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美食界裡,常常有各種“鬥争”,比如粽子的鹹甜之争、豆腐腦的鹹甜辣之争……沒有鬥争的,往往是偏安一隅的地方美食。
不過有這麼一種食物,雖然也有流派、也遍布全國,但卻像一個與世無争的高手,達成了美食的大和諧,那就是——煎包。
01 | 水煎包
經濟繁榮的北宋,催生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美食,水煎包就是其一。這種兼具煎、蒸、煮的食物,一定要在經濟發達、人民有錢有閑時才會有機會被發明。
水煎包大部分是包子形,但也有餃子形的,是以有的人會分不清水煎包和鍋貼,甚至認為是同一種東西。其實重點在于,水煎包是用發面制成的,是以外皮十分暄軟。
水煎包另一大特點是,傳統要在最後出鍋前倒入稀面漿,在鍋中形成一層薄如蟬翼的酥皮,讓水煎包的底部全都連在一起,形成所謂的“冰花”。
水煎包的餡料豐富多樣,河南、山東等地有豬肉餡、牛肉餡、韭菜豬肉餡、韭菜粉條、純素餡等。往南走,廣東水煎包加入幹貝、蝦仁,台灣水煎包加入高麗菜等。不同地方都因地制宜地選用了當地特色的物産作為餡料。
河南的鞏義、平頂山,山東的單縣、即墨等地,水煎包都是當地有名的小吃。很多河南人的早晨是從一份水煎包配一份胡辣湯開始的。
剛出鍋的水煎包色澤金黃,底部的酥皮薄可透光。輕輕咬一口,先是耳朵聽到酥脆的聲音,然後鼻子聞到油香,嘴巴感到面皮的蓬松柔軟,接着舌頭嘗到帶着些許汁水的内餡。這種簡單又直白的美味,也難怪能傳遍全國。
02 | 生煎包
煎包雖然沒有大規模鬥争,但如果說煎包存在“小規模摩擦”,那還是可以有的。這小規模摩擦就發生在江南地區,且集中于上海。
在上海你說“生煎包”,中老年人大機率會指正為“生煎饅頭”。原因是在古代,不論饅頭有無餡料,都統一被稱為“饅頭”。
“包子”一詞直到宋朝才出現,并在中國北部流行,而吳語地區則是沿襲了古語傳統,導緻整個江浙滬地區方言裡,都沒有“包子”一詞。
老派的上海生煎饅頭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開封水煎包的做法,用的是全發面。但不同于有的水煎包煎兩面,生煎饅頭肯定是煎一面的,并且老派是煎底的。
生煎饅頭的“生煎”點明了它直接包好就下鍋用油來煎,到最後階段再加入少量的水來焖。并且不會有最後“煎冰花”的步驟。
為了更易熟,生煎饅頭的個頭也比水煎包小。同時,生煎饅頭因為更多部分浸入了油中,是以底部金黃色的酥脆部分會略高于水煎包。
既然提到了“老派生煎饅頭”,那肯定就有“新派生煎饅頭”。這也是小規模摩擦發生的重要争執點。
新派的生煎饅頭從小籠汲取靈感,改全發面為半發面。并且在餡中加入肉凍,讓生煎饅頭變得皮薄汁多。而為了防止薄皮在煎的過程中會破,新派生煎饅頭從煎底變成了煎褶。
這一系列的改動在支援者眼裡是拓寬了生煎饅頭的接受度,在反對者眼裡是把生煎饅頭變成了油炸小籠。
但作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我覺得這不過是一時的瞎起哄罷了。我身邊很多人喊着老派的大壺春才是正宗,但新派的小楊生煎也吃得津津有味。
上海的海派精神對美食是有着廣泛的包容的,是以嘴上在吵,手上的筷子卻沒停,每個上海人也許心中站了隊,但也少有完全拒絕另一邊的。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沈宏非所說:“無所謂正不正宗。東西都是給大活人吃的,味在當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03 | 牛肉煎包
煎包其實有很多小小的分支,比如開口(不封口)的水煎包、在砂鍋中用蔥煎的煎包等。其中我覺得可以單獨拿出來當作第三流派的,應該是牛肉煎包。
雖然水煎包和生煎包都有牛肉餡的,但把牛肉煎包單獨拿出來是因為有很多牛肉煎包都是回民做的。回民制作牛羊料理自有一套,是以回民做的牛肉煎包在很多地方都廣受各民族人的喜愛。
在很多城市,隻要有回民區,那最好吃的牛肉煎包往往也在那裡。即使是上海,很多人認為應該遍地是生煎饅頭,沒什麼地方能吃到水煎包。但當你走進一心齋、洪長興等清真老字号,就會驚喜地發現不僅有牛肉水煎包,味道還好極了。
牛肉煎包往往汁水不會很豐富,但是肉香四溢,外皮松脆中帶着焦香。餡料一般都是紮實的純牛肉餡,最多會有一些蔥或少量的卷心菜來豐富口感,胃口小的一兩個就能吃飽。
牛肉煎包還有一大特色做法,是用咖喱牛肉來做。在和餡的時候就加入了一定量的咖喱粉,咖喱本來就是多種香料組合而成的,加入餡中也起到了和大蔥一樣的去腥作用,同時還豐富了口感。
吃煎包要配上一份湯,好像是大家的共識。配胡辣湯、配羊肉湯、配咖喱牛肉湯……簡單的幹濕搭配卻有着質樸的美味,作為一種國民美食每日為千萬人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
你們吃過哪些美味的煎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台台。
文 | 芋頭
圖 | 劉思宇、鐘珩
部分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