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經譯注 外三種(修訂本)》
[唐]陸羽 等 著
宋一明 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茶,清心,滌腸,養氣。飲茶之時,靜氣浸潤我心。愛茶,更愛飲茶時的自己。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将每年的5月21日确立為國際茶日。茶文化起源于我國,茶最早由神農取采,秦漢時期以之入藥。唐代,飲茶習俗傳入北韓和日本,16世紀以後傳入歐洲。根據《茶葉帝國:征服世界的亞洲樹葉》一書可知,倫敦上層社會最早也要在17世紀末,才經由博物學家之手見到了“茶”這種神奇的經過炒制的小葉芽。最早進入歐洲的茶葉,原産地是中國福建廈門,閩南語“茶”字白讀如/te/,即是英語中“tea”這個典型外來詞的來源。近代以來,茶葉成為重要的世界貿易貨物。世界各地,絕大部分人會在茶和咖啡這兩種提神醒腦的飲料中二選一。飲茶既是生活習慣,也是風雅情趣,還是儀式表演。
《茶經》三卷,唐陸羽撰。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等,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生活在中唐代宗、德宗年間。幼時為竟陵龍蓋寺僧智積禅師收養。因是棄兒,他的姓、名和字号都是自己取的。他是在寺廟中長大的,但并沒有出家為僧,一生四海遊曆,結交文人學士,詩歌和人品得到賞識,與顔真卿、皇甫冉、劉長卿、戴叔倫、孟郊、權德輿、張志和等都有唱和。《新唐書》把他收入《隐逸傳》。陸羽平生遭際頗多,但最大愛好是茶。《茶經》撰著風行之後,天下的茶鋪、茶館業都把陸羽泥塑金身,供奉為茶神了。這一風習沿襲至今,陸羽被公認為“茶聖”。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樹如瓜蘆,葉如栀子,花如白薔薇,
實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
栟榈,蒲葵之屬,其子似茶。
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譯文:
茶樹是南方的優良樹種。高度在一尺、二尺,直至幾十尺不等。
在巴山峽川一帶,有兩個人合抱那麼粗的茶樹,要将其枝條砍下才能采摘茶葉。
茶樹的外觀像瓜蘆木,葉子像栀子葉,花像白薔薇花,
果實像栟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根。
瓜蘆木産于廣州,外形像茶,味極苦澀。
栟榈是蒲葵類的植物,其種子像茶籽。
胡桃和茶樹的根系都向下生長,裂開土壤,
伸到堅實的礫土層,苗木才向上生長。
(《茶經·一之源》)
作為植物的茶樹,首先存在着豐富繁茂的野生形态。唐代的巴山川峽野茶樹,一千多年後的現代已經不存。但在雲南省橫斷山脈的深處,植物學家們尋找到的許多樹齡千歲以上的野茶樹,适足佐證《茶經》記載。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
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的功效:茶的性味至寒,作為飲料,
最适合精心一志、儉以養德的人飲用。
如果感到熱渴滞悶、頭痛眼澀、四肢煩勞無力、關節不太舒暢,
略微喝上四五口,就如同喝了醍醐、甘露一般。
茶如果不按時令采摘,制作技法不精細,
混雜着雜草,飲用後就會生病。
唐代,茶葉的采摘、炮制還沒有太多經驗和行業标準,飲茶的人也大多将其作為藥物。精行儉德之人,多數是出世的方外之人,如高僧、老道、隐士、名醫,當然了文人學士也在其中。現在的茶葉種植都是專門的茶田,不會混入雜草,早期的茶葉生産更多地偏向于野外采集,那麼就有可能混入惡草。
東漢青瓷茶罐(湖州出土)
唐代,茶葉的烹制方法是将新鮮茶葉隔水蒸熟,搗碎壓制成茶餅。但仍以采摘野生茶樹的葉片為主。在陸羽生活的時代,唐代宗才在湖州長興創立了貢茶院,專門種茶産茶,茶的生産開始專門化進而商業化。長興紫筍茶貢茶院的設立,與陸羽推崇紫筍茶也有很大的關系(見《茶經·八之出》“浙西以湖州上”)。
唐代顧渚山紫筍茶貢茶院遺址
在陸羽的時代,已經将飲茶定位為充滿儀式感和審美享受的活動,對茶餅茶末的儲器、烹器、飲器,以及烹煮品鑒方法都有心得和經驗。陸羽認為,綠色的茶湯要用青瓷的碗來盛才能與之相配,也才能在茶碗的顔色映襯下,通過對茶湯顔色的觀察來品鑒茶葉的優劣。唐陸龜蒙《詠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即描寫了這種青綠釉色茶碗。
侈口秘色瓷碗(唐法門寺地宮出土)
《茶經》僅三卷,卻在茶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茶經譯注 外三種(修訂本)》一書,除《茶經》外,還收錄三種單行茶書。宋代的《茶錄》與《品茶要錄》,前者為北宋名臣、書法家蔡襄所撰,其人為閩地仙遊人,《茶錄》着重介紹福建貢茶“小龍團”的制作和宋代流行的點茶、鬥茶技藝。後者為福建建安人黃儒所撰,着眼于制茶常見的弊病。
本書收錄最後一種為明人許次纾著《茶疏》,反映了明代的茶學成就,特别是餅茶與散茶——後者即今日常見之炒制發酵的各種茶葉此消彼長的曆史大勢。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後,其時适中。
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梅時不蒸,雖稍長大,故是嫩枝柔葉也。
杭俗喜于盂中撮點,故貴極細,理煩散郁,未可遽非。
吳淞人極貴吾鄉龍井,肯以重價購雨前細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
清明和谷雨,是采茶的時節。
清明時還太早,立夏時又太晚,谷雨前後,是最适宜的時候。
如果願意再推遲一兩天,等到茶葉生長充分時采摘,不僅茶香會加倍,也更容易收藏。
梅雨時陽氣不上升,雖然茶葉稍微長大,但還是嫩枝柔葉。
杭州的習俗,喜歡在茶盂中撮茶點泡,
因而看重極細的茶芽,意在消除煩悶和纾解憂愁,不可随便非議。
吳淞人非常看重我家鄉的龍井茶,願意花高價購買谷雨前的細茶,
這隻是拘泥于以前的習慣,實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的微妙道理。
(《茶疏·采摘》)
原來明代後期,已經開始有推崇明前、雨前茶的風氣,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年年都要搶購新茶。這些新茶的共同特點是芽葉細小,湯色碧綠,香味清雅淡泊,然而内行人也并不認為一味貴“早”貴“小”就是好茶,許次纾就認為谷雨過後再摘下的茶葉反而成熟馨香,且不易受潮。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描寫茶農“采茶好似鳳點頭,摘青猶如魚躍網”,摘青越早,芽葉越小,越需要采茶人手指靈活巧妙,這是一種繁重不堪而又分秒必争的體力勞動。新茶的昂貴價格,很大程度上和其中凝結的勞動汗水分不開。
杭州獅峰山龍井村十八棵禦茶
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