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扶貧隊長的“三個都不能少”

記者 承孝安 張子豪

近日一大早,春雨淅淅瀝瀝,空氣還帶着幾分寒意,孫施龍帶着村民展腰揮鋤,在村主幹道兩旁栽種桂花、紫薇等樹苗,挖坑、栽植、填土,一派繁忙的景象。村頭的喇叭裡,正循環播放着疫情防控注意事項。

“這200棵景觀樹苗是二環石油公司免費贈送的。”孫施龍說,“春天已經來了,今年是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農業生産得抓緊,當然疫情防控也不能放松。疫情防控、脫貧攻堅、農業生産這三個方面,哪個都不能落下。”

孫施龍,是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派駐無為市姚溝鎮太白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一個多月來,他和村幹部們一直在村裡堅守,一邊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一邊努力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帶領村民一起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

戰“疫”場上“急先鋒”

1月30日,孫施龍提前結束春節假期,帶着多方籌集的650隻口罩、50斤酒精和消毒液、護目鏡等防疫物資傳回幫扶村太白村。此後30多天裡,他沒有回過家,一直沖鋒在抗擊疫情一線。

在他的帶動下,村裡老黨員、村醫、大學生等紛紛加入到志願者隊伍,參加巡邏和值班。他們組成宣傳組、勸導組、醫療組,守住關鍵人員、關鍵部位,以“戶戶必入、一戶不漏”方式開展地毯式走訪,宣講防疫知識,摸排人員情況,并不間斷地利用喇叭、智語、海報等方式擴大宣傳影響力,讓每個村民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

村内有3戶家庭有确診病例接觸史,需居家醫學觀察。孫施龍就和村醫每天到場了解情況,做好體溫監測、健康跟蹤、服務保障等工作,直到3戶家庭解除隔離。

“越是特殊時期越要關注好貧困戶、困難群衆。”疫情期間,孫施龍第一時間對貧困家庭的困難和需求進行摸底統計,采購特殊藥品、安排醫生上門問診治療、解決家禽銷售,努力将困難群衆在疫情防控期間生活、生産所受影響降到最低。

扶貧路上的“領路人”

上午10點,剛把樹苗栽種好,孫施龍又約上村衛生室醫生張純兵,帶着藥物和口罩來到了貧困戶丁政多家。今年40歲的丁政多因腦出血導緻殘疾,屬于典型的因病緻貧。

“去年工作隊幫我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蓋起了新瓦房,還給我購買200隻雞苗,用于發展生産。” 丁政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僅養雞這一項就賺了4000多元,加上其他政策獎補,一年的收入将近萬元。嘗到甜頭的丁政多,今年還買了孵蛋機,對早日摘掉貧困“帽子”信心十足。

怎樣脫貧成果最穩固、脫貧成效最持續?這是孫施龍駐村扶貧兩年時間裡思考最多的,“隻有激發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内生動力,才能確定脫貧不返貧。”為此,他分類施策,精準安排使用資金,幫助貧困戶出主意、謀出路,積極拓寬扶貧管道。

駐村工作隊先後争取上級扶貧資金30萬元投資入股無為市太白綜合養殖專業合作社瓜蒌種植基地建設,每年帶動村集體增加收入2.16萬元。争取上級科技扶貧項目——瓜蒌新品種高産栽培示範與推廣資金6萬元,推廣種植技術,讓貧困戶不出家門就能實作就業和增收,受益貧困戶10戶,每戶年增收3000元。

此外,去年太白村還實施了路燈亮化、農網改造、加強攔河壩堤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總投資132萬元,各個項目的實施竣工,讓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得到極大地改善。“現在村子裡的環境越來越好了。”70多歲的張奶奶指着家門口筆直的水泥路感慨道:“這路燈是市中院出資安裝的,到了晚上,路燈一亮,出行比以前友善多了。”

農業生産“服務員”

穿行在太白村,道路平整幹淨,房屋整潔明亮,環境清新安靜,田間小麥油菜等在田作物長勢良好,處處透着春的氣息。眼下,孫施龍的心裡還惦記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疫情下的農業生産。

在太白村内最大的農場——安徽太白莊園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偌大的倉庫裡,整齊地堆放着化肥、種子等農資,各種農用機械一字排開,公司負責人魏道保正在對農機做檢修。

目前是在田作物管理和春耕備耕的關鍵期,又碰上疫情,魏道保有些着急。由于交通管控和封閉式管理,化肥、種子等農資運輸成了他最急迫解決的難題,“多虧孫書記幫着協調,打通運輸管道,及時采購到化肥、種子,才沒耽誤農時。”前幾天趁着天氣晴好,他已經按時把化肥施下去了。

“這個市級龍頭農業企業是貧困戶長效脫貧的希望所在。”孫施龍告訴記者,當地貧困戶的土地大部分都流轉給了太白莊園,大戶承包,土地使用率提高了,貧困戶還能收到租金,部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被安排在此工作,實作了雙赢。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雖然疫情防控還在關鍵期,但是對于種植戶來說,春耕備耕不能誤,我們要想辦法為他們分憂。”連日來,孫施龍帶着農技人員到村裡奔走田間地頭,引導村裡的種植戶擴大農業生産,開展農資儲備、農機檢修以及春季作物田間管理,“疫情不會影響農作物生長,隻要積極作為、不誤農時,農業發展起來照樣可以促進農民增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