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夏“首”都考略(二)

作者:南陽日報

白振國 袁祖雨

“南陽有個王府山,巴巴差差挨着天”這句話,在宛城大街小巷,可謂婦孺皆知。但是從王府山走出來的南明隆武皇帝,也就是生在南陽、長在南陽的号太虛山人的唐王朱聿鍵,卻鮮為人知。熟讀南陽曆史文化的朱聿鍵為其外公撰寫的《明故兵馬張公汝山墓志銘》更是知者寥寥。銘文中有一段文字記述了黃山地望:“白河三裡有吉地,龍伏鳳起,玉帶娥眉……法當繞其前,出王妃……其說驗……夫古之賢妃如姙姒之盛,尚矣。”姙姒是炎帝的母親,史書多有記載。如唐代張守節著《史記正義》引述《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嬌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而從小酷嗜讀書、學富五車且英才大略的隆武皇帝“其說驗”,把他母親封為太妃之事與姙姒老奶奶與黃山聯系在一塊兒,真真個讓人心馳神往。碑文中另有一段文字這樣寫:“宛水自淯而注白河……病涉,公首倡購木為橋 ,亘一裡 ,雖功不侔于黃炎……誠感波神……”這一段話,作者将其外公張汝山在白河建橋與炎黃建橋的故事傳說聯系在一起,真真個讓人浮想聯翩。碑文中更有一段文字這樣寫:“……峚山,産乎玉榮,丹水生乎, 雉遂有……”請大家查查《山海經》,觀照觀照現實,真真個讓人猛回首、再思量。

華夏“首”都考略(二)

黃山遺址房址(資料圖檔)

2019年的4月4日,我們在《南陽晚報》發表了署名文章《華夏“首”都考略》。作為華夏“首”都在南陽的立論者,作為地方文化的愛好者,作為緻力于華夏文明探源的研究者,作為為中國文化自信尋找答案的發掘者,我們急着發表拙見,急着抛磚引玉,急着引發百家争鳴……果然,兩年多來,伴随着黃山考古的層層剝筍,累累碩果,各方見仁見智的文章、論述、猜想“你方唱罷我登場”,專家也好,轉家也好,“磚”家也好,紛紛擲出“炎帝說”“黃帝說”“蚩尤說”“大禹說”等大珠小珠,叮咚作響,落盤有聲。一曲文化大合唱,唱出了12345……實事求是講,我們從靈魂深處裡高興,這才是文旅融合,這才是公共考古,這才是文化自覺,這才是文化自信。

我們想,比起三星堆的大發掘、大保護、大營銷、大讨論、大研究、大利用,我們需要的是大思考、大自省、大努力,認知我們的大距離,拿出我們的大氣派。

我們想,繼續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姿态和擔當,寫一些很可能贻笑大方的文章博取老百姓回望曆史熱情的做法,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思想的嘗試。

我們想,十幾年來我們南陽的草根學者在各級上司的關懷指導下,在各方專家的支援幫助下,在各級政府的鼎力推動下,研究認證了“西峽是中國重陽文化之鄉”(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協發〔2010〕24号決定:《關于命名西峽為“南陽重陽文化之鄉”并建立“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的決定”》);研究論證了“楚長城是天下第一古長城”(見中國長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2011年5月13日《楚長城專家研讨會紀要》及羅哲文先生題寫的“天下第一古長城”);研究認證了“方城是中華曾姓祖根地”(見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裡籍研究認定中心2010年4月16日豫姓認定字001号《關于“中華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的研究認定結論》);研究認證了南陽是古絲綢之路源頭(見2018年5月15日人民日報對全國135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研究認證了鴨河工區及其周邊地區是“王子朝奔楚地”和“中華晁姓發祥地”(見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先秦發〔2018〕3号、4号、5号檔案及學部委員、先秦學會會長宋鎮豪題寫的“王子朝奔楚地”“中華晁姓發祥地”);研究認證了“南陽圓盤狀岩畫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台”(見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2021年1月24日《關于加強對南陽謝莊等地天文岩書岩畫等重要天文遺迹現場保護及開發研究的函》);研究認證了“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核心區”(見2019年5月22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先秦〔2019〕6号檔案)。現在,這些被高端認證的文化品牌已經或正在或即将變為看得見、摸得着、感得到、持得久、“軟”變“硬”的百姓福祉。有人問其成功之道,我們靠的是文化自信,我們靠的是文化擔當,我們靠的是文化堅守,我們靠的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風土民情、方言俚語、文字解讀、地名地望、文獻記載、考古發掘、認定認證”的文化發現和研究的九重研判法。

