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大物博的中國,粽子到底有多少種?帶着這個問題,台台深入南北6大省,走過上萬公裡的裡程,從城市到鄉村、甚至是少數民族部落,發現粽子的種類遠遠超乎想象。
我們在山西晉中找到北方最古老的粽子;在江南水鄉嘉興感受了粽子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嘗到了記憶中的古早味;在海南島上海拔最高的黎、苗族混居村寨見證了粽子的色彩變化…..
在2020年端午節的今天,跟着台台,來一趟粽子的雲遊之旅吧!
從江浙滬出發,第一站來到江南水鄉嘉興,一座充滿粽子文化底蘊的城市。嘉興粽子的曆史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由此演化出深厚的粽子文化,嘉興也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粽子文化博物館的城市。
嘉興鮮肉粽的特色就是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鹹甜适中。原料很簡單,隻用到幹粽葉、圓糯米和新鮮土豬肉。
因為嘉興不盛産新鮮粽葉,是以家家戶戶都習慣用幹粽葉。緊實的幹粽葉得浸泡過夜才能碧綠舒展。
在嘉興,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粽子經”。說到鮮肉粽,豬肉的挑選和腌制,最為關鍵,糯米要用醬油、糖、鹽來調味,料要下得足,包的時候要放上瘦肉、肥肉各一塊,煮的時候,肥肉被慢慢熬煮融化,滲入米中,油潤誘人!
北方盛行甜口粽,山西晉中一帶的黃米粽就是甜粽的代表,選用黍米,又叫黃米,是中國人最古老的主食。勤勞聰慧的當地人,把軟糯清香的黃米和紅棗搭配起來,構成了北方最古老的粽子。
做粽子的黃米,要提前三四天就把米泡上,泡到發酵了才行。甜味的來源就是紅棗,用料簡單,也保證了味道的純粹。晉中人包粽子,隻要一片粽葉就夠。先将粽葉折成漏鬥狀,丢一顆棗子進去,然後灌黃米,再放兩三顆棗子就好了。
和南方的肉粽不同,黃米粽冷吃風味更佳,蘸點白糖,甜津津的,樸實極了。
福建泉州,作為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州燒肉粽還保留着濃郁的閩南古早風味。
泉州燒肉粽的餡料堪稱豪華,除了糯米,還會包入山珍和海味,蓮子、香菇和蝦米都是最基礎的食材。肉需要先鹵再炒,糯米也是要和幹蔥頭、鹵汁炒過上色後才能使用。
煮肉粽比較有講究,閩南方言叫做“炕肉粽”,古早的做法會用豬大骨熬制的高湯來煮。燒肉粽要趁熱吃,吃的時候加入甜辣醬、花生醬和搗碎的蒜泥,滲入醬汁的肉粽不黏不膩,超級滿足!
在中國龐大的粽子版圖上,潮式粽獨樹一幟,它可以在一隻粽子裡巧妙地融合鹹甜兩種風味,吃來卻絲毫不見沖突。
粽球必備的兩樣食材:用南乳、糖、醬油腌制過的五花肉片,糖漬過的鹌鹑蛋。其餘食材:長糯米、香菇、蝦米、鹹蛋黃、海蝦、蓮子也需要預處理。
綠豆沙和糖漬鹌鹑蛋一樣,都是粽球甜口的重要成分。
因為糯米已經提前炒過,包好的粽子隻需煮上三四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一口咬下,甜裡透着鹹,鹹裡泛着甜,互相融合渾然一體!
廣東肇慶,古嶺南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作為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小城,粽子文化也極其多彩,有鹹有甜。肇慶人一年四季都會吃裹蒸粽,走親訪友也會送上兩個,寓意“蒸蒸日上”。
傳統的裹蒸粽隻會用到三種材料,除了一般粽子都會用到的糯米、肥五花肉,肇慶人還喜歡放大量的去皮綠豆,來增香和解膩。
裹蒸粽名為裹蒸,但卻是煮熟,木柴也是用當地山上産的桂枝木為佳,煮粽子的水則用當地名山鼎湖山的泉水才算正宗。當地人相信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沒有異味,還帶有自然的清甜。
為了适應現代人的口味,肇慶裹蒸粽也在傳統的基礎上演化出了很多新的口味,比如加了幹貝、冬菇的八寶粽皇,用紫米做的黑糯米粽等。也有紅豆沙餡的西米粽和堿水粽,鹹甜交替,形成了肇慶獨特的粽子文化。
在雲南壯族人的飲食中,糯米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用糯米做成的粽子,他們叫粽粑。在富甯壯鄉,有一種特别的粽子,粗壯結實,形似馬腿的馬杆腳粽粑。
芝麻杆是做粽粑不可或缺的一種材料。燒成灰後趁熱拌入未經淘洗過的糯米,揚篩掉較粗的顆粒,讓糯米充分裹上杆灰,變得黑亮,提升軟糯的口感和清香。
内餡除了糯米,還會用到去皮綠豆,腌制過的長條五花肉。煮熟的馬杆腳粽粑除了直接食用,當地人又變換出了新的吃法,比如将粽粑切割成片,用茶油煎着吃或者炸着吃,表面金黃焦脆,過了油的綠豆沙,酷似鹹蛋黃,吃起來則是另一種香濃滋味。
尋味的最後一站是海南的瓊中什(za)寒村,也是海南島上海拔最高的黎、苗族混居村寨,這裡出産着一種美麗的粽子:五色粽。
五色中的白色來自于糯米本身的顔色,其餘四種顔色的染料則由當地植物天然萃取而成, 煮好的染料和糯米混合上色後就是五色米。
豬肉用五指山當地的名産五腳豬,隻用肥瘦相間的五花部分。
粽葉取自田邊随處可見的柊樹葉,這種樹葉寬大又厚實,帶有自然的清香。
包好的粽子體形扁長,猶如一艘獨木舟,可挂在小孩身上,供其玩耍。色彩斑瀾的五色棕,打開的一瞬間,食欲就會立馬激發!
從北到南,這一趟的探尋,我們看到了粽子的萬千變化。從餡料、包法、烹煮方式都大有不同,每一款粽子都各有特色!在這7款粽子裡,pick下你最想吃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