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柴火,富水缸”,柴火和水缸能顯現出一個家庭的富裕和貧窮嗎?在舊時的農村,有的地方确實把柴火和水缸看成是家庭貧富的一種标準,但有的地方則有不同的說法,柴火看成火災防患,把水缸視為防火工具。

舊時,一些農村俗語,往往含有多層意思,“窮柴火,富水缸”這句農村俗語就是這種類型。在過去農村,這句俗語的前半句和後半句往往說的就是一件事,聯系緊密,難以分割。各地資源、地理、氣候不同,人們給出的解釋也就有所不同。在過去的農村,這句俗語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通過柴火和水缸,可以看出一個家庭貧富狀況</h1>
一些農村的“窮柴火”之說
在過去農村,不管是貧窮人家,還是富裕人家,都在用柴火生火做飯吃,離開了柴火,一個家庭就無法生存下去。農村習慣說的某家“斷了煙火”,意思是說,這家人揭不開鍋,已經斷糧了,而說某家“絕了煙火”,意思是說,這家人沒有了後代,這種說法也成了一些農村咒人的話。在過去沒有瓦斯和電做飯的時代,柴火是一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
窮柴火,并不是說柴火本身窮,而是說這些地方的柴火比較匮乏。因為柴火匮乏,這些地方的柴火也就很值錢。舊時,一些農村人就專門賣柴為生。這些人到比較偏遠的山裡砍柴,再把柴挑到集市和一些大戶人家去賣。
這些柴火匮乏的地區,家家戶戶都得用柴火做飯,但是,經濟條件不一樣的人家,燒的柴火也不一樣。這就像穿衣服一樣,舊時,家裡富裕的人,穿的是绫羅綢緞,至少也穿得整整齊齊,沒有更新檔,穿在身上十分舒坦。而家裡貧困的人,穿的是粗麻布做的衣裳,農村叫家織布,城裡人叫土機布,又厚又粗,穿在身上比較難受,穿久了還打滿更新檔。
舊時,這些農村,富裕人家買樹木柴火用來做飯或者烤火。而貧窮人家,家裡即使有好的柴火,也舍不得燒掉,而是用來換錢或者換糧食,自己家裡燒的一般是稭稈和茅草,能有茅柴就算是好柴火了。
是以,在舊時的一些農村,通過看家中廚房燒的柴火,就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是貧窮還是富裕。
一些農村的“富水缸”之說
水和柴火一樣,也和糧食一樣,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人生存的必須的基本物質。舊時,農村沒有自來水,不管是做飯菜的水,還是其它用途的水,都要到水井或者溪、河裡去挑。挑回家後,得有一個蓄水的器具。這種器具就叫水缸。
水缸在古代稱甕,成語甕中捉鼈,指的就是水缸中捉鼈,是件很容易的事。還有一句成語,甕聲甕氣,也是指人在水缸内說話,因聲音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内,是以說話的聲音也就粗大而低沉。
舊時,農村的水缸有很多種類,水缸根據材質的不同,可分為高、中、低三種檔次。高檔的水缸是鐵鑄造的,一般為生鐵鑄造,稱為鐵水缸,或者鐵缸。因鐵缸有三條腿支撐,鑄成力士托舉狀,或者有力士臉圖案,像古代鑄造的鼎,是以,有的農村又稱為鐵鼎,或者鐵鼎缸。鐵水缸外身飾有各種花草鳥雀魚等吉祥圖案。中檔水缸的為泥巴燒出來的瓷缸,又稱為瓦缸。低檔水缸為大木桶,有的農村稱為“王桶”。那時的農村,稍富有的人家,使用的是鐵水缸,一般的人家使用的瓦缸,貧窮人家使用的是木桶。
如此,到一戶人家裡,隻要看看他們家使用的是哪種水缸,就能判斷出這個家庭處于什麼樣的經濟狀況。有鐵缸的家庭,家境自然不錯,用大木桶當水缸裝水的家庭,或者連大木桶都沒有的家庭,隻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2、“窮柴火,富水缸”是過去農村防火的一種警示</h1>