現在,我們手頭擁有郭沫若編著的《中國史稿》。史稿中,郭沫若對黃山考古有如臨其境般的叙述和高度感覺。這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不再贅述。

我們手頭擁有2019年4月29日至30日的《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會議紀要》。《紀要》對黃山考古用了“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填補了中原和漢水地區玉石制作的空白”“具備極高的向公衆展示宣傳價值”等定性評價。正因如此,聞訊而至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為黃山題寫了“中華瑰寶,千年一遇”。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王巍先生為南陽題寫了“文明在宛”“獨山古玉,黃山天琢”。這是兩年多前的事情,勿需多表。

我們手頭擁有2021年10月11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家指導委員會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協辦的《南陽黃山遺址考古發掘專家現場咨詢會會議紀要》。

要知道,上述紀要等材料,都是全國新石器考古大伽級專家雲集于黃山,現場考證查驗,反複讨論推敲後謹慎、審慎且小心翼翼給出的結論。即使如此,《紀要》裡仍使用了“是中華文明研究的關鍵遺址,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曆史價值”等令人鼓舞的結論。雖然黃山考古隻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我們發現,“早有蜻蜓立上頭”,那麼,請允許我們用文化發現和研究的“九重研判法”,撰寫一篇《華夏“首”都考略(二)》吧。煽動一下蝴蝶翅膀,何如?

為了友善我們寫作,也為了友善讀者閱讀,更為了友善大家讨論,我們權作打開一塊“獨山美玉”,讓它放射出獨玉獨有的“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多彩光芒。黃山遺址就是這塊有着七十七種色彩的“美玉”,多角度,多元度,多層次叙述其美,才能美其美,達其美。為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本文“初心”,緊緊圍繞文章标題,我們不妨先做一些文化共享。

我們為什麼說黃山是華夏“首”都?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述——

定位黃山為華夏“首”都,要了解相關概念

首,象形字,本義即頭,表示群體中最重要的人物,抑或是最重要位置的物或事。說白了,就是第一,就是老大,就是最高。都,形聲字。邑表意,古文字形體像人和居住區,表示城邑;說白了,就是某要素或諸要素最集中的地方。

首都:首都,又稱國都、都城,是對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呼。說白了,就是能夠統領四面八方的“中心”。

華,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引申為光彩、華麗。精華,文采。夏,象形字。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或中國,《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華夏,西周時期稱王天下,自稱華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文,象形字。像一個站立着的人形。引申為花紋、紋理,後又引申為文字、文飾、文武、天文等。化:會意字,表示變化,引申為教化、造化。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産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

明,會意字。其本義是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文明:文明是在國家管理下創造出的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發明創造的總和。

華夏“首”都考略(二)

黃山遺址最大的墓葬及出土文物

華夏“首”都與黃山遺址炎黃文化遺存

炎帝和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炎帝是“三皇”代表,黃帝是“五帝”之首。中華兒女皆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至今仍崇尚着紅色傳統,赓續着黃色基因。炎黃隻是個美麗的傳說嗎?連司馬遷寫《史記》時都一頭霧水,但随着今天考古的大發現,我們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華民族有着5000年、6000年、7000年乃至更早的文明,炎黃文化是客觀的存在。

無數文獻記載,無數故事傳說,無數考古成果都證明,我們的人文始祖炎黃,他們是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農學家,偉大的醫學家,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商學家,偉大的建築家,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大”家。

在文獻裡尋找炎黃的豐功偉績之前,我們還需要科普科普。考古上常用語是“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等。非專業、少探究。請讀者記住,黃山考古,文化層疊加,至目前,“考”出來的文绉绉的表述是“黃山遺址為仰韶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期,具有中心聚落性質的大型遺址”。也就是4500到7000年前時期,也就是炎黃時期。

一、他們是偉大的政治家。據有關古代文獻記載,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大地的炎帝氏族部落、黃帝氏族部落和蚩尤氏族部落是諸多氏族部落中實力最強、人口最多、占地最廣的三大部落。他們經曆了長期的征戰和融合,逐漸發展為以炎黃部落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形成了影響到永遠的炎黃文化。阪泉之戰——逐鹿大戰——合符釜山——豐山之盟……一路走來,中華民族南北交融,東西和合,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最終形成大一統的偉大中國。

