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一個“小乞丐”,從老家開封闖京城,最後做成了老闆,開出了聞名全國的館子。甚至在中國香港、台灣乃至國外的日本等地都有了十幾個分号,做成了中餐界最早的連鎖托拉斯。這樣的故事,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都是相當勵志的傳奇。這是豫菜名店厚德福的故事。112年的曆史,足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但我們還是把它濃縮在了這篇幾千字的稿子裡。雪泥鴻爪,一管窺天,透過狹窄的光陰隧道,絢爛的民國餐飲時代的圖景,依稀可見。豫記出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焦素芳 | 文

“小乞丐”的奮鬥史

厚德福的創始人是河南開封杞縣人陳連堂。關于這個人,厚德福的後人陳希賢曾在《百年飯莊厚德福》中寫道:我的祖父陳連堂(字蓮堂),老家在河南開封杞縣。杞人憂天,憂的是黃河水患。陳連堂的父母都是乞丐,全家的财産就是三個要飯碗和三根要飯棍,每到晚上,這三根棍子不知道該往哪裡放,放棍子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

被過繼給姑母的小乞丐陳連堂,每日的工作就是拾柴撿糞。村外有一條大路,東到杞縣城,西通開封府。來往的客商、路過的販夫都愛在這裡歇腳。在這個通往外部世界的視窗,陳連堂知道開封府,知道了北京城。長到10多歲的時候,陳連堂想出去闖蕩了。揣着姑母給的幾個雜面馍,一個河南小夥兒的“京漂史”從此開始。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也許那就是電影《上海灘》裡的場面吧,一個小人物努力向上的所有辛酸,我們都可以想象到。1902年,曾在北京同仁堂做過廚師的陳連堂,在北京大栅欄一個關了門的小煙館裡,有了自己的厚德福。

這厚德福的本意,是“忠厚福德地,聚會得福心”。然而開業伊始,這家以河南官府菜為主要特色的館子,生意并不好。

沒多久,在帝制崩塌的廢墟中,一個權勢日熏的人物誕生了,這就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在中國,位高權重其實也可以了解為“味”高權重,作為河南館子的厚德福自然成為官宦達人的聚擁之地。厚德福的生意就這樣一下子起來了。1916年,随着袁世凱稱帝,厚德福更成了北京城人氣最旺、資金雄厚、名廚雲集的著名飯莊。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作為厚德福後來的大股東,陳連堂與梁實秋家族曾有過超過一個世紀的商業合作。梁實秋的小女兒梁文薔,曾這樣評價豫菜名店創始人陳連堂: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進入莎士比亞的劇本,可以攝制成影片,給現代人介紹一下100年前一個貧窮的中國人的成功。

梁實秋的厚德福

厚德福與梁氏家族的結緣,是在梁實秋的祖父時代。

梁實秋的祖父,是清末的四品官梁芝山。從廣州卸任回到北京。他的兒子梁鹹熙偶然與陳連堂邂逅,于是向這家豫菜館投資,成為了這家店的大股東。

梁實秋的長女梁文茜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那時我們家是有幾十口人的封建大家庭。祖父梁鹹熙是個很講究吃的人,自号‘飽蠹樓主’。當時家裡雖然有高廚掌竈,但他仍經常到外面的飯莊或小館去尋喜歡吃的東西。在他的影響下,小時候我常随祖父坐着洋車去品嘗京城各家的美味。我的父親梁實秋先生也是很重吃的。他在《雅舍談吃》裡寫了許多他親身經曆的餐飲之事,也多次談到了厚德福飯莊、店中轶聞和店内的名菜、名點等。”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梁實秋的筆下,有厚德福的幾道名菜:軟熘黃河鯉魚焙面、炸核桃腰、鐵鍋蛋、瓦塊魚、兩做魚等,讀來至今令人口舌生津。

瓦塊魚選的是肉厚的黃河鯉魚或鲢魚,取其中段最好的部分。刀法也有講究,不僅要把魚片去皮,切得厚薄适中,還要避免把魚刺切得過分碎段。片好的魚片外面裹得也不是面糊,而是蛋白粉芡。溫油入鍋,炸黃,然後用上好的藕粉加冰糖,做成糖醋汁。趁熱加上一勺熱油,澆在炸好的魚塊上,最後撒上姜末,即可上桌。一塊塊炸黃了的魚,微微卷成瓦塊形狀,上面一層粘稠而透明的糖醋汁,品來酸甜,焦脆,嫩滑,令人叫絕。

還有那道著名的炸核桃腰。上好的豬腰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表面縱橫,用立刀解十字花刀劃出紋路,然後下油鍋炸之。這時候的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腰塊縮卷成圓形,刀口綻開,成核桃狀,故名核桃腰。炸到金黃的核桃腰趁熱蘸花椒鹽食用,一時脆嫩利口,不軟不硬,椒香滿口。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在梁實秋看來,這道冒似簡單的菜,最考驗的卻是刀工和火工。刀法不精,腰子則深淺不一。火工不好,腰子非生即老,不是在盤中出血,就是嚼起來費力,再無脆嫩之感。

多少年後在台灣,梁實秋偶然去一家小館子,見菜單上有核桃腰,當時一驚。好奇之下點來嘗嘗,卻是一盤炸腰花拌上一些炸核桃仁,頓時大失所望。他在書中寫到:大凡烹饪之術,各地不盡相同,即以一地而論,某一餐館專擅某一菜數,亦不容他家效颦。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失去了的東西,總是最珍貴。記憶中的美味,已不單單是一種美味,也是一段往事和情懷,且因為時間的發酵,而變得格外誘人。這樣的道理,大師雖然懂,但字裡行間的怅然,依然不能釋懷。

