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成語“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是孟子引曾子的話,教育鄒穆公行仁政。我們現在了解的“說話不算數,反複無常”,并非“出爾反爾”的原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2">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h1>

鄒國與魯國發生了邊境沖突,在鄒國城郊打起來了。魯強而鄒弱,鄒國的基層幹部和軍官犧牲了三十三個人。

但是在整個沖突過程中,眼看自己的長上被人打死,鄒國國民不僅袖手旁觀,甚至露出解恨出氣的表情——“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鄒穆公非常憤怒,認為這些國民該殺。可是,又不能把所有國民都殺了。他感到很無奈,來請教孟子。

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話,“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是,長上如何對待百姓,百姓便如何對長上。

這話的确有曾子的風格。曾子在《大學》裡就說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類似的意思,孟子說過多次,比如,“夫妻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又說:“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

賈誼《新書》中也有“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說法。用老百姓最樸素的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鄒國的國民為何對長上的死作壁上觀?是因為長上對百姓也是見死不救。這些官吏,隻知道收稅斂财,把國家的倉庫裝滿糧食和财物。但是在饑荒的年成,卻不願意開倉放糧赈濟百姓。導緻老弱餓死溝壑,壯者千裡逃荒,家家妻離子散。

官吏如此對待百姓,難道還指望百姓為國盡忠,為長上赴死嗎?

但是,這些官吏并非罪魁禍首,真正的始作俑者,是國君。孟子再次毫不客氣地批評統治者。

朱子注釋說:“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斂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則有司皆愛其民,而民亦愛之矣。”上有所好,下所甚焉。國君貪财,基層官吏就會魚肉百姓。國君仁愛,各級幹部就會體恤群衆。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14">民惟邦本,本固邦甯</h1>

範祖禹注釋此章,引用尚書說:“‘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有倉廪府庫,是以為民也。豐年則斂之,兇年則散之,恤其飢寒,救其疾苦。是以民親愛其上,有危難則赴救之,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也。”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出自《尚書·夏書》的“五子之歌”。

夏朝的天子太康(夏啟之子),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整天就喜歡打獵遊玩,常常幾個月不上朝。朝廷上下離心離德,各諸侯國紛紛不滿。于是有窮氏的國君後羿,趁太康遠遊打獵的時候,出兵把太康攔在了黃河之北,不讓他回到國都。相當于廢了太康的天子之位,後羿成為夏朝的實際統治者。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太康的五個弟弟,帶着他們的母親,沿黃河尋找太康,并作詩歌勸誡太康遵循祖訓,稱為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的第一句: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皇祖便是大禹。詩歌首先引用大禹的教誨,說人民要關心體恤,不可以居高臨下輕視他們。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如果根本不牢固,再強大的政權也會頃刻之間土崩瓦解。比如秦朝,隋朝,還有蘇聯。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國家建造糧倉、庫房,儲存糧食和财貨,是為老百姓儲備的,不是國君的私有财産。豐年收稅,三年存一年的糧,糧倉總是滿的。平時幫助鳏寡孤獨,到荒年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這就是仁政。百姓自然擁戴國君,願意為國家效力,甚至在國難關頭勇于犧牲。

但是很多國君和官吏把國庫當成自己的财産,不舍得分給百姓。誰還願意為國家出力呢?

理想的君民關系,應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執政者和百姓猶如一家人,甚至一個整體。百姓擁戴國家,就像人的手和腳會本能地保護頭和眼睛一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擁有這樣的凝聚力,一定是戰無不勝的。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25">《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h1>

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試譯】鄒國與魯國發生沖突。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個人,而百姓沒人沒有一個舍命來救的。殺他們吧,又殺不過來;不殺吧,他們又眼睜睜看着長上送命而見死不求。我該如何處置他們呢?”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廪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試譯】孟子回答說:“兇年飢歲,您的子民有老弱病殘餓死在溝壑之中的,有青壯年外出逃荒的,多達數千人;而您的糧食儲備充足,庫房裡有大量财貨,那些幹部卻不把民間的實情告訴您,這是官員懶政而贻害人民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你給百姓什麼,百姓也會還給你什麼。’從今以後如果再反過來對待長上,您不要怪罪他們了。您施行仁政,這些百姓就會擁戴長上,願意為長上赴死了。”

鄒穆公痛恨其國民不能為長上赴死,孟子為何教之以“出爾反爾”?所謂“出爾反爾”,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孟子》梁惠王章句第十二章 鄒與魯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