着,而是帶着個人主義範圍内的理想主義,穿越時間、死亡、命運的執着于“愛”。孫悟空無論怎樣戲谑,怎麼不斷推卻紫霞的愛,他依然是愛着紫霞的。這種個體生命的秘密,在紫霞為孫悟空死去的時候徹底顯豁,也得到緊箍咒冷酷無情的懲罰。

在我們固定的命運中,愛是絕望的徒勞,孫悟空可以撕裂牛魔王以發洩,但無法撕裂命運,而是被命運所撕裂。紫霞死去了,一直在紫霞靈魂深處與其纏鬥的青霞,選擇重回佛祖那裡做回燈芯;至尊寶死去了,孫悟空像孫悟空所應該做的,在神的注視下消滅了牛魔王救回唐僧。命運平靜地淹沒了一切,淹沒了反叛的種子,也淹沒了任何欲念。

第四層故事:承擔了荒誕的孫悟空

由此我們來到第四層故事,我覺得這是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

孫悟空開啟月光寶盒,再一次回到五百年後,在水簾洞/盤絲洞中醒來。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已經被抹去了相關的記憶,八戒表示昨晚一場大風沙,悟空帶師徒一行在此躲避。唐僧也不再唠叨,而是惜字如金。不是唐僧變了,八戒說“師傅說話一向簡單明了”,而是孫悟空變了,曾經無法忍受的唠叨,變得并不重要。同時,也要注意到唠叨并非轉化為經綸大義,作為神佛意義世界的中介,唐僧不再唠叨,也沒有語言,一切歸于虛空。

作為電影的隐形線索,當孫悟空走出洞穴時,無論是本真狀态的水簾洞,還是情絲糾葛的盤絲洞,都被悄然抹去了,這一層故事中的名字是菩提洞,“菩提”意味着大徹大悟。虛空的徹悟者走出菩提洞,迎面而來的是日常世界。孫悟空首先遇見了轉世的菩提老祖/強盜大哥,此刻的身份是帶隊參觀西遊遺迹的導遊。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如果說這種轉世還基于宿命(因為在第三層故事中,強盜大哥與至尊寶約定下輩子要還他三刀),還依托着搖搖欲墜的輪回的因果,那麼孫悟空随後遇見的二當家與瞎子這群山寨兄弟的轉世,白晶晶與春十三娘的轉世,則充滿着荒誕。

在新的五百年後,二當家不再是土匪,而是及第的狀元,蟒袍玉帶,衣錦還鄉。白晶晶與春十三娘,在這層故事中變成了狀元的大小夫人,作為豆腐西施,等待着夫君金榜題名。這個場景,無疑是日常生活的極緻想象,标志着最高的幸福狀态,但在虛空的孫悟空眼中,這個場景充滿着荒誕。新科狀元以戲曲腔感歎“辛苦娘子磨豆腐”,而在俚語裡,“磨豆腐”暗指女同志。

在這裡,《大話西遊》解構了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邏輯,日常生活無法徹底麻醉反叛的失敗者,以及大失敗後的虛無。在輪回的不斷清空與重新開機中,一切既充滿着無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又确定地走向着神佛規定的終點。至尊寶/孫悟空身邊所有人——二當家、瞎子、白晶晶、春十三娘、八戒、沙僧、菩提老祖等等——都渾渾噩噩地生活在時間的循環往複中,至尊寶也已經無法逃避地成為了孫悟空,他會成為時間洪流中的一員麼?

一個十分重要的不同,在于孫悟空保有至尊寶的記憶,這是《大話西遊》穿越了虛無的關鍵所在,悟到了“空”,但“空”并不是“無”。在日常世界與西天征途的邊界,在出城的時刻,孫悟空遭遇了至尊寶與紫霞仙子的輪回轉世:城牆上驕傲的武士,以及癡迷他的戀人。孫悟空鑽進了轉世至尊寶的體内,親吻了轉世紫霞,既幫助武士與戀人和好,又完成了不可能的愛:已經戴着金箍的孫悟空,親吻了紫霞。日常世界中的武士與他的戀人,無法了解與無從察覺孫悟空,在“他好像一條狗啊”的調侃中,孫悟空走出了日常世界,帶着堅韌的記憶,走向真實世界的大荒漠。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的結尾,首先是上天的勝利:神的世界抹去了所有的反叛(紫霞死亡,青霞皈依;至尊寶死亡,孫悟空皈依),“取經”在繼續,盡管已無意義。但在神的世界欣然歡慶中,孫悟空以堅韌的主體意志,抗拒着遺忘,抗拒着日常生活的麻醉,銘刻着愛的記憶踏上征途。承擔着荒誕命運的孫悟空,在戲谑的表象下,有一種高貴的尊嚴,他是戴着緊箍咒的西西弗斯,是我們這個喜劇時代的悲劇英雄。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貌似架空了曆史,但卻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曆史性的作品。在荒誕不經的表象下,《大話西遊》忠實于自己的時代,而要準确地傳達我們的時代,有賴叙述技法的重新發明。

在形式強度上,《大話西遊》以複雜的四層架構,在三個小時内濃縮了1990年代青年的精神曆程,建構了一個高度豐富的寓言結構。四層故事背後,是永恒的神的意志,以及永恒的荒誕。然而個體絕非毫無作為,以偶在的愛,人對抗着神意,在洪荒般的時間綿延中辨別出自己的存在。最終,在時間的空洞化中,個體将曆史意義從神的意志中收回到自身,《大話西遊》既是個人在大曆史中不得不屈從的故事,同時——尤其重要——更是神話般的個人誕生的故事。至尊寶成為抵抗孫悟空的孫悟空,成為神的桎梏中不屈服的自由意志的化身。

為什麼《大話西遊》打動了一代人?1990年代的我們,正是至尊寶與孫悟空的合體,跌跌撞撞地從叛逆到犬儒,從犬儒到虛無,承擔着愛與命運的撕裂,承擔着世界的荒誕。同時,一代人絕非随波逐流,在無法遺忘的記憶深處,有堅韌的執着;在反諷的面具下,“無”可以生“有”,“虛”然而不“空”。《大話西遊》的出現,将一代人的情感結構形式化,這是一代人的曆史出場時刻,必然要随之出現的作品。

如《大話西遊》的主題曲《一生所愛》,“在世間,難逃避命運”,至尊寶是否總要成為孫悟空?《大話西遊》上映幾年之後的2000年,一個筆名今何在的青年在其啟悟下寫出了《悟空傳》,宣告着真正有品質的中國網絡文學的誕生,“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衆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一代新人在鐵鑄的搖籃中長大成人,他們注定要跋涉漫長的征途,再一次造訪遠方的神祇。

電影史上最卓越的結尾,可能來自《大話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