過去,一些山區的農村,山上柴火豐富,如果這些地方要從柴火上來判斷這家人的經濟狀況,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不管是富有的人家,還是貧窮的人家,燒的柴火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湖南山區有一句這樣的順口溜:“有呷沒呷(呷,即吃),燒爐火甲(甲,即烤)”,意思是說,即使家裡再窮,家裡也不能沒有柴火燒。事實上,這也是山區人的待客之道,冬季天氣寒冷,如果有客人上門來,首先要生火讓客人烤火,然後再給客人上茶。
事實上在北方也有類似的習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冬天,我和朋友到河南洛陽一農家做客,一進他們家的門,主人非常客氣地拿出特意收藏的芝麻杆,燒火給我們烤。在那個時代的農村,這是當地非常好客的一種表現了,因為當地柴火匮乏,做飯燒煙煤,或者稭稈。而芝麻杆點火快,燒起來的火力足,容易暖身。
舊時,稍大一些的村莊都有專人打更,打更人一邊敲打着竹梆,一邊喊道:“防火防盜,小心火燭”。傳統民居,有的是磚木混合結構,一部分蓋了塗泥的茅草,有的則是木結構,到了冬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天幹物燥,容易引起房屋火災。俗話說“火不燒空倉”,意思是說,秋收之後的這段時間,是農村最容易發生火災的時段。
舊時代的農村,農家一旦發生火災,家裡燒得精光,往後的日子就一無所有了,無法生活下去。是以,過去農村對防火非常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對南方農村來說,一個村莊内,一般都開挖了一定數量的水塘,并将水蓄滿,其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防火,在滅火時取水友善。在傳統民居建築上,人們也非常注重防火功能,明清以後的磚木混合結建構築,大多有封火牆,一旦有一戶人家發生了火災,就可以将火隔斷,使火不至于在村落中蔓延,要燒了就燒毀一戶,不會影響鄰居的房屋。
對于個人家庭防火而言,人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就是把火源與易燃物分隔開來,還要準備好滅火時用水。
“窮柴火,富水缸”,從家庭防火的角度來說,意思是盡量少往廚房裡的竈前堆積柴火,燒多少拿多少,柴火放得越少越安全。“窮柴火”中的“窮”是“少”或沒有的意思;而家裡的水缸平時要裝滿水,一旦發生火警,就可以用水撲滅。“富水缸”中的“富”是“滿”和“充足”的意思。
為什麼農村會有這種說法呢?這裡要說說舊時代這句俗語産生的曆史背景。
我國有一段時期把民間把火柴稱為“洋火”,也就是說火柴制造的技術是從外國傳入的,近代曆史中及民國時期,還有很多東西都是從外國引進的,都帶一個“洋”字,比如煤油叫“洋油”、搪瓷碗叫“洋碗”,搪瓷盆叫“洋盆”,等等。
在火柴的使用還沒有傳入我國之前,我國民間生火主要使用火鐮打火。火鐮打火相對來說比較麻煩,如果沒有易燃的引火材料,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到鄰居家去借火種呢,我國很多農村風俗,忌諱别人家上門來借火,特别是忌清晨上人家的門借火。是以,舊時農村人家大多都有儲存火種的習慣。也就是說,把飯做好後,不需要用火了,将竈膛或火塘裡的火子,用火灰覆寫好,俗稱“封火”。這與後來燒煤封煤爐的原理是一樣的。封存灰燼中的火子,可長時間内不熄滅,或者火子不會化成灰燼。需要再次做飯的時候,把火子拔出來,放一些引火柴,很快就生上火了。過去農村習慣把這種儲存火種的竈和火塘,稱為熱竈和熱火塘。
如此,問題就來了,封好的火子還在燃燒,隻是非常緩慢,如果封火的技術不好,要麼就熄滅了,要麼時間稍長些,火子就會露出來。如果竈屋和火塘邊堆積了柴火,特别是一些易燃的柴火,比如稭稈、茅草、枯樹枝葉等,在火子的烘烤下,達到了燃點,就會燃燒起來,這樣就容易發生火災。
