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義之君念念在于天下人的福祉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道義之君念念在于天下人的福祉

全文738字,閱讀需2分鐘

《群書治要·鬻子》中有這樣一段話:“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君主帝王頒布政令,施行制度措施,目的是為了給老百姓帶來利益,這個就叫“道”。那麼這個“道”,就是君主帝王頒布的政令要為天下人帶來福利而沒有偏私。君主帝王的起心動念,要念念都在于天下人的福祉,這就被稱為“道義”。道義之君必然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道義之君念念在于天下人的福祉

鄒穆公為天下人所愛戴。他是怎麼樣釋出政令的呢?

鄒穆公釋出了一個指令,說喂養野鴨大雁一定要用秕谷,而不能用粟米。粟米就是脫了殼的小米。等到糧倉裡的秕谷全都用完了,他就派人到民間用小米換秕谷。結果兩石的小米才能換一石的秕谷。

官吏們覺得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就向鄒穆公請示說:“我們直接用小米去喂養它們,不是更好更劃算嗎?”

鄒穆公說:“你們說的不對。百姓光着脊背,辛苦地耕作而不敢懈怠,才種植出這些粟米。種植這些粟米難道是為了喂養這些鳥獸嗎?粟米是辛苦勞作而得的食物,怎麼能用來養鳥呢?你隻知道算小賬,卻不知道算大帳。把國家糧倉裡的小米轉移到百姓的家裡,難道就不是國家的小米了嗎?讓鳥吃這些秕谷,目的是為了不傷害我們國家的粟米。君主是百姓的父母。小米在我的倉庫裡和在人民那裡,對我來說又有什麼差別呢?”

道義之君念念在于天下人的福祉

人們聽了這個話就知道了,他們所私積的糧食和公家的糧食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富國之道。

正是因為鄒穆公發政施令,都是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出于自私自利,是一位有道之君。是以鄒穆公,他受到了國人的愛戴。那麼他過世的時候,即使是鄰國的人,都朝着鄒國的方向禮敬。那麼這個呢,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釋出政令,制定國策,制定制度,都是要想到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僅僅想到自己的烏紗帽,這個才叫道義。

道義之君念念在于天下人的福祉

(節選自 海口廣播電視台大型人文節目《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三十二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