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作者介紹
老舍,原名舒慶春,小說家、劇作家。青年時期改名為 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筆名。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 滿族人。自幼刻苦勤奮,性格剛強。191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 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至1929年,老舍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 聘,教授華語,從此開始文學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都是在 英國完成的。
回國後,1936年他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創作。此後的六 七年間是他的創作高峰。《貓城記》、《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佳 作便問世于這一時期。1946年,老舍應邀去美國講學,在美國,他完 成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老舍的戲劇創作開始于抗日戰争初期。這時期他創作了多幕話劇《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受到人民 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創作了《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 實》、《茶館》等話劇劇本。在新的曆史時期下,他的劇作更趨成熟、日 臻完善,特别是《龍須溝》、《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範性作品。
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僅受到 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赢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在“十年浩劫中”,老舍 不忍于“四人幫”對他的屈辱,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殺。
第2頁 讀者點評
1、《老張的哲學》是老舍獨特藝術個性形成的一個起點。老舍的幽默有自己的特點,其作品中的幽默總帶着難以掩飾的或濃或淡、或隐或現的悲劇色彩,他的幽默是使人啼笑皆非的幽默,在微笑中藏着苦澀的幽默,是喚起人們同情的幽默,是具有豐富語言技巧的幽默。書中集中批判了信奉“錢為本位而三位一體”市儈哲學的老張,重點展示了小市民生活的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對國民的嚴重侵蝕。
2、那個年代的作家,是真的在用心寫作。活靈活現的人物性格,戲谑風趣的對話,身臨其境的生活場景,小巧精緻的風景描繪,還有穿插其中的時代背景和曆史細節……官員,平民,長輩,幼童,鄉間的語言和空洞的官話,貼切到位。無論哪一部分,分離出來看,都是完整豐富的一段叙述。
3、世上不少惡人,更不少稀裡糊塗助纣為虐的愚人。最後一章是真好,結局沒因為誰死了誰逃了而發生什麼大變化,社會大環境如此,個人又怎麼能抵抗得了既定的命運。
第3頁 寫作背景
《老張的哲學》是老舍獨特藝術個性形成的一個起點,描寫後北京各階層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它以作者的故鄉北京為背景,以老張為自己抓錢而不惜采取惡劣手段拆散李應、王德兩對戀人的情節為主線,集中批判了信奉“錢為本位而三位一體”市儈哲學的老張,重點展示了小市民生活的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對國民的嚴重侵蝕。
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學,老張的哲學就是錢本位思想,無論如何,自己都不能吃虧!
他當私塾老師,為的是騙學生的錢;
他在衙門當差,為的是多領一份錢;
他和孫八爺要好,那也是騙他的錢;
他娶個廉價老婆,天天省吃儉用,那也是為了錢;
以至于他後來放高利貸,逼迫龍軍官和李家的女兒來償債,都是為了錢!是的,這是老張的哲學,他沒有什麼其他的歪念,他一直貫守着自己的哲學理論,無奈他的哲學無意間改變了他人!
以老張的錢本位思想為線索,我們看到了老北平的許許多多……老張的私塾開來隻不過是騙人的,老師到校長都是他,學的依舊是四書五經,就連吃喝也可以從學生身上榨取!北京有一個老張,難道沒有第二個?那個督學,也不過是一個用酒菜養肥的瞎豬,看不見學生的疾苦!
再到後來救世軍出現,給人民一絲希望,但是老張又看到了新的财路,和孫八人等來到救世軍中攪和,救世軍最後也是名存實亡,根本沒有做過什麼實事!
故事裡曾經出現過兩對戀人慘烈的愛情,但是在老張的哲學思想幹擾下,他們都走不到一起。不僅如此,李應作為男人的懦弱,李靜作為女人的愚蠢,或者說是忠貞?都叫人又氣又憐!孫八不是壞人,隻是個傻人,思想完全被老張所操縱,要他幹嗎就幹嗎!而孫守備作為一個老人,未了卻如此得開明,以至後來也是他改變了一切的格局。
這個格局的改變,老張的哲學失效了,但是李家和王家人的哲學還在作祟,最後的一切都是以悲劇收場……
可悲……
除了感歎故事内容以外,實在佩服老舍的寫作技巧,對于人物的刻畫,以及層層關系的描寫,更重要的是當時老北京的生活,寫得是如此地透徹!
