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美食遍地,想要數清楚恐怕很難
既然數不清,那就來看看各個地方的美食頭牌吧!
昆明前三甲

▲汽鍋雞
獲勝原因:汽鍋雞,因用汽鍋蒸制而得名。主要食材是雞肉,主要烹饪工藝是蒸,有補虛養身、補血、健脾開胃的功效。
▲紅油雞枞
獲勝原因:雞縱菌是雲南諸菌之冠,紅燒雞枞也是昆明特有的一道名菜。 紅燒雞枞味道鮮甜,色澤金黃豔麗,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雲南山珍美食!
▲豆花米線
獲勝原因:豆花米線是昆明有名的小吃。它源于民間,後逐漸成為小吃店中的一款獨具特色的品種。香辣爽滑,價廉物美,人們戲稱解饞食品,吃了還想吃,情系此"線"中
曲靖前三甲
▲沾益辣子雞
獲勝原因:沾益辣子雞是中國著名餐飲特産,是滇菜代表作,也是曲靖、沾益的宣傳名片,産于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西平鎮,有百年曆史,因其選料精殊挑剔、制作道序複雜、味道辣香爽口而名震四海。較具代表性的是龔氏辣子雞。
▲曲靖韭菜花
獲勝原因:始創于清光緒年間,迄今已有百餘年曆史,原為民間制作的醬菜。民國初年,劉恒齋和陳硯甫在城關土桂街開設恒美齋和硯安記店鋪,專業制作韭菜花出售。抗戰後,曲靖市成為通往川、黔兩省的主要通道,韭菜花銷量是以大增,信譽日著,成為傳統名特食品。
▲燒餌塊
獲勝原因:曲靖人酷愛米制品,光餌塊一樣就有很多品種,筒狀的,餅狀的,絲狀的等等。有一種餌塊,做得很薄,形狀是圓的,盤口般大小。這種餌塊是專門拿來燒吃的,是以約定俗成稱之為“燒餌塊”,獨曲靖所有。
玉溪前三甲
▲通海豆末糖
獲勝原因:豆末糖是雲南通海曆史悠久的傳統産品,以“香、甜、酥、脆,入口無渣。”著稱,選用優質黃豆作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層薄如紙,色白如乳,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松酥、香脆 ,十分爽口。
▲新平漠沙麻辣炒田螺
獲勝原因:漠沙,這個哀牢山脈東麓的小鎮,素有“花腰傣之鄉”的美譽,也是聶耳母親彭寂寬的故鄉,在這個以熱帶景觀和傣族風情聞名的小鎮上,如果還有什麼是它地标的一種,那一定就是夜市攤上的麻辣炒田螺了。
▲銅鍋魚
獲勝原因:銅鍋煮魚是撫仙湖畔最具特色的煮魚方法,銅鍋做菜最能保留菜的原味,來到這裡一定得吃吃銅鍋菜。煮魚的水一定得是當地的山泉,再配上一碗油糊辣子等構成的佐料,美味撲鼻,鮮香爽口。
保山前三甲
▲保山大救駕
獲勝原因:大救駕是炒餌塊的一種,将餌切成三角形的小片,加入火腿片、鮮肉片、雞蛋、胡蘿蔔、蕃茄和豌豆尖等放入旺火的鍋中爆炒,起鍋前加入香料。色香味俱全,這種吃法在騰沖非常普遍,正餐的餐桌上也有它。
▲大燒
獲勝原因:大燒,即火燒全豬,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是雲南省保山一帶具有傳統風味的美食。保山大燒以保山市河圖鄉供銷社加工的大燒最為有名,俗稱“河圖大燒”。大燒選用當地産的細骨豬為原料。保山大燒外酥内嫩,香脆酥潤。肥肉透明,食之不膩;瘦肉細嫩,色味俱佳。
▲火瓢牛肉
獲勝原因:保山永昌“火瓢”牛肉飯店是隆陽區金雞鄉張信宗于1989年創辦的,吃時用銅瓢作鍋是以得名火瓢牛肉,他家不是用瓦斯或是電磁爐,而是用那種老式的風爐,燒炭的那種,實際上可算作牛肉火鍋的一種另類。除了肥瘦适合、嫩滑爽口帶皮的牛肉,鍋底還配置白菜、小瓜等時蔬,皆可口宜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清湯或麻辣鍋底,還可加點牛筋、牛雜等主菜 。
昭通前三甲
▲昭通醬
獲勝原因:把它放在第一個介紹是因為它在雲南幾乎成為昭通的一個符号了。來一趟昭通,連昭通醬都沒吃到,說明你實在太“菜”了。在昭通吃烤洋芋時,這個可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哦~。
▲蘋果
獲勝原因:因為生長地緯度低,海拔高,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蘋果”。昭通蘋果的存在,有力地證明了雲南不單單有熱帶水果,還有溫帶水果,并且品質絕不輸給内地其它地方!不信,來吃!不服,來辯!