過去,農村有一個傳說故事,說老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吃飽後沒事幹,就會到竈膛邊和火塘邊嬉鬧,有的老鼠把尾巴伸到竈膛和火塘内點火玩,這也是農家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這種說法雖然太過于玄乎,也不可信。但是,老鼠在廚房内的活動,引起火災的可能性确實存在。一般來說,廚房是老鼠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如果廚房堆放的柴草太多,離竈膛和火塘又很近,老鼠喜歡鑽進柴草内,它們上竄下跳,容易把比較輕又易燃的草和樹葉,撥弄到竈膛和火塘内,進而點燃柴火,引起火災。
白天的時候,家裡的雞也會引起火災。廚房是雞最喜歡覓食的地方,雞覓食時,喜歡用兩條腿用力地撥動草和樹葉,在野外如此,在廚房内也是如此。這樣,如果廚房堆放的柴草太多,雞也會把柴草用兩隻爪子撥到竈膛和火塘内,點燃柴草,引發火災。
也就是因為如此,過去農村燒柴火時,竈房屋不能放太多的柴草,甯可多到外面搬幾次柴,也不要在竈房内堆積柴草,用多少拿多少。一般來說,家裡做完飯以後,要把竈門前清掃一遍,把易燃的柴草整理一遍,或者把柴草搬出竈房,或者将柴草遠離竈膛和火塘。有一些比較小心的人家,在睡覺前,還常常在竈門前,或者火塘周圍撒一些水,這也是過去農家防火的一種重要手段。
這就是俗語所說的“窮柴火”的真實含義。事實上,很多柴火匮乏的農村也同樣有這種說法,可見過去農村防火的重要性。
“富水缸”,就是要保持水缸常常是滿的,水缸的水用了後,不空着見底,馬上要挑滿。特别是晚上,一般來說農村人家都要保持水缸是滿滿的。對防範火災來說,在農村用水滅火是最有成效的。
過去,農村防火還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說,過去農村兩屋樓的木房或磚木混合結構的房屋,一般在二樓放幾個土壇罐子,壇罐裝滿水。農村民俗說法,要用壇罐裡的水壓住“火神”,或者鎮住火“災星”,這樣家裡就這樣家裡就不會發生火災。事實上,人們的這種做法,并不是這麼簡單。農村這種傳統做法,是一種救火的應急防範措施。這種做法就像現在一些機關防火一樣,一些防火的重點部位,牆壁上挂必須要挂滅火器,數量還不少,發生火情時,随手拿下來就可使用,以最快的速度控制火勢。舊時還沒有滅火器,廚房有水缸裝水,樓上有壇罐裝水,這些就是過去農村簡單的滅火器,也是傳統的滅火器,古代宮廷、倉庫、官衙都放有防火的水桶、水缸,且時時裝滿了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3、結束語</h1>
“窮柴火,富水缸”這句俗語,除了上面的兩種說法外,在農村還有其他一些說法,但大多帶有一些迷信色彩,都不可信,這裡也就不介紹了。
在上面的兩種說法中,我認為防火這種說法是最靠譜的,也是最為實用的。家庭火災,從古到今,對一個家庭來說,不論是性命安全,還是财産安全,危害非常大,後果了非常嚴重,在農村,柴火引起的火災,就意味家庭的貧窮,是以,防火曆來為農村人們所重視。
現在的農村,“窮柴火,富水缸”這句俗語已經成為曆史了。人們的住房改善了,使用的建築材料也不再是木房、磚木混合結構房,除了依然住在傳統民居的人外,很多的人都新修建了房屋,用的是磚和鋼筋混凝土材料。日常生活中也燒柴火了,使用的是電器和瓦斯,就不像過去使用柴火那樣,容易發生火災,現在農村家庭火災發生率大大降低。
即便如此,農村家庭住鋼筋混凝土房屋後,依然有少數的家庭,因各種原因,降低了安全防範意識,麻痹大意,每年都有火災發生。是以,“窮柴火,富水缸”這句話已經過時了,但是,過去農村的這種防火安全意識沒有過時,依然值得我們現在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