曆史記載不會講他們是“政治家”,但他們民族融合,建造“首”都,成立國家,則必然是政治家。在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阪泉之戰、逐鹿大戰、合符釜山、豐山之盟這幾個大事件,貫徹于炎帝、黃帝、蚩尤的戰争和會盟過程。當然,這個過程從時空上講可能跨越兩三千年,從地理上講,以中原為核心,縱橫東西南北。這裡選取兩個大事進行介紹,即合符釜山和豐山之盟。據張建國、藍成雲、張長運幾位先生長期考證、論證,他們找到了炎帝和黃帝“合符”的“會盟碑”和“盟誓台”。因篇幅所限,這裡不加引用。《河南日報》2021年1月26日第11版、12版用兩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他們的署名文章,強烈建議讀者打開閱讀。而這個“合符”處與黃山遺址的直線距離僅僅十多公裡,強烈推薦讀者前往一探究竟。黃山北側三公裡處的豐山,是《山海經》中的五大神山之一。豐山有耕父神、雍和神之外,還有許多關于帝喾論“宛”、舜禅讓北人無擇等等傳說。尤其是豐山霜鐘、白龍魚服、豐山之盟幾個成語皆出于此。建議大家對其傳說故事、成語解釋找找“度娘”。

二、他們是偉大的農學家。《國語·魯語上》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文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白虎通義·号》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群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周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古史考》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通鑒外論》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炎黃之偉大,主要成就是讓他們的臣民有吃有喝有穿,走出了“茹毛飲血”的低級。黃山出土了大量的“耒耜”,實證了炎帝真正是“神農”,此其時,南陽進入了農耕文明。黃山出土的“玉蠶”,與南陽盆地淺山丘陵處發現的大量蠶圖騰交相輝映。

三、他們是偉大的醫學家。《世本·作篇》載:“神農和藥濟人”。《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全民知所避就”。《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廣博物志》載:“神農始究息脈,辨藥味,制針灸,作巫方”。《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黃帝内經》更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嘗百草應該是一個極其誇張的傳說,果如是,一百個“神農”都可能被撂倒。倒是南陽的另外一個故事更靠譜。許多南陽的老中醫在他們望聞問切的書桌上喜歡敬奉一尊小獅子般的神獸,叫華瑞,又叫獐獅。傳說中,神農氏為天下蒼生,立志嘗百草辨藥性。他在山裡得此奇獸,周身像水晶般透明,能吃百草百蟲,多種藥性均可通過觀察它的肺腑、經絡而一目了然。這個華瑞不就是今天試驗用的小白鼠嗎?不就是今天的體檢儀嗎?南召縣石門鄉有個石廟古迹,村民稱之為“藥王廟”,該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廟裡面可坐人的石階上刻有六聯穴爻窩兒,與黃山遺址出土的六聯穴陶制爻窩兒如同孿生兄弟!南陽,四季分明,百草叢生,天然中藥材寶庫。試想,神農能到哪裡去嘗“百”草呢?

四、他們是偉大的科學家。《古今事物考》載:“神農作陶”。《逸書》載:“神農作瓦器”“作陶冶斤斧”。《周易·系辭下》載:“黃帝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史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見百物,始穿井”。《拾遺記·卷一》載:“黃帝始造書契”。黃帝又曰軒轅,其名本身證明黃帝發明了車船。神農作陶斤斧,黃帝刳木剡木。黃山出土了數百件精美的陶器、斤斧,那精湛技術反映出的工匠精神,讓今人汗顔。M77墓室裡,那“大王”豪華到使用長4米、直徑1.6米的整個圓木做棺材,其刳木、剡木技術令人驚歎。

五、他們是偉大的商學家。《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氏“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氏“教人日中為市,各得其所”。《古今事物考》載:“神農為市,交易而退。則商賈自炎帝始也”。《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司馬遷在《史記》裡對南陽有一個精準的七字評“俗雜、好事、業多賈”。如果當時有人質問司馬遷這“為什麼?”司馬遷答:“南陽出了商聖啊”,如果這人是個杠精,還不服氣,司馬遷會告訴他,炎帝在南陽建“首”都時就建設了分封中心、商貿中心、交易市場,獨山的玉、黃山的钺、蒲山的斧走向全國。當時的他們,就能讓人民“多得其所”,建立了黃山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

