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的咖啡館 有看頭

在全國範圍内要說咖啡情懷上海排第二可真沒敢說第一的。資料顯示上海是全球擁有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在上海,雖然星巴克門店數豪冠全球,占據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街頭巷尾的各具特色的獨立咖啡館。

上海第一家咖啡館開業于1853年,英國人經營的一家“老德記藥店”,藥店兼賣咖啡和糕點也算是别出心裁了。當時國人對這種苦兮兮的褐色液體是頗為感冒,稱之謂“咳嗽藥水”。

上海的咖啡館 有看頭

随着上海逐漸成為遠東第一都市,大批西方人來滬上淘金。西風東漸,“咳嗽藥水”也被上海市民慢慢接受,咖啡開始走進上海人的尋常生活中。老牌的沙利文,康生,甜甜絲(DDS),吉美等咖啡館也應運而生。上海左聯作家聯盟就是在四川路附近的公啡咖啡館誕生,一向排斥咖啡斥之為“洋大人喝的東西”的魯迅先生,最終也踏入了咖啡館。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第一家國人投資經營的得勝咖啡行開業,注冊商标C.P.C。中國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咖啡産品,這個C.P.C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海咖啡廠前身。

上海咖啡廠當年生産的罐裝咖啡,曾經風靡了一代人。紅色罐體,展現了十足的年代感。細磨成粉的咖啡用薄薄的錫紙密封着。撕開錫紙,是老上海人再熟悉不過的咖啡特有香味。暢銷全國的“樂”字牌麥乳精也是上海咖啡廠生産的。

上海的咖啡館 有看頭

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上海人還是保持着喝咖啡的風氣。普通市民買來咖啡粉用紗布做的袋子裹起來,放在鋼盅鍋子用開水來煮,滿屋子的咖啡香,接着過濾一下煮好的咖啡,一杯冒着香氣和熱氣的咖啡就成了。哦!現在想來還是那麼的溫暖。有家底的人家,用的是老家什—咖啡壺,一般采用銅或者不鏽鋼制成,蓋子上有一個玻璃球,用來觀察咖啡的狀态。煮咖啡時,伴随着“咕噜,咕噜”聲是一陣陣彌散開來的迷人的咖啡香。

上海人也有用上海咖啡廠的咖啡茶來代替咖啡解饞的。不過,那味道齁甜,咖啡的味道是要在口腔裡慢慢尋覓才行,稍微心急一點就直接掉落到肚子裡了。他的好處是友善,而且便宜。如速溶咖啡般用開水調一調,淘一淘就能喝了。

上海的咖啡館 有看頭

以前,上海的咖啡館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區。南京路銅仁路的上海咖啡館,一杯清咖,銅佃四角。不過貴有貴的道理,全白的咖啡杯配上碟子,碟子裡斜斜地擱着一把小勺子和二顆方糖,方糖在那年代可是稀罕物。咖啡應該是店裡的老法師用海南和雲南豆來調配的,味道好極了。上海咖啡館曾經創造性地開賣過“二鋪咖啡”,店裡把使用過的咖啡處理後進行二次銷售,據說生意還不錯。這咖啡還有個響亮的名字“羅斯福咖啡”,傳說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特别喜歡喝這種“二鋪咖啡”(這是從朋友那裡聽來的,也不知道真假)。

當年上海比較有名的咖啡館大多都在南京路上,飛達咖啡(平安電影院),海燕(靠近黃陂路)、凱司令(它的栗子蛋糕在老上海人心中絕對第一),喜來臨(以前應該是起士林),東海和德大。一杯清咖價佃大概是二角七分。

年紀稍大一點的上海人幾乎都在咖啡館談過戀愛,喝喝咖啡,劈劈情操。點上二杯清咖或者奶咖,再來一份蛋糕,隻要是适合的人,就是不說話,空氣也是甜的。到了夏天,咖啡換成了冰激淋咖啡,蛋糕換成了香蕉船,香蕉一分為二放在二邊,中間冰激淋球上撒上些巧克力,四周胡亂擺放了些許罐頭水果。情侶們談着情,聊着電影八卦,偶爾穿插一些文藝話題,溫馨的時光如此般靜靜地流走。

上海淮海路上喝咖啡的好去處有老大昌(好像在現在二百永新那裡),那裡的意大利冰糕和掼奶油也是一絕,嵩山路附近的淮海西餐社也有咖啡供應。在八仙橋那裡還有一家“金中飲食店”,他們家的生煎饅頭和田螺特别好吃,平時還供應雞鴨血湯、小馄饨之類。有趣的是他們也做着咖啡,竟然還是現煮的小壺咖啡,甚至在特殊的十年期間也沒停止過。清咖價格好像一角多。喝咖啡的都會坐在靠牆的最裡面,我喝我的咖啡,你吃你的生煎。二不相幹,卻也和諧。

類似的咖啡店,原來的中央商場也有一家,經常有一些上海氣質老人在那裡嘬着咖啡,慵懶地孵着太陽,咖啡也是盛在普通的坡璃杯裡,悠閑自在。餓了,沙市路上生煎饅頭、梅花糕、牛肉煎包什麼都有,配着咖啡,也算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上海的咖啡館 有看頭

在上海,最不用愁的就是找不到咖啡店,哪怕你問巷口那些有了歲數的爺叔阿姨們,他們也能準确告訴你附近那些喝咖啡地,一定不會是星巴克之類。

在上海的曆史小巷。每一家的磚牆窗台似乎都飄散着咖啡的濃香,咖啡是上海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情懷。

不論是一人獨坐,隔窗看景;亦或是三二好友,細聲聊天。不論動蕩或是繁華。端起咖啡,上海人自有着上海人的從容和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