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戰争的勝敗、政權的興亡跟兵法并沒有直接聯系,因為決定其成敗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國家綜合實力,比如軍兵的戰鬥力,比如國家核心層政策等等。

兵法是不是百無一用?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兵法有很多,比如《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吳子兵法》、《六韬》等等。古代名将無數,白起、韓信、衛青、李靖等等,無不是戰争的行家裡手,難道他們都是無師自通嗎?抛開天賦不談,他們總要去學習前代的兵書戰策。

可見,兵法并非百無一用,它對戰争的作用很大。那麼為何南宋亡于蒙元,大明亡于後金,那些深谙兵法的漢人政權,陸續亡于遊牧民族?

一、實力的差距

蒙軍的戰力,在冷兵器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征亞歐,滅金滅夏,南下中原,蒙古鐵蹄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罕有敗績,無數土地、人口落入蒙古人的管轄範圍。

蒙古帝國取得如此成就的基礎,就是其強悍的實力。蒙軍采取進攻為主的軍事政策,在對外作戰中,蒙軍不計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以殲滅敵方抵抗力量為目的,常常是屠城滅族,縱使這個方法極其不人道,但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戰馬是戰争的重要物資,而蒙古馬不同于中原的戰馬,蒙古馬不算高大,但耐力很強,可以長途跋涉。蒙軍一般采取快速機動作戰,利用騎兵的快速移動能力,深入敵後,快速攻下其都城等重要城市,并大膽進行迂回包抄。

對敵作戰中,蒙軍的兵力并不算太多,而他們卻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快速攻滅敵軍,其中還能展現出不少漢民族的兵法,比如誘敵深入,比如圍點打援,在頂級将領的統領下,蒙古軍隊如行雲流水一般攻城拔寨,将敵軍一一碾碎在鐵蹄之下。

在蒙軍覆滅他國的程序中,也在不斷吸收大量的經驗和人才,在對花拉子模玉龍傑赤的戰役中,大量使用火攻、水攻、炮攻,還有大量重型攻城器械,一言以蔽之,蒙軍從戰争中學習戰争,并不斷更新疊代,實力愈發強大。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到了忽必烈統治年間,蒙古人開始大量重用漢人降将,并将火器裝備部隊。忽必烈崇敬中原的漢文化,他是也漢化程度最高的蒙元統治者,在對付南宋的過程中,忽必烈改變了之前動辄屠城滅族的戰術,以相對柔和政策對付南宋。

作為新興政權,蒙古人士氣旺盛、精力充沛、秩序嚴明,在攻城拔寨的過程中找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反觀當時的南宋,和蒙元實力相差甚遠。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滅掉金國之後,河南大面積地盤呈真空狀态,南宋想趁着蒙古人立足未穩的時候,趁機奪回開封、洛陽等地。

史料記載“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裡饋糧,士有饑色。今之饋饷,累日不已,至于累月,累月不已,至于累歲,不知累幾千金而後可以供其費也。”

此次戰事宋朝大緻出動六萬部隊,最後以慘敗告終,最讓人郁悶的是,這次戰役并非由于蒙古人如之何,而是因為宋朝人糧草不濟,沒有了糧食,怎麼可能打得赢?

由此可見,南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當時是宋蒙開戰前期,蒙古人躊躇滿志,而宋朝這邊吏治腐敗、政治黑暗、剝削苛重,錢糧不濟,如此這般,勝負不言而喻。即使南宋這邊有再厲害的兵法,但在絕對實力面前,隻能敗下陣來。

二、盛極而衰,盈滿則虧

俗話有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個體、組織、乃至集團、政權,都有着生命周期,一種制度同樣如此。

趙匡胤開創大宋,為了避免軍事割據的發生,大肆制約武将,重用文臣,雖說對國家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大幅度減弱了宋朝的軍事實力。

南宋繼續沿用了重文輕武的制度,隻是在宋高宗時期有所改變,嶽飛、韓世忠、吳玠、劉锜等這些将領權力大增,這是高宗迫不得已而為之,等到局勢稍微緩和,宋廷便會再次削弱武将的權力。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從北宋到南宋,國力逐漸式微,随着時間流逝,南宋成了腐敗橫行、權臣當道的混亂局面,内憂外患之下,最後的結局隻能是滅亡。有起點就會有終點,即使沒有蒙元,南宋的滅亡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阻止。

三、用人問題

薩爾浒之戰,是大明和後金的決定性戰役,也是雙方攻守轉換的轉折點,1619年的後金,實力并不算強,兵力也很有限,明軍出動20萬大軍,還有多名骁勇善戰的大将,結果則是明軍慘敗,後金軍大勝。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明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用人不當。

史料記載“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内全力,合北韓通國之衆,委棄于一旦,舉朝嗟恨。鎬既奔,挈貴奔趨慶州,懼賊乘襲,盡撤兵還王京,與總督玠詭以捷聞。諸營上軍籍,士卒死亡殆二萬,鎬大怒,屏不奏,止稱百餘人。”

萬曆二十六年,在楊鎬的指揮下,明軍被倭寇大敗,楊鎬狼狽逃走,明軍死亡兩萬人,而楊鎬虛報朝廷,說隻死了一百多人。由此我們看出,楊鎬的統兵水準很一般。

盡管楊鎬曾打過敗仗,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楊鎬還是成了遼東經略,一方面楊鎬的确有些政績,另一方面朝廷真的是無人可用了。

薩爾浒之戰就此開始,明軍分兵四路,可戰事還沒打響,明軍的進攻路線就被努爾哈赤得知,于是乎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一路一路将明軍斬殺殆盡。明軍戰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組織對後金的大規模進攻。

統帥的人選問題,是決定戰争勝敗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戰役,啟用楊鎬或許是朝廷不得以而為之,但也正是因為用人不當,造成了慘痛的失敗。

兵法注定百無一用?為何兵法高深的漢人政權會陸續亡于蒙古後金?

換言之,兵法是死的,人是活得,能靈活運用才是王道,結合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能準确判斷出擊的時機,并随時做出調整,或許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将。

楊鎬不是一位合格的統帥,也将最重要的戰事搞得一團糟。細節可以決定成敗,如果薩爾浒之戰明軍取勝,或許真的可以為大明續命。

作為皇帝,最重要的素質就是識人辨人,用人不當,也是王朝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六》、《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