吃的不僅是美味,還是文化

如果說梁實秋對厚德福當家名菜的念念不忘,是因為有個人感情的因素在裡面。那麼當時社會上名流們對厚德福的熱捧,顯然就是這家菜品自有殊勝之處。

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海林認為,厚德福之是以能在民國成為全國第一大館子,受到社會各界的追捧,有三個原因。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一是它的凡菜必典,借典喻史,有濃厚的文化味道。厚德福的菜名,大多與古時候河南的曆史事件、典故趣聞有關。

如“杜甫茅屋雞”,是由河南籍的大詩人杜甫及其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得來。“司馬懷府雞”則與河南懷府人士三國曹魏大将軍司馬懿有關。“鹿邑試量狗肉”附會于王莽追劉秀的傳說,“包府玉帶雞”是稱贊包拯清正廉明的一道菜,“杞憂烘皮肘”來源于“杞人憂天”的典故,“紫氣東來”取自老子出關的傳說……“這種種極具中原文化特色的一道道菜,讓前來就餐的人們覺得,到這裡用餐,也是在享受一種厚重曆史文化的熏陶,何其風雅。”

再者是厚德福名菜的原材料講究,充滿地方特色。在張海林的介紹裡,河南的西部山區,盛産猴頭、鹿茸、荃菜、羊素肚和蘑菇;豫北有懷慶山藥、寬背淇鲫、百泉白鳝和青化筍;河南的魚、蝦,平原的禽蛋,以及“洛鯉、伊鲂,貴似牛羊”、“黃河鯉魚最佳,以開封為最多”的佳話,給厚德福的菜品烹制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英雄三吃魚”用的是黃河鯉魚,“鹿邑試量狗肉”用的是河南鹿邑的黃狗肉,“芙蓉猴頭”則是用著名的嵩山猴頭蘑……豫菜濃厚的鄉土芳香在這裡顯露得淋漓盡緻。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除了這些名菜,厚德福還有兩道絕菜,即扒熊掌和燒鹿筋,最受當時達官貴人們的熱捧。熊掌選用的是狗熊的前掌,除去皮殼與骨頭,用其肉質鮮嫩的部位,再加入五花肉、豬腳、老雞和十多種中草藥,用文火炖五六個小時,放入特制的高湯中蒸透。最後将熊掌切片,與火腿等扒制上桌。成菜後的扒熊掌軟爛鮮香,綿糯柔滑,入口即化。

關于這兩道菜,民國時期厚德福在哈爾濱的報紙上曾有一則廣告:吃吃熊掌,嘗嘗鹿筋,享享口福,補補身體,請到厚德福去,哈埠獨家……

20世紀80年代,因為野生動物法的規定,厚德福的扒熊掌改為了扒駝掌,但其做法和風味,依然颠倒衆生。

厚德福善用“炸、燴、焖、炒、靠”等烹調技法,且刀工精細、配頭火候得當。值得一提的是刀工,一把普通的刀,在河南名廚的手中,擁有“前切後剁中間片,刀背砸泥把搗蒜”的多種功能。且須達到“切必整齊,片必均勻,解必過半,斬而不亂”的境界。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還有厚德福名菜的吃法奇妙獨特。以傳統的瓦塊魚為例,魚肉吃完會端上一盤焦炒面似的東西。初食者會以為這盤酥脆的東西是面條,但細細觀之,竟是馬鈴薯擦絲下油鍋後焙制而成。用這樣細細的薯絲蘸着瓦塊魚盤中剩下的湯汁,吃來酥脆、微帶甜酸,味道十分别緻。

還有取于“老子出關”典故的“紫氣東來”。選用公雞寶和牛沖,加入當歸、黨參和特制清湯,由經驗豐富的廚師烹制而成的這道湯菜,不在盤中,不在鍋裡,而是裝在一個個精美小茶壺肚内。悠然地倒上一杯,咂上一口,鮮美的味道、巧妙的品嘗方式,讓人十分享受。

再以清宮禦膳的經典口味“蜜汁葫蘆”為例。以面粉、雞蛋、蜂蜜為原料烹制而成的這道菜,據說曾是專為慈禧太後研制的。将和好的面團放入溫油中,面團的一側竟生出另一個圓球,形似鐵拐李的寶葫蘆,惹人喜愛。夾上一枚“寶葫蘆”輕輕咬下,居然是空心的。這種絕活兒,沒有點兒靈氣和天分的廚師,實難掌握。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京《晨報》曾這樣撰文:“京中豫菜館之著名者為大栅欄之厚德福,菜以 ‘瓦塊魚’‘紅燒淡菜’ ‘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帶’‘風幹雞’為佳。其面食因面系自制,特細緻。所制月餅有棗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極佳,且能緻遠,與南方茶店所制者,迥不相同。”

能讓當時著名的《晨報》給出如此高的評價,當時厚德福的盛景,可想而知。

開封小乞丐如何用豫菜征服帝都? | 豫記

作者簡介:焦素芳,知名财經人物與美食專欄作家,祖籍河南安陽。國内首部菜系斷代史《豫菜百年》作者。

編輯:曉夏 圖檔來源: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網誌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衆号搜尋:豫記。(yjhltxdj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