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曆來對于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或鳥瞰全局,盡力勾勒事件的來龍去脈;或濃墨重彩,于危急處、關鍵處不惜工夫,盡力渲染……方紀的散文《揮手之間》面對國共重慶談判的重大曆史題材,卻不落俗套,匠心獨用,給了我們全新的藝術享受。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方紀《揮手之間》原文</h1>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從清涼山上望下去,見有不少的人,順山下大路朝東門外飛機場走去。我們《解放日報》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見博古、定一同志相約下山,便也紛紛跟了下來,加入向東的人群,一同走向飛機場去。

  人們的心情很不平靜。近兩個星期來形勢的發展,真如天際風雲,瞬息萬變; 表現了一個曆史轉折時期特有的複雜關系。記得十日夜間,新華社的譯電員帶着剛剛收到的日本投降的消息,一路喊着從我們的窯洞門前跑過,不到天亮,這個消息便像一陣風傳遍了延安。第二天晚上,南門外新市場上便出現了群衆自發的慶祝集會。賣水果的農民,把一筐一筐的花紅果子抛向空中,喊着要人們吃“勝利果實”。有些學校的學生,把棉襖裡的棉花掏出來,紮在棍子上,蘸着煤油點起火把來,在大路上遊行。

  當時群衆對抗戰勝利的熱烈心情,是誰也不會覺得過分的。但是過了兩天,令人激憤的消息便接連傳來:蔣介石下指令不準八路軍、新四軍受降,閻錫山派兵進攻上黨解放區……新的内戰危機,忽又迫在眉睫了! 毛主席八月十三日做了報告(即《抗日戰争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指出“内戰危險是十分嚴重的,因為蔣介石的方針已經定了”。

  這幾天,不要說那些燒棉襖的人不免後悔,許多人心裡都憋了一肚子氣; 把勝利的歡喜,化做對蔣介石的憤怒,早從精神上百倍地警惕起來。

  前天延安飛機場上飛來一架美國飛機,這是美國特使赫爾利和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張治中來了。來做什麼? “還不是緩兵之計!” 人們私下這樣議論。昨天夜裡,支部忽然傳達了中央關于和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思想上說什麼也轉不過彎來;并且是,毛主席要親自去重慶!當時,心裡像壓上一塊石頭,點着一把火,又沉重,又焦急,通夜不能入睡!

  也許,那天夜裡,延安的許多同志,各個解放區的許多同志,都是在一種焦急和不安當中度過的吧? 誰不知道蔣介石是個最無信無義的大流氓? 誰不知道是美帝國主義在支援蔣介石政府挑動中國的内戰? 雖說赫爾利假惺惺地跑到延安來,難保不是一夥強盜做就的圈套!

  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真是令人不安! 不少同志義憤地說:談判自然可以,這無非表示了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不能不承認黨所上司的人民力量的強大;不能不承認中國人民的強烈的和平願望;不能不承認蘇聯戰勝法西斯以後,國際形勢更有利于和平民主罷了。但是,毛主席不能去!要談判,請他蔣介石先生到延安來,咱們保證和“西安事變”一樣,有來有去;談不成不要緊,要打仗,戰場上去見高低!

  更有不少老同志,感情深重地說:自從上了井岡山,毛主席就沒有離開過我們一步! 五次“圍剿”,萬裡長征,八年抗戰,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沒有離開過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根據地;如今,卻要親自去重慶,和他蔣介石談判 !

  但是,中央決定了; 通知也說得清楚:這是鬥争! 在當時形勢下,我黨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号,是符合全國人民的要求的。要是蔣介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絕和談,發動内戰,無非是他自取滅亡,革命勝利來得更快一些,如後來的曆史所證明的那樣罷了。

  這正是我們黨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關頭,所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方針,所表現的大公無私态度。毛主席的親自去重慶,更是為國家民族,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大義大勇的行為!單是這一點,已大可以昭革命之信義于天下了。

