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隻有在高興時才會下廚房的人,平時吃飯通常固定在家附近的幾家小飯店。沒辦法,寫文為生的人,通常都不會很錢,進不了大飯店,也不怕地溝油。正如網上順口溜所描繪的一樣,“肯德基旁邊總有麥當勞,沙縣小吃的附近總是蘭州拉面,鴨血粉絲湯總會加上牛肉鍋貼……”。在我看來,這些小吃的味道千篇一律又變化萬千。千篇一律是因為同種小吃味道大體上總是差不多,變化萬千是因為店主不同,店所在的地區不同,味道又總會有些微小的變化。不過在所有的小吃裡,我最愛拉面。因為拉面對胃最親和,也最管飽,同時再難吃也難吃不到哪裡去。隻不過,現今的拉面隻是一個總稱,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流派。

山西拉面
山西人認為拉面是山西省的特産,因為山西是著名的面食之地,山西的面條好似江南的米飯,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食。沒有一個山西主婦說不會做面的,古代的山西主婦們更是各有各的獨門“面技”。有孩子們愛的撥魚兒,有胃不好人吃的地瓜面,甚至還有專供做月子的媽媽們吃的“月子面”。而拉面号稱山西四大類面食之一,在山西,拉面老師傅一次可以拉三到四公斤面,最長的可以拉到超過一米。山西拉面有粗有細,關于粗拉面,據說有的老師傅還能做出空心拉面和夾餡拉面。空心拉面是在面條中夾入白糖,下面入鍋後白糖熔化,面條就成空心的了。夾餡拉面則是夾入剁好的雞肉茸,搓好後再拉細。而細拉面中的龍須面則是将拉面拉到絕細,可以輕而易舉穿入針眼,更有的細到無法下水煮,隻能用油炸,炸好後灑上白糖,稱之為“雪花龍須面”。後來,山西拉面又傳至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天津女廚王商洪芳拉出的龍須面能達到“14扣”,把一根面條拉成約有三萬七千多根,細如銀絲的龍須面。
蘭州拉面
雖然現在滿大街都是蘭州拉面店,但最早的蘭州拉面據說傳自河南。清嘉慶年間,一位蘭州人從河南學到了做拉面的手藝,回到蘭州,開出了第一家“蘭州牛肉拉面”。不過此時的蘭州拉面着重點并不在面,而在于湯頭。牛肉和牛骨頭浸出血水後,與土雞一起下鍋,炖煮四個小時左右。另外将牛肝也煮熟,牛肝湯留下備用。牛肉牛肝都切成小丁,牛骨東加上牛肝湯再加上各家的秘制調味料再加熬制,最後撇去浮沫,加入熟蘿蔔片、紅辣椒和香菜,加入剛下好的拉面、牛肉牛肝粒,一大碗香噴噴地端上來,既好吃又頂飽。
漸漸地,蘭州拉面的拉面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他們在拉面中加入了一種蓬草燒制成的堿灰,使面條既爽滑又有韌性,顔色也成了誘人的雞蛋黃色。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蘭州拉面的特點: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四紅(辣椒)五黃(面條)。
在寒冷幹燥的西北部地區來上這麼一碗價格便宜,湯清肉香面筋道的牛肉拉面,是廣大勞動人民不可或缺的享受哪。
日本拉面
日本拉面也很有名,去日本的中國遊客通常也會去嘗一嘗,據說在日本拉面館吃拉面,一定要吃地吸溜有聲,最後面湯也要喝光,拉面館主通常都會極為高興,認為這說明你超級喜愛他下的面,是對他的廚藝極大的尊重。
盡管現在的日本拉面聲名鵲起,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的源頭依然是中國,而且日本拉面的曆史比起中國拉面來要短得多。大約在20世紀初,在日本出現了第一批中國餐館,通常是從中國或者台灣回日本的僑民,其中有些店提供了帶着肉湯的面條,十分吸引日本食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開始迅速發展,城市開始繁華,去城市做工的人越來越多,拉面因為有湯有肉有面,很快就大行其道。接着日本人開始在拉面裡加上煎豬排、筍幹、昆布和魚闆肉。日本拉面和我們現在吃到的豚骨湯面等越來越相似了。
二戰後,日本被迫投降,戰後的新一代年輕人從鄉下來到大都市,拉面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東京的拉面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各種流派的拉面出現了,拉面師傅和愛好者們津津有味地讨論着面條要怎樣才能筋道,配面小菜應該怎樣腌漬才講究,以日本人所特有的那各種一根筋的狂熱态度誓要把拉面做到最好。
山西拉面的原汁原味,蘭州拉面的物美價廉,日本拉面的異國風情,拉面這個我國最為傳統的面食随着時光的變遷和後人不斷地創新,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家族,而現代資訊傳播之快速,又使我們幾乎足不出戶就能随意嘗到各種美食。在這樣的時代裡,拉面會有怎樣的将來,而食客的好惡又會對拉面有怎樣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