六、他們是偉大的建築家。《事物紀原》載:“神農之教,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又城池之設,由炎帝始矣”。《玉函山房輯佚書》載:神農“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周易·系辭下》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主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白虎通義》載:“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黃山遺址發掘了一棟棟屈家嶺文化房址。那房屋就是現在的聯排式别墅,前坊後居還有前後推拉門。專家們說這些建築“規劃整齊、體量宏大、結構複雜、儲存之好國内罕見”。讓無數專家啧啧稱奇的這批建築,完全可以推斷,它們是“首”都裡的宮殿!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在黃山西側,考古專家們試掘并确定了寬27米、深7米、長500米的仰韶文化大型人工壕,其内側發現了密集的新石器時代房址和水運碼頭。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大運河,它溝通了蒲山、豐山、獨山、白河,讓黃山遺址面積擴大到150萬平方米以上,讓華夏“首”都變成了華夏首都。

七、他們是偉大的藝術家。《說文解字》載:“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資治通鑒·外紀》載:“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新論》載:“昔者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路史》載:神農“樂以政為政,樂與治為治,是故威厲而不試”。《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藝五種”,講的就是黃帝作曆法、推算術、創音律、定嫁娶、制衣裳的卓越功勳。行政區域上原來曾隸屬過南陽的賈湖遺址出土了8500年前的骨笛,音樂家至今還能用它吹奏出優美的曲子。炎帝觀法于天,取法于地,黃帝作曆法、推算術。黃山遺址出土了四塊完整的陶制品,上面排列有序地布滿了“爻窩兒”,它們與周原甲骨文上骨刻“爻窩兒”和南陽大地廣為分布的石刻“爻窩兒”如出一轍。說明什麼?請讀者在河南日報2020年4月15日13版尋找答案。

八、他們是偉大的思想家。《帝王本紀》載:神農“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路史·後記》載:神農“乃命司徒主蔔,巫鹹、巫陽之筮。于是通其變以成天地之文,極其數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遂重八卦為六十四卦”。《黃帝内經·經法》載,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之繩,而明曲直者也”。《黃帝内經·十六經》載:黃帝“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炎黃應該是最早的太極思想家。把老子視為道家鼻祖是有失偏頗的。2020年5月6日,河南日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張建國、藍成雲兩位先生的署名文章,文章名稱為《南陽“岩石文”(岩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炎黃時期的炎黃思想都實實在在地銘刻在南陽的大地上,建議讀者上網搜讀“南陽岩石文(岩畫)試讀”系列文章即可。

今天,我們耕耘在黃土地上,歌唱着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在黃山探源着華夏文明,自豪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龍的傳人的無限榮光……這,這些,就是炎黃文化。

華夏“首”都考略(二)

黃山遺址泥闆爻

華夏“首”都周邊的地名地望及文化展現

論證黃山遺址是華夏“首”都,我們還要了解其周邊的豐山、蒲山、獨山、白河的地名地望、文獻記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南陽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大中國版圖上隻算一個“點”,但這個“點”是“奇點”“彙點”“焦點”“拐點”“極點”。她是秦嶺到淮河(陽—陰)轉換的奇點,她是黃河文明到長江文明的彙點,她是《山海經》記錄山川河流、動植物和礦産資源分布位置的極點,她是秦嶺淮河一帶與古之夏路的交點,同時,從人文曆史上講,這裡往往是重大曆史時期和曆史事件的焦點。炎帝、黃帝、蚩尤們在這裡融合;申侯輔佐其外甥消滅了周幽王和褒姒,開創了東周;王子朝奉周典奔楚,助推了諸子百家、百家争鳴的文化複興;秦始皇“遷六國不軌之民”帶來了南陽的“俗雜,好事,業多賈”的大好局面;劉秀“白水飛龍”消滅了王莽政權,建立了東漢盛世。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南陽自古“神人”多,且不說盤古、孫悟空、姜子牙、哪吒等,單黃山一帶有文獻記載的“神人”就很多。南陽黃山,古曰“蘘山”。《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蘘山,在縣北二十五裡。昔有居民被蠱毒。神女教食蘘荷,毒愈,因名”。《荊楚歲時記》載:“仲冬鹽藏蘘荷,用備冬儲,又以防蠱”。蘘、荷、蒲都是中草藥,具有活血化瘀排毒功能。黃山考古發掘的M26墓葬,有一具生活在5000年前的女性遺骸,至今骨骼完整。她身邊除陪有陶器、紡輪外,腳下竟然陪了50頭豬。而M18墓葬中同時期的左手執弓箭、右手擎玉铖的“大王”,腳下隻有18頭豬。何也?她是不是“教食蘘荷”的5000年前就會醫治冠狀病毒的“神女”?是以,“神女”應是醫藥之神。醫聖張仲景師承了神農,師承了“神女”!不是嗎?南陽獨山,古曰謝山、序山、預山、豫山。清康熙《南陽縣志》載:豫山又曰獨山。文曰:豫山出碧玉。王士祯《驿程記》“一山突起,單椒傑立。曰‘獨山’”。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淯水》載:“淯水又南迳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為獨山也”。獨山上神廟供奉的,應是碧玉之神。《山海經》載:“峚山出玉膏,其原沸沸揚揚,黃帝是食是飨。五色發作以和柔剛”。這個記載與獨玉是黃帝将峚山玉膏帶到獨山而化成的傳說一緻。有意思吧!南陽豐山,《山海經·中山十一經》:“又東南三百裡,曰豐山。有獸焉,名曰雍和,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有九鐘焉,是知霜鳴。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從本義來講,雍和、耕父應是和平之神、豐收之神,他們是豐山上神聖的神。豐山和蒲山是南陽盆地九架孤山中的兩座山,兩山相連如同一頭牛,是以老百姓稱為牛山。農耕時代,牛是人類崇拜的圖騰。黃牛之鄉的南陽,自然對牛感情深厚。2019年8月6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神話(二)》特種郵票1套6枚,其中“神農嘗百草”就是牛頭人身,可見其影響之大。張衡《南陽賦》載:“耕父揚光于清泠之淵,遊女弄珠于漢臯之曲”。遊女,是漢水的女神。漢臯:漢水岸邊。曲:河曲,即河之曲折隐秘的地方。李善注引《韓詩外傳》:“鄭交甫将南适楚,進彼漢台下,乃通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是以,張衡兩句話中既寫了農業之神,又寫了水利之神,還寫了獨玉之神。這些神,這些神話,這些與黃山、豐山、獨山、白河相關的神和神話,難道不神嗎?