▲天麻炖雞
獲勝原因:小草壩天麻有多好,資料會說話:彜良小草壩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全國第一!對于天麻,昭通人開發了很多吃法:炖雞、炖豬肉、煮火鍋、炒來吃、蒸來吃。
麗江前三甲
▲麗江三文魚
獲勝原因:麗江的三文魚,并非我們所熟悉的海産的三文魚,而是雪水滋養的,玉龍雪山的雪水就是适合三文魚生長的淡水。可以吃生魚片,也可以在鍋裡涮着吃。最好是配着青稞饅頭、野菜煎餅、雞蛋酥、渣渣牦牛肉、香格裡拉原生态火腿一起吃。在麗江比較流行的吃法是一魚三吃:魚頭做個魚頭魚骨湯,油炸魚皮沾椒鹽吃,魚肉呢就做刺身。
獲勝原因:納西名菜三疊水第三疊——熱烈疊中的一道主菜。它的做法并不複雜,用料也極其簡單,而且口味也是大衆都能接受的。使用秘制好的臘排骨下鍋清炖,不用加任何調料,炖至排骨軟爛且不能離骨,這個時候你就能聞到濃濃的臘排骨的香味了。因為是名菜,麗江的餐廳幾乎都可以吃到臘排骨,其他地州辣排骨的店也比較多。
▲麗江粑粑
獲勝原因:來麗江吃粑粑要找當地的小店,味道才正!當地人把餅類的食品都叫做粑粑。麗江的特色粑粑有兩種口味,一種甜的,一種鹹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精麥面,再加上火腿,化油,糖等作料将其調勻、揉制成層,做成大約盤子,厚約寸餘的圓餅,鹹酥甜香!
普洱前三甲
▲火燒豬
獲勝原因:火燒豬是景東縣彜族拿手的一種地方民族名菜,據說這種燒烤烹調已有500多年的曆史,火燒豬吃起來,具有酥脆、清香可口的特點而一直流傳下來。吃的時候将火燒豬肉切成塊狀,配以醬油、酸醋、辣椒、蔥、芫荽等調料,火燒豬肉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新鮮而味純正,是彜族人民在喜慶或宴請貴客時才出手的一道佳肴。
▲吹泡肝
獲勝原因:吹泡肝是無量山區的一道名肴,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其做法:殺年豬時,取下新鮮、細嫩的豬肝,将茴香、辣子、花椒、草果、芫荽籽、荊芥、鹽等佐料焙黃舂成面粉,用火麻杆或細金竹管往豬肝的氣管裡用人工或打氣筒把豬肝吹泡,然後将佐料放進豬肝氣管内,再把佐料吹送到豬肝各個部位後,紮緊氣管,晾幹即是“泡肝”。
▲紅肉
獲勝原因:這是紅肉,也就是血拌豬肉,你敢不敢吃???
臨滄前三甲
▲雞肉爛飯
獲勝原因:佤族雞肉爛飯是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的特色美食。雞肉爛飯是取鮮嫩烏骨子雞切随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鍋中煮,然後再放入茴香葉、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澤鮮豔,味道糯滑鮮香,獨具特色。
▲撒撇
獲勝原因:傣族撒撇,頗受當地各族群衆喜愛,就連北京、上海、廣東及港澳遊客吃了後都感覺獨特良好,再到德宏後,有的人還點名要這道菜。牛撤撇的制作是用淨瘦黃牛肉一公斤剁成肉醬,在開水裡氽熟,再把剛殺的牛苦腸兌水煮漲,用紗布過濾後備用,然後把新鮮韭菜和茴香切細後擠去水分,再配以香柳、鹽巴、辣椒面、味精等調料把牛肉醬、苦水在一起拌勻,即可食用。撒撇的吃法是用米線或牛肚絲、牛肉片在撒撇裡蘸一下就吃。
▲石闆荞粑粑
獲勝原因:石闆荞粑粑:選用臨滄苦荞面,用石闆烤制而成。找一塊很平整的石塊,把石塊在火塘上烤燙,用老鼠核桃樹皮燒成灰兌上水,過濾後倒入荞面中攪拌,然後攤在石闆上翻烤,即成苦荞粑粑。
德宏前三甲
▲潑水粑粑
獲勝原因:每逢潑水佳節,傣族家家戶戶都要做潑水粑粑。其做法是選用上好糯米水磨成吊漿粉,加入适量紅糖,将吊漿粉與紅糖糅合成粉團狀,後用采來的芭蕉葉,葉上抹上豬油,将粉團包好壓成長條形即可上蒸籠。蒸熟後的粑粑,松軟而富有彈性,還可在粑粑内包上餡心。這種漏水粑粑可儲存一周,變硬可油煎。有人稱它是傣家年糕。
▲景頗鬼雞
獲勝原因:這道菜聽起來怪吓人的吧,但是味道好極了!此菜可是有來曆的,景頗族曆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将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檸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精、醬油等調料制成。
▲過手米線
獲勝原因:過手米線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阿昌族過手米線是用上好的米制成潔白的絲狀,再把鮮肉燒烤成半熟後切剁成細塊,佐以粉腸、鹽、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攪成糊狀即可。
怒江前三甲
▲石闆粑粑
