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廷梼(1764—1810),字壽階,号又恺,長洲人。好讀書,博覽強記,尤精于國小。與錢大昕、王鳴盛等人讨論經學,考據精當。與周錫瓒、黃丕烈、顧之逵号稱乾嘉藏書四友。著有《紅蕙山房集》、《五硯樓書目》、《金石書畫所見記》、《漁隐錄》諸書。
袁廷梼有藏書樓小山叢桂館,後易名三研齋、五研齋。錢大昕《五研樓記》:“袁子又恺,向居金昌亭畔,題其讀書之室曰三研齋。三研皆其先世所贻,一為介隐先生物,一為謝湖草堂研,則尚之先生物,一為列岫樓研,則永之先生物也。丁巳歲,青浦王侍郎以所藏清容居士研贈又恺,錢塘奚鐵生為作《歸研圖》。未幾,又得谷虛先生廉石研,并前所藏而五。是夏,又恺移歸楓橋舊居,謀藏書之所,惟茲樓宜,乃奉先世手澤及古今載籍,收藏惟謹,名其樓曰五研。” 後又有書樓曰紅蕙山房,江藩《漢學師承記》記錄:“得洞庭山徐尚書健庵留植于金氏聽濤閣下之紅蕙,種之階前,名其室曰紅蕙山房。”貞節堂原是廷梼奉母之所,母卒,變藏書之地,後來将所鈔之書,名為袁氏貞節堂鈔本。
袁廷梼出生于世家大族,家境富饒,而他本人卻不求功名利祿,對家事也是極少過問,專意于藏書。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箋釋》雲:“袁上舍叢書萬卷,皆宋椠元刻秘笈精鈔,以及書法名畫,金石牌版,貯于五硯樓中。樓中藏弆先澤兼曆代知名人書畫、古碑、古器,一時名公投贈尺題畢備。客至登樓,論說經典同異,旁及家世文獻,娓娓無倦色,遺書萬卷,點勘考索不少休,聞一善本,必購得乃快,奉先世手澤及古今載籍,收藏惟謹。暇日,則坐樓中,将宋椠元刻,秘笈精鈔,甲乙校雠,丹黃不去手。”皕宋樓藏書得自袁廷梼舊藏六部,其中宋版五部,其書目為:《皇朝編年備要》、《補刊編年備要》、《禮書》、《詩集傳》、《重修事物紀原》。
袁廷梼去世後,其藏書很快散佚。貝墉雲:“惟先外舅于去秋驟病溘去,手聚數萬卷,一旦烏有。”黃丕烈叢坊間困載物中得五硯樓遺書,“餘雖至親,不能為之保護。思之,實可酸鼻。然聚散何常,昔人身後尚有論秤而盡者”。究其散佚之因,主要是家境漸趨衰敗,“壽階性好讀書,不治生産,坐是中落”。另外,子不能繼父業,其子椎魯,不能讀父書,所有稿本,散失無存矣。
1958年10月,上海古籍書店獲得從朱學勤結一廬舊藏古代刻本抄本書一百零二種,其中宋刻本《皇朝編年備要》(左圖)三十卷為宋陳均編,清錢大昕題跋。是書原為袁廷梼五研樓舊藏,钤有“袁廷梼印”、“五研樓”、“五硯樓袁氏收藏金石圖書印”、“紅蕙山農”、“绶階珍密”等藏書印。此書後又經黃丕烈、汪士鐘、郁松年、徐乃昌等遞藏,最後歸朱學勤結一廬。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