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唐時已成村莊,古名:親仁、泥山、儀山。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置鎮。古産乳柑色豔味美,奉為貢品,蘇轼為它寫《黃甘陸吉傳》,南宋溫州太守韓彥直《柑錄》中把它的浮柑列天下第一柑,王十朋在詩中也大贊美。亁隆年間改稱“儀山”,1909年因避諱溥儀,改為“宜山”,宜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一直轄近半個江南地,曆史悠久,古時山青水秀,人才荟萃,滄海桑田,人多勤奮。

宜山,古時人傑地靈,東瀕大海,北臨橫陽江,西南山巒疊嶂,廣闊的平原河流縱橫,曲折通幽,山環水抱。鎮駐地有球山俊秀,古寺衆多,古街悠悠,有許多仿西洋建築,排樓風格迥異,門台有古樸的,也有西洋風格的,雕塑藝術高超,門聯博古通今,文化氣息濃厚,但是歲月滄桑,幾經磨難,現在有的變成殘缺不堪,我将文字推敲出來,基本上按照原始樣子給予畫圖,以啖讀者,留為紀念。
宜山曆史文化名人衆多,例如:吳越國時間,辭官隐居的林倪;南宋進士第仼随州知州的林薿;南宋進士顧岡剛直不阿;南宋進士缪元德,知吉州,與文天祥深交,著有《遊淮集》;南宋進士薛據,著有《孔子集語》等;南宋進士陳懋欽,戶部侍郎,宋亡後以身殉國。明朝有王宗遠,官光祿寺丞,作《肅庵集》;明朝方子深,禮部郎中,著有《葺巢集》;
吳寶秀 (?~1600)字汝珍,号惺台,河前人,登進士第,授大理寺評事,升寺副、寺正。處理案時,精心對勘法律,不以絲毫物情私意錯雜其間,有暇則閉門讀書。萬曆二十六年冬了出任南康知府(江西),到任月餘,即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百姓擁護。後受冤獄,貧病而終,于萬曆二十八年(1600)六月卒。其子鳳起、鳳威、鳳儀編集其父遺文為《忠烈遣蹤集》,為明末反宦官鬥争留下可貴的史料。生平見《明史》卷237
黃實(1890~1930)原名樹滋,字秋士,号笃生,宜山黃良人,國民黨早期創始人之一,1911年任平陽高等國小校長,後東渡日本,1913年任孫中山、陳其美機要秘書,1916年黃實輔佐孫中山籌劃北伐,很受器重,1930年9月,積勞成疾,卒于廣州,享年41歲。
陳錫琛(1861~1938)号筱垞,宜山上市人,清末貢生,民國初期浙江省參議員,一生熱心教育和公益,創辦平陽濟嬰局,救助無數棄嬰,創辦平陽縣學堂并任堂長,創辦江南高等國小(宜山國小前身)及培英書社,國内有盛譽的專家、教授:姜立夫、蘇步青、馬星野、吳景榮、 阮世烔、李銳夫、楊忠道、徐規、蘇中武、朱維廣等都是這兩個學校培養的學生 。孫中山先生特别褒其曰:“陳君名垂東裡,子産博惠人之稱,施及橫陽,凝之拜紅者之賜,慷慨其性,任俠門風,自古有徵,于今為烈,千秋仰司馬之稱名,界之楔題,作之坊表”
(陳德輝臨摹雲樓作品)
陳雲樓 号際中,清同治癸酉年任桐廬縣學教谕,曾創辦宜山星岩書院,捐建平陽文明塔,出資修建平陽通福門,建江南義冢等善事。雲樓先生乃陳錫琛之父,現宜山文化站乃雲樓故居,現其墓于平陽,被平陽縣列入文保。
陳公翰,錫琛之子,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與郭沫若同桌私交深,書法造詣深。
陳德煊(1911―2002),公翰長子,燕京大學英語專業畢業,1932年4月任瑞中英文教員。曆任之江大學英語講師、平陽中學副校長、溫二中、溫師院、新疆師範大學外語教師、溫州外文學會顧問。溫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名列溫州教育史館“現代教育著名外語教師選介”。
陳德輝,公翰次子,上海美專教授,現存于溫州博物館國寶“朱曼姜薛氏買地石”就是他将祖收藏品贈送國家。
楊悌 (1880~1951)字子恺,宜山張家堡人,曆史學家、書法家。父純約,世代業儒,有聲鄉闾。悌畢業于曰本中央大學法科,于宣統庚戍年得法科舉人,民政部七品衛生司行走。民國後,任浙江省首席檢察官等職,著有《漢事绀珠》《通鑒事緯》《毛詩通訓》等,晚歲居昆陽,以讀書授徒為業,以習禅為課,究性理之學。
劉紹寬 (1867~1942)字次饒,号厚莊,宜山劉店人,1897年拔貢,先後任龍湖書院長、溫州中學校長、平陽教育會長等職,負責修《平陽縣志》,著作有《厚莊日記》《厚莊詩文抄》《籀園閑話》等。
湯國琛(1874~1948)字獻迋,宜山都口人,晚清貢生,東京弘文學院畢業,任資政院秘書廳秘書,民國後,任省議員,審議長、省實業廳秘書長,複曆淳安、黃岩、常山等縣知事,谙于吏治,耿直清廉。回鄉辦過周家栖國小、都口國小。平生以書法著稱,遺有《待旦樓雜俎》,被毀。
“黃大盛”是個商号。創始人為北港塔園黃斯統,黃斯統活動于清朝嘉道鹹年間,貨殖水頭,生意做通滬甬,發家緻富後,改造貨運埠頭,購良田千畝于水頭宜山,并于水頭街購入中街、後街八角井店面數十間,當時人,至稱水頭街為“黃半街”。并為水頭街日後成為北港經濟文化中心打下基礎,其墳地“大盛墳”被平陽縣文保列為“文物保護點”。(文字:千裡快哉風提供)
孫锵鳴 字韶甫,瑞安人,進士第,入翰林,後人稱其“天下翰林皆後輩,朝中宰相兩門生”,所著《海月樓詩》,《東瓯大事記》等。孫先生和宜山雲樓先生交誼甚笃,遊球山時留有墨迹于崖壁上。
宜山,古時是鳌江流域交通要道,魚米之鄉,也是古榕之鄉,民間喜好種榕樹。傳說古時有個大财主晚年得子,為了還願,在江南種了十八棵榕樹,故事真虛就不得而知,但是宜山幾乎每個村都有一棵以上大榕樹,其中特别漂亮的有芙榕橋、珠山、八岱、吳家庫、彩樓橋、黃良、後洋增、塘西、餘家墓、神宮橋等等村。
讀《詠宜山憩樓長聯》有感
(瓯南鴻運)
恭桑敬梓昨留名,書樓雲影付荒煙。
千古山鄉多俊傑,百裡故土少詠念。
橋畔芙蓉迎秋風,山麓漫草蓋墳茔。
孫公題詞今猶在,河山奔來不見君。
(文字:瓯南鴻運編,制圖:瓯南鴻運等,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