獲勝原因:石闆粑粑是貢山縣獨龍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闆當鍋,攤入面漿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适口,風味獨具,營養豐富。
▲漆油雞
獲勝原因:漆油雞,傈僳族的傳統美食。把宰好的雞剔洗淨切塊,以漆油焖炒五六分鐘,灑入适量燒酒,配以八角、草果、食鹽,加适量水,炖二三小時即可食用。當地的雞都是野外放養,味極為濃香。
▲怒江魚
獲勝原因:怒江的江魚屬鮡魚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鱗、皮厚、肉緊、味鮮。怒江魚品種很多,最為有名的是大頭魚、墨瓜魚、蛇魚、石扁魚等。江魚的價格一般在六十元一斤,貴的時候要百十塊。這些土著魚,能在湍急的江河中生長和繁衍後代,具有肉質細嫩、豐腴味美的特點,堪稱佳肴上品。
迪慶前三甲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
獲勝原因:酥油茶是将磚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黃油),放到一個細長的木桶中,用一根攪棒用力攪打,使其成為乳濁液。另一種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個皮袋中,紮緊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是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項非常費力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用電動攪拌機配置。
▲糌粑
獲勝原因:乳扇攜帶友善,造型特殊,食用也友善,烤、炸、涼吃均可,甜、鹹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烤乳扇在大理街邊小攤都有賣。
▲琵琶肉
獲勝原因:在迪慶藏族人家過大年三十時,豐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鮮紅,肉味濃烈香鮮的腌肉。就是琵琶肉,琵琶肉制作講究,宰殺後的豬刮毛洗淨,開膛取出内髒,剔去骨頭。然後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鹽等調制的佐料面,還要抹上燒酒。用線把刀口縫好。在豬耳朵裡各塞上一個核桃,在豬鼻孔裡也各插一根粗細剛好能塞嚴鼻孔的小木棍。放幾天之後,取出木棍,灌一些鹽水進去,再塞嚴木棍。
大理前三甲
▲三道茶
獲勝原因:三道茶最早是大理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種禮儀,經過發展這種禮儀已經成了白族接待來客的最高禮儀。三道茶分為苦茶、甜茶、回味茶。苦茶多為烤制,因味苦而得名,民間又稱為響雷茶;甜茶是因茶中加入核桃片和紅糖而茶味帶甜;第三道加入蜂蜜、花椒,有的還加入烤黃的乳扇,喝起來有種說不出的回味,故又稱回味茶。
乳扇
▲乳扇
巍山粑肉餌絲
▲粑肉餌絲
獲勝原因:粑肉餌絲百吃不厭,關鍵在于它的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最道地的選料要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制成的餌絲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而且不脆不粘。烹煮餌絲也有學問,有經驗的廚師們都很懂得掌握時間和火候,将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燙到熟而不爛之時,加上炖好的肉、湯汁,放上蔥花、醬油、巍山草場山上的大紅袍花椒所制的麻油,再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等,這樣的火巴肉餌絲吃起來湯汁鮮美,味道濃香,入密碼人回味無窮。
楚雄前三甲
▲羊湯鍋
獲勝原因:在彜族地區,羊肉能驅寒,彜族人家喜歡吃羊肉,他們主要選用肥壯的黑山羊,宰殺後湯褪去毛,開膛洗淨内髒,用火燎去羊頭、羊腳皮毛,在炭火上烤黃後用錘錘碎内骨,最後連羊血、肚雜、羊肉全部切塊一鍋煮。這種吃法的好處是無膻味、湯白、味濃、肉香,而且營養豐富。全羊湯鍋既是彜族人民喜愛的風味名吃,又是最大衆化的食品。
▲烤乳豬
獲勝原因:楚雄彜族的烤乳豬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佳肴。烤乳豬一般選用剛滿雙月的瘦肉型乳豬,宰殺褪去毛後,去掉肚雜和四蹄,塗上蜂蜜等各種佐料調制的汁水,然後将全豬挂在小土窯内,用文火烘烤至熟。
▲雙柏石烹羊肉
獲勝原因:原料為羊肉切片加花椒草果。烹制方法:用木炭火将麻布石頭燒紅後再放上羊肉烤熟。 特點:鮮嫩可口、無腥味。
紅河前三甲
▲過橋米線
