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丨藜蒿:一種懷鄉的植物

散文丨藜蒿:一種懷鄉的植物

文丨葛取兵

深夜,我聽見初春的雨灑在無邊的洞庭湖草洲上。

我最喜歡這樣的初春之夜,聽細小而密集的雨落在窗玻璃上,想象不遠處的洞庭湖上發生的那些事,想象藜蒿和其他植物喝飽了春雨一扭一扭掙脫泥土束縛的樣子。藜蒿正是在由冷至暖的春雨中,一點一點擠進春天的門庭。

藜蒿原本是遍生湖鄉的野生植物,細微質樸,卻有着與普通的植物不同特質的芬芳。正是這種獨特的味道,讓藜蒿變成了一種懷鄉植物。它柔柔的根系,紮根在遊子的心靈深處,再遠也無法拔除。

在洞庭湖濕地沼澤遍地皆是,出門就見。初春,陽光正好,而湖水綠如藍時,江南總是要吃藜蒿的。

去舊城,舊時光的街巷尚在,漁巷子、茶巷子、桃花井,随意找一條百年老街,陳舊的青石闆,還保留了那麼一點詩情畫意。尋一家小酒館,“吱呀”的木門,兩三張烏黑的木桌子,側牆上懸挂着一塊招牌,用粉筆新寫了幾個字:清炒藜蒿。字不工整,完全沒有字帖的規矩,有藜蒿的那種野氣。藜蒿,淩亂地擺在竹籃裡,水氣洇洇,清香縷縷。臨窗而坐,陽光鋪灑,窗外是一湖春水,大地一片溫潤。我感到一股春天的水汽陣陣湧來。

好久沒嘗到新鮮的藜蒿了。清鮮,脆嫩,素淨,鮮香撲鼻。這哪裡是菜啊?簡直是一碟碧玉簪。隻有這時才可體味文學大師汪曾祺筆下的藜蒿: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

吃藜蒿要趁早,不能誤了大好春光。湖區有“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的諺語。臘肉炒藜蒿是味道最為濃郁純正的農家土菜,最能代表洞庭湖湖鄉的民俗民風。湖區人做藜蒿是很講究的,必須是采自于湖洲的野生嫩莖,挑選的藜蒿要毛衣針粗細的,絕對不能用菜刀切,怕粘上鐵腥氣,一定要用手折掐成寸許長的段。藜蒿的葉子是不用的,蒿莖最好也隻留杆尖部分,摘葉子要順着捏住藜蒿上部,從嫩尖往根部倒着捋,小心翼翼地摘,别傷了嫩尖。臘肉必須是農家自己腌制的土豬臘肉,即使用作配料的紅辣椒,也必須是農家自己曬的,這樣炒出來的菜,方能香辣到位,讓人酣暢淋漓。

先把洗好的藜蒿嫩莖掐成,再把臘肉切成絲或片裝盤,鍋燒熱,不用放油,把臘肉肉色煎到金黃,将藜蒿倒進油鍋,加紅辣椒,爆炒稍許。菜尚未起鍋,滿屋溢香,直将人勾引得涎水直流;待得端上桌來,但見藜蒿清爽鮮嫩,臘肉醇美柔潤,黃綠相映,于濃鮮中透出一抹清香,真是絕妙的搭配。

在洞庭湖水鄉澤國,“藜蒿炒臘肉”做成了佳肴極品,吃成了一種情懷,一份鄉愁。毫不誇張地說,“藜蒿炒臘肉”作為一種打上了濃郁鄉土印記的食譜,已進入洞庭湖區人民的血脈之中。在洞庭湖區的食物譜系、話語譜系和情感譜系中,藜蒿,已同春天、親情、友誼、鄉愁等詞語緊密聯系在一起,一直萦繞在民間的煙火裡,真實而潔淨。

一盤碧綠的藜蒿冒着熱氣透着絲絲香味,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記憶裡了。

洞庭湖的春,正在藜蒿香裡越來越深,越來越鮮明。

[責編:劉瀚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