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把手教炒茶“古丈毛尖”傳統手工技藝傳習所開講

手把手教炒茶“古丈毛尖”傳統手工技藝傳習所開講

當地屋場裡坐滿了前來學習傳統制茶技藝的鄉民們。

手把手教炒茶“古丈毛尖”傳統手工技藝傳習所開講

手把手教,張遠忠耐心解釋炒茶的工序。

紅網時刻新聞9月13日訊(通訊員 周選)9月10日,正值教師節之際,湖南湘西酉水河畔——古丈縣古陽鎮栖鳳湖村迎來了一堂特殊的課程。中國制茶大師、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茶王張遠忠帶領弟子們完整地還原了農業文化遺産“古丈毛尖”手工制茶技藝的傳統工序及傳統茶藝表演,現場,一百五十餘名茶農參加此次教育訓練課。

地處湘西武陵山區的古丈縣,境内崇山峻嶺,谷幽林深,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也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當地種茶曆史可以追溯戰國時期,東漢大面積種植,唐代即為貢茶。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和制茶技藝鑄就了古丈毛尖的獨特神韻,其味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甘悠長;湯色黃綠明亮,葉底綠嫩勻整;香高持久,耐沖泡,被譽為“綠茶中的珍品”。

“鮮葉隻能采不能掐,紫色芽葉不能采。”教學現場,張遠忠表示,鮮葉采摘攤青完成後就進入一道重要的加工環節——“殺青”。在炒鍋前,他邊示範邊對着村民介紹到,“鍋溫高了會燒焦葉子,鍋溫低了會産生紅根紅葉。”殺青後的葉子要依靠“清風”來驅散熱氣,然後再通過初揉、炒二青、複揉、炒三青過程後等到茶葉不粘手後進行作條。

複雜嚴苛的八道工序才可制成道地的古丈毛尖,而制茶大師張遠忠願做一位不懼辛勞、不畏時光的“守藝人”,将傳統農業文化遺産“古丈毛尖手工制作工藝”相傳下去。如今,不少當地土家族、苗族青年通過傳習所講課學習技藝後,陸續傳回茶鄉古丈,成為當地茶葉與茶文創産業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古丈縣深入貫徹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圍繞建設茶旅目的地為目标,建立文化傳承、多元參與、産業融合、品牌支撐的發展機制,推動文化+科技,茶旅融合鄉村旅遊的可持續化、品質化、多元化、品牌化和專業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文旅體融合發展。其中,“農業文化遺産+旅遊+體驗”成為茶旅融合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