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虎點睛:健不健康、營不營養,資本并不關心,資本隻關心能不能賺錢。
吃過很多美食,華映資本的投資人王維玮都沒留下印象。一年前,在上海公司樓下吃過的一碗面,讓其對這家幾年前吃過的面有了新的認識。
黑底白字的門牌匾,書店的裝修風格,一碗40塊錢的面,即便在疫情中仍有絡繹不絕的顧客,這些特點都吸引了王維玮。一直研究新消費更新的他,立馬覺得這家店值得投資。
這家讓華映資本主動投資的小面,就是如今面食賽道的網紅品牌“和府撈面”,“從第一次見團隊,到完成投資經曆了八個月 ”,王維玮事後覺得,盡管時間很長但還是值得,甚至是幸運。
因為在2021年7月,和府撈面完成E輪8億元融資,彼時距離4.5億元的D輪還不到一年。
那麼,受資本熱捧的和府撈面,到底是什麼來頭?資本又為什麼如此熱衷新面館賽道呢?
1.兩天一店,商場裡的“書房面”
長期以來,大衆對中式面館的印象多是街邊小店,餓了随便走進一家面館,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
然而,來自上海、在全國迅速鋪開而來的和府撈面,卻以“書房裡的養生面”這樣的獨特場景,颠覆了大衆對面館的傳統認知,讓吃面這件小事,也變得講究起來。
創辦于2012年的和府撈面是一家中式面食直營連鎖餐飲品牌,定位中高端面館,客單價在50元上下,其門店主要開在一、二線城市購物中心,面向附近上班的白領消費者,講究品質和環境。

(圖源:網絡)
進階氛圍感,恰恰是和府撈面與其他面館最大差别之一。
自2013年首家門店上海開出以來,和府撈面相繼進入華東、華北、華中、華南等全國市場,以品牌标志的“中式書房”主力店型落地一、二線城市高端商場。
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撈面全國門店數超過340家。今年五月,和府撈面上海第100家店開出。據悉,繼蘇浙大區百家門店之後,預計到今年底,華北地區門店數也将突破百家。此外,和府也在進行二、三線城市下沉嘗試,進入石家莊、惠州、麗水、淄博等城市。
據資料統計,和府撈面2021年新增門店數較2020年翻番,相當于約2天新開一家門店。
即便擴張在提速,但和府撈面仍舊挑戰重重。
“我們現在更多思考如何讓和府活得更久,”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表示。
一直以來餐飲行業最難的就是可持續性。可以說,細數國内本土餐飲品牌,鮮有百年品牌,其中能與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連鎖巨頭相比的百年品牌,更是少之又少。
面對這一現狀,和府撈面“心懷夢想”,立志做可持續的餐飲品牌。
今年5月1日,和府撈面在上海96廣場落地子品牌“和府小面小酒”,并陸續進入福州、天津、淄博等地。
此外,“财神小排檔”也在上海美羅城、淩空SOHO同步開始測試。
“和府到家”主打新零售消費場景,包括多個主食及配菜小食産品,目前已經推出20餘款零售化産品,包括鮮煮面、微波米飯、預制菜等。
官方資料顯示,和府到家明星産品在電商平台月銷過萬單。
從“和府撈面”到“和府小面小酒”,再到“财神小排檔”、“和府到家”,和府撈面不僅實作了從面類到“餐+飲”市場的品類延伸,也實作了從單一場景到多場景的延伸。
2.“面界麥當勞”?