第4頁 内容概要
劉震雲講了個故事,說在災荒年代,逃荒.的路.上,老張死了。老張臨死之前,他沒有想起妻離子散,沒有想起蔣介石,也沒有想起日本鬼子,他隻想起了老李。原因是,老李是三天前去世的。
“我比老李多活了三天,值了”。這是老張 留給世界的最後- -句話。這個世界的好多人,都活在老張的哲學裡。遙遠的地方,有天大的事情,也都跟自己沒關系。最讓他們在意的,是身邊的人。因為,身邊的人那裡,才有自己的苦難和幸福。
有一個老婆婆,女兒在北京,每年她都要去住女兒家,少則十天,多則幾個月。每次從女兒家回來,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另一個老婆婆家去串門。然後,大講北京的大街、商場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她為什麼要講這些呢,就是因為這個老婆婆的兒子在縣裡做官,總會大包小包帶回好多東西,而她沒有這樣一個兒子。
每次回來,把該說的該講的說完了講完了,她便一下子覺得心氣和順,幸福感十足。因為,終于在這件事上,把差距找平了。後來,聽故事的、老婆婆中風癱了,已經不問塵事。她也很少再去北京的女兒家了,或許在她看來,這趟旅程,已經沒有了意義。
朋友所在的一家科技公司,每到年底都要走幾個人。原因是發獎金。發錢也會走人,是獎金發得少嗎?朋友搖頭。朋友說,不是因為錢發得少,而是因為自己的錢比别人少。有的人,拿到手的獎金有二十多 萬,最後也走了。一問,隻比别人少一兩萬。
有人勸,算了吧,不就是少那麼幾個錢,何必呢?聽的人一臉的憤然,說,這能随便算了嗎,名義上是錢多錢少的事,其實這裡邊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獎金中的小差別,可是上司那裡的大江湖啊!好多人,本不該走,結果,跳槽之後混得塌糊塗。對此,朋友不無感慨:在别人那裡較真太多了不好,因為别人什麼都不少,而你會失去很多。
鄉下有一對夫妻,愛占小便宜。每到莊稼成熟的季節,總喜歡在别人家地裡,或者掰個棒子,或者摘幾根豆角。總之,這樣便覺得十分快活。鄉裡的人們,都知道這夫妻倆的德性,也懶得搭理他們。不料有一-天,妻子竟被氣死了。一個愛占便宜的人怎麼會氣死呢?原來,她家的地裡,丢了一個大倭瓜。
偷了一輩子人,結果被人偷了,還送了命。看來,人這一生,如果把所有都牽系在别人身上,滋味不好受啊。因為,别人那裡,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痛苦,是快樂場,也是埋葬地啊。
第5頁 名言佳句
1、老張第一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迎接學務大人時。平時院内亂糟糟,而學務大人一來則“預備一壺茶”、“舊書全收”、“掃杏葉”、“擦臉”、“買冰”……有一句話很不起眼,卻很有用:夏天遇着大典,放塊冰就是冰箱。最重要的幾個字是“遇着大典”。
2、阿谀奉承也是為了錢。老張自己都這樣想:“報上去了!'白虎台’,舊教科書,獎金三十塊飛了!公文下來,‘一切辦法,有違定章,着即停辦!’學生們全走了,一百四加節禮三十,一百七飛了!……”這還屬于奉迎後的假設。假如他不奉迎呢?那豈不真是全飛了嗎?老張到底還是為錢着急啊!
3、沒告訴你世界就是那麼一團亂氣嗎? 蝸牛負着笨重的硬殼,負着! 傻象(其實心裡不傻)插着長而粗的牙,插着! 人們扛着沉而舊的社會,扛着!
4、學務大人約有四十五六歲的年紀。一張黑黃的臉皮,當中鑲着白多黑少的兩個琉璃球。一個中部高峙的鷹鼻,鼻下挂着些幹黃的穗子,遮住了嘴。穿着一件舊灰色官紗袍,下面一條河南綢做的洋式褲,系着褲腳。足下一雙短筒半新洋皮鞋,露着本地藍市布家做的襪子。乍看使人覺得有些光線不調,看慣了更顯得“新舊鹹宜”,“允執厥中”。或者也可以說是東西文化調和的先聲。
(未完待續)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