最後,文章寫到這裡,該讓實錘的考古成果出來說話了。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緻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再次強調“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思想,“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也轟轟烈烈地新鮮出爐。現在,我把集“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年代在新石器時代,已進入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十大發現、考古中國“光圈”、遺址影響關注度、熱度、高度度數高”等諸優勢要素于一身的考古項目大約挑出六個,再拿出南陽盆地及其周邊(不能以現在行政區劃的人為界線限制“文明源頭”的邊界)的六個類同考古項目進行簡單比較。盼望大家充分動用自己的視覺、觸覺、嗅覺、感覺乃至引力波,做一個獨具慧眼、慧覺、慧智的掃描——

華夏“首”都考略(二)

陝西西周骨闆爻

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類比

看看下面圖表裡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例舉”。

通過比較,大家是不是能得到兩個認識?一是黃山遺址出土的文物、展示的文化、文明元素最多、最集中;二是黃山周邊的南陽盆地中有多個同時期遺址,說明當時南陽人口集中,部落衆多,四面八方拱衛着黃山。

有了上面的比較,讀者可能就會了解我們上述看似繞來繞去的“大彎子”“中彎子”“小彎子”了。就會了解我們這篇既非考古論文又非散文小說的尴尬,既非官方檔案又非民間故事的初衷。

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神靈和圖騰,中華民族的厚重曆史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宗教信仰。是以,尋根求源,是我們靈魂深處時時處處事事的叩問。基于此,黃山、以黃山為核心的周邊、以黃山為核心的周邊的南陽盆地直至南陽周邊的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黃山考古集中展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要素,黃山遺址是華夏“首”都,是至少在炎帝時期就形成的“首”都。黃山考古證明,炎帝時期,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政治、經濟、文化、禮義、宗教等等的社會治理形态。炎黃融合,天下一統,形成中央文明。以南陽為中心,東西南北交流,四向輻射,文化天下,華夏聚凝。直至今日,直到永遠,永葆永續着中華民族的魂靈。黃山遺址至今才揭露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加之文化層的疊加,發掘深度也隻是1至2.5米,挖下去,可追溯到何時?被業内稱為鏟子下去就見寶的考古福将,著名考古專家馬俊才先生是黃山遺址考古總領隊,他滿滿自豪地介紹,“黃山可期,更大的發現、更大的奇迹随時出現”。我們拭目以待。

神話都是話“神”的,

傳說都是說“傳”的,

文化都是化物的,

文明都是明能的。

結語:公正公開的比較必經基于真實真正的存在。至目前,黃山遺址響遏行雲般呐喊:我是炎帝之“首”都,我是炎帝以降諸多朝代的“首”都。讓真正的文明原史之光和着太陽和着月亮照耀世界吧。

華夏“首”都考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