獲勝原因:蒙自是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傳說清朝時,有位秀才常到蒙自縣城 外德同湖小島上讀書,也就是現金的南湖公園。秀才的娘子每天給丈夫送飯。秀才常常苦讀忘了吃飯,涼了才随便吃點。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雞湯浮油能保溫的啟示, 常變化着花樣把熱米線送給丈夫吃。第二年,秀才考上了狀元。賢妻的故事在當地漸漸傳為美談,因為妻子到島上要過一座橋,而把這種米線取名“過橋米線”。
▲建水燒豆腐
獲勝原因:臨安城豆腐的曆史極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後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燒豆腐味道最佳,相傳周氏豆腐從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開始制作,其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做出的豆腐潔白細嫩、火烘不變黑;做好後用小塊紗布包好,壓上特别的木闆,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内,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再蓋上一張簸箕,隔日翻動一次,待呈灰白色,即可燒食。燒時用火盆裝上點燃的木炭,架上用鐵條焊接成的炕,鐵條上塗以香油,放上豆腐烘燒,邊烤邊翻動,待豆腐充氣膨脹,即可蘸以配好的甜鹹醬油、辣椒面、蒜泥、味精等佐料食用。
▲鹵雞米線
獲勝原因:彌勒鹵雞色、香、味、形俱佳,一點也不誇張。它選料精良,非剛打鳴的土公雞不要;加工方法獨到,鹵料多達20多種,還有傳統的“秘方”不輕易示人,最重要的是鹵料的比例,多一錢則多,少一錢則不及。它的蘸水也不同凡響,青韭、白蔥、玉蒜、黃姜等等,小小一碗竟盛着赤橙黃綠青藍紫,讓人歎為觀止。
文山前三甲
▲岜夯雞
獲勝原因:岜夯雞,是文山州廣南縣壯族獨有的一道獨具風味的傳統美味菜肴,被稱之為“雲南一絕。”
▲米花飯
獲勝原因:花米飯色澤鮮豔誘人,裝在碗裡,猶如一朵初放的紅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時沾上白糖或紅糖,味美可口。滿甄子紅、黃、藍、橙、黑,鮮豔的色彩在濃濃蒸氣中熠熠閃爍,純粹的香味滿屋飄溢。
▲荷葉粥
獲勝原因:荷葉粥可以消暑、化熱、寬中、散淤,可治中暑、水腫、淤血症等。荷葉粥的做法也很簡單友善,隻要選用1/3的糯米和2/3的粳米,将鮮嫩的荷葉洗淨後切碎,包在紗布裡放進粥鍋,用一片稍大的荷葉罩住,粥熬好後,退火稍冷,拌入白糖或蜂蜜即可。
西雙版納前三甲
▲香茅草烤魚
獲勝原因:把魚的鱗片去掉,用刀劃開魚背,去掉腸肚雜物,洗淨;将蔥、姜、蒜、青辣椒、芫荽切細,與鹽拌攏;把佐料放進魚肚子裡,把魚肚子合攏,用二三根香茅草葉捆好,用竹片夾緊,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時,抹上豬油,繼續烘烤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這種烤魚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極能增進食欲。
▲鳳梨紫米飯
獲勝原因:鳳梨紫米飯是糯制食品。制作時,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七到八小時,然後淘洗幹淨,與剁細的豬肉攪拌均勻,把準備好的鳳梨用刀在其頂端切出一個蓋,然後掏去鳳梨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蓋蓋上,放到甑鍋裡蒸熟,當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時,即可食用。其味香甜可口,并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油炸青苔
獲勝原因:青苔,它是從江河裡撈出來洗淨後,加工成青苔幹片的食用品。油炸青苔的做法是:先将青苔壓成薄餅,撒上細姜片、鹽、水調成姜湯,曬幹後而成幹青苔片。待食用時,用剪刀把幹青苔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塊,丢進油鍋裡煎黃就可以撈出,當作餐桌上的一道菜食用。油炸青苔既香脆,又有海味,是别具一格的民族風味菜。
雲南美食實在是太多了
這些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代表而已
看完口水流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