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絕不能讓農村成為“三無”商品的泛濫之地

中國消費者協會13日釋出了《2020年60個農村集貿市場“再體驗”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農村集貿市場消費環境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超八成消費者認為農村集貿市場環境得到改善。

但是,中國消費者協會商品監督部幹部湯哲表示,實地體驗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農村集貿市場的假冒、僞劣、“三無”及過期商品出現反彈式增長。

陳年的“老面包”“洋牙膏”仍有在售

通過再次調查問題相對較多的60個農村集貿市場發現,存在疑似問題商品的市場比上一年增加了5家,達到41家,數量不減反增。

湯哲

在河北保定高蓬鎮某集貿市場的調查過程中,我們就看到有一款“外國品牌”的牙膏,發現它的生産日期是2015年11月26日,保存期限是三年,但實際上我們去體驗調查的時候是2020年9月,已經過期了一年多,但它還是在銷售。

2020年9月,遼甯丹東果蔬批發市場中,一款過期5個月的“老面包”仍在銷售,同樣被中消協點名。

這個市場上的人流量也是比較大的,我相信這不隻是單一一個産品的問題,可能是這一箱或者說這一整袋的産品都有過期的情況。

調查資料顯示,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消費者反映,在農村集貿市場遇到過假冒僞劣産品或“三無”産品。

“維權友善”與“售後服務”成為消費者感覺評價短闆

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更是直言,農村地區消費維權的供給布局嚴重不足。

朱劍橋

事實上消費風險問題多發,消費維權難、處理慢、結果不滿意,的确也是影響消費信心的一個突出的短闆。通過加大消費維權的供給來提升消費信心,在城市和農村兩個地區都需要同步推進。特别是在農村地區,現在消費維權供給的布局在農村是嚴重不足。

央廣網評

農村的問題商品不減反增,一方面說明,農村市場不斷增強的消費潛力被“盯上了”。大量商品湧入農村集貿市場,一些不良商家試圖魚目混珠,問題商品就随之而入。另一方面也說明,鄉村居民品質消費意識有待增強,農村集貿市場的監管存在短闆,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還遠遠不夠。

市場監管部門需要盡快疏通管理的“毛細血管”,加強對農村集貿市場的精細化管理:

嚴格推行誠信經營“黑名單”制度;

積極設立農村集貿市場投訴服務視窗,暢通消費者投訴和建議管道;

堅決打擊集貿市場違法違規行為。

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打開,

隻有廣大農民“能夠消費” “敢于消費” “安心消費”,

鄉村消費市場振興才能早日成為現實。

絕不能讓農村成為“三無”等問題商品的泛濫之地!

來源: 央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