很多投資人表示,在國内新面館賽道,大家都在争搶締造“中國面食麥當勞”、“中國面食肯德基”。
“面界麥當勞、肯德基”,這無疑也是和府撈面的“超級夢想”。
然而,想要知道和府撈面到底能不能成,首先需要先了解兩者的商業模式。
對于連鎖餐飲企業來說,直營和加盟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經營模式。加盟的優勢在于對品牌方是一種輕資産的擴張模式,加盟商出資開店,品牌方提供貨源、技術指導等服務,隻要品牌力足夠就可以達到短時間内迅速擴張的目的,劣勢在于門店管理難度大,産品控制能力較弱。
相比之下,直營模式則有利于提升門店控制能力,建立标準化産品服務,但前期開店投入高,門店擴張速度慢于加盟模式,短期難以實作規模效應,易被競争對手搶先占領市場。
麥當勞是全球餐飲業第一大玩家,旗下經營近4萬家餐廳,遍布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采取的是直營+加盟模式。這裡還有一個關于麥當勞的小故事,它在初入中國市場時堅持直營模式,後因擴張節奏遠低于競品随開放加盟通道,加盟模式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
或許出于維護品牌價值考慮,和府撈面全部采取直營模式。加盟與直營模式雖各有利弊,但和府撈面要想成為中國的麥當勞,形成巨大的品牌規模,加盟模式明顯要比直營模式更适合;另外一方面,在疫情下,加盟這類輕資産模型比直營模式更能抵禦風險。
目前和府撈面單店盈利能力穩定,平均營業額可以達到55萬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萬/月,在粉面賽道算屬實不錯的成績。但和府撈面現在仍是單一産品盈利型模式,依靠門店營收盈利。
反觀麥當勞,走出了自己的特有路線,收益來源更多樣化,除了直營店營收外,更多是以房産盈利,采用“低固定特許經營費+低銷售額分成比例+經營場地租金差價”的盈利模式。
在特許經營加盟模式下,麥當勞擁有這些餐廳的土地及建築所有權,或者長期租賃合同,再轉租給加盟商,麥當勞不負責日常經營,隻從加盟商處收取租金、收入一定比例的特許權使用費及初始加盟費。以在2017年為例,麥當勞主營業務的稅前利潤高達55%部分由地産模式所産生。
圖:麥當勞商業模式(來源《商業模式更新與持續發展:麥當勞案例》)
除此之外,和府撈面和麥當勞在消費群體與消費場景上亦有所差别。
在消費群體上,和府撈面人均價45元+,瞄準白領等對價格不敏感人群,走的是中高端餐飲路線;麥當勞人均價30元+,走大衆化路線,覆寫到各層次群體,是以,麥當勞消費群體遠廣于和府撈面,和府撈面擴張難度就高于麥當勞。
在消費場景上,雖然和府撈面提倡慢餐飲理念,想将消費者留住,但消費者已形成潛在消費思維,潛意識已将麥當勞與休閑空間畫上等号,會選擇去麥當勞閑坐,而不會選擇去一家面館,是以留客率上亦不如麥當勞。
可見,“面界麥當勞”的“超級夢想”,也不是那麼容易實作的。
<h1>3.投資人為何看好面食賽道?</h1>
既然“面界麥當勞”這麼不好實作,資本為什麼還這麼熱投面食賽道呢?伯虎新消費認為有以下兩點:
1.市場容量足夠大,沒有相對成型的連鎖品牌
過去我國餐飲業多是夫妻店形式,連鎖品牌較少,且TOP5中除海底撈外其餘均為西餐。
今年來,我國餐飲連鎖化率從2018年的12%,提升到2019年的13%,至2020年底,繼續提升至15%,且餐飲市場規模有望突破新高點4.6萬億,這對與資本來說是“池大魚小”,加入資本做催化劑,很快就會形成趨勢。
2. 供應鍊相對成熟
在資本人眼中,這個行業曾經高度不成熟的供應鍊管理和營運管理,加上難以複制的低标準化程度,共同造成了餐飲門店低連鎖化率和高淘汰率的市場格局。
然而2018年之後,一些頭部機構開始布局餐飲供應鍊,如真格基金、天圖資本、今日資本等,令我國的餐飲供應鍊開始不斷崛起。
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連鎖餐飲企業在門店、品牌、管理上日趨成熟,具備了大規模連鎖化的基礎。
可以說,無論是和府撈面、遇見小面還是蘭州拉面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都是連鎖規模化發展的産物。
基于以上兩點,資本對和府撈面等品牌的看好就能了解了。
遇見小面在3月A+輪融資後估值10億,在7月新一輪融資後估值30億,短短4個月估值翻三倍;陳香貴在A輪融資後估值10億,而陳香貴僅誕生3年,門店數才50多家;和府撈面現在估值100億,足見新銳面食品牌的火熱。
業内人士曾将連鎖餐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0—1起步期階段,重點是打造出好産品、好模式;1—10發展期階段,重點是利用資源實作快速複制,逐漸打出品牌知名度;10—100壯大期階段,重點是資金和系統化營運。
就這點來看,和府撈面憑借供應鍊優勢及提早入局,目前在1—10階段領先競争對手,但粉面賽道競争激烈,後起之秀不斷湧現。如何搶占市場佔有率,進一步下沉市場,尋求突破點,是和府撈面進入下一個階段必須要考慮的點。
資本瘋狂湧入,面館估值水漲船高,誰能真正跑出來,需要時間驗證。
參考消息:
1. 新眸:和府撈面,會是中國的麥當勞嗎?
2. 靈獸:資本瘋了,面條也瘋了?
3. 深網騰訊新聞:瘋狂的拉面 | 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