  送行的人群,陸續朝飛機場走去。出了東關大街,轉過一個山嘴,不遠就是飛機場。機場上停了一架綠色的軍用座機。記得去年修飛機場時,延安的許多同志都參加了勞動,把鑿得平平整整的大石頭,一塊塊從山上拖來,一塊塊按直線鋪平,放穩,砸結實,幾十個人拉着大石磙子碾來碾去。朱總司令和許多其他上司同志都參加了勞動,和大家一起唱着歌,喊着号子。當時人們都很興奮,勞動得特别賣力氣,心裡想着,在延安修飛機場了,這就是說,咱們也要有飛機了,抗戰形勢要發生重大變化,勝利快來了。

  是的,勝利來了。人們所盼望的,所流血争取的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要被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破壞!為了制止這種災難,保衛人民的權利,實作人民的願望,毛主席現在要從這裡,從延安的同志們親手修造的飛機場上,動身到鬥争的最前線去!

  飛機場上人越來越多,一會兒就聚集了上千人。但是,誰也不講話,沉默着:整個機場上空氣十分嚴肅,就像是在前線,戰鬥将要打響前的一刹那。

  汽車的馬達聲清晰地傳來,人們一齊轉過頭,望着大路。一輛吉普車駛出山嘴,駛入機場。車上跳下周恩來同志、王若飛同志,後面跟了穿着整齊、身佩短劍的張治中将軍。按照當時的情形,張治中将軍在延安人眼睛裡隻能是一位尴尬的角色; 何況他那一套标準的國民黨将官制服,在飛機場上出現,就顯得十分不自然了。這種不自然,大約他自己也感覺到了,站在汽車跟前猶豫了一下。這時,博古同志迎上前去,和他握手寒暄,似乎還開了一句什麼玩笑,引得他突然高聲地大笑起來。

  接着又是一輛吉普車馳來。車上跳下一個美國人,戴黑眼鏡,叼着紙煙,衣服特别瘦,特别短,這使他顯得臉比胸膛寬,腿有上身的兩倍長,這就是美國的所謂“特使”赫爾利了。

  人們轉過身去,鼓起眼睛望着他——當然不是表示歡迎的意思。這一點,赫爾利是分明地感覺到了。他猶疑地站在吉普車前,一手扶着車門,一手叉在腰間,像是在估量目前的形勢。等了一會,看到人群隻是靜靜的,望着他,于是揮一揮手,紙煙也不拿下來,朝人們喊了一聲“哈羅”,便急匆匆地朝飛機走去。

  誰也不再注意他 ; 人們又聽到了汽車的馬達聲:一輛延安人都熟悉的帶篷子的中型汽車正轉過山嘴,朝飛機場駛來。立刻,人群像平靜的水面上卷過一陣風,成一個整體地朝前湧去。接着,又停下來; 正當汽車站住,車門打開的時候,機場上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毛主席走下車來。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藍布制服,皮鞋,頭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個裝束,完全是像出門做客一樣。這立刻引起人們一種深切的不安,和離别的情緒; 眼淚不由得湧了出來。

  在延安人的記憶裡,主席永遠穿一套總是洗得很幹淨的舊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偉岸的身形,明淨的額,溫和的目光和熱情的聲音,時時出現在會場上,課堂上,楊家嶺山下散步時的大道邊。主席生活在群衆中間,生活在同志們中間。主席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人們是熟悉的,了解的,懷着無限信任和愛戴,團聚在他的周圍,一步不能離開,一步不曾離開! 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離我們遠去了 !

  一霎時,人們心裡,像海上波濤般起伏洶湧。千百雙眼睛,熱切地投向主席身邊。主席在汽車邊站定,目光平視,望着全體送行的人,經過每一個人的臉;好像所有在場的人,他都看到了。這時,他眼睛裡露出一種親切的、堅定的微笑,向人們點了點頭。

  站在前面的中央負責同志們,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寬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臉色是嚴肅的,從容的,眼睛裡充滿了無限的關切和鼓舞之情。然後,又停下來,望着所有送行的人,舉起右手,用力一揮,便朝停在前面的飛機一直走去。

  機場上人群靜靜地立着,千百雙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裡移動,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飛機,一步一步踏上了飛機的梯子。

  這一會兒時間好長啊! 人們屏住了呼吸,一動不動地望着主席的一舉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飛機艙口停住,回轉身來,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風卷過水面,向着飛機湧了過去。主席站在飛機艙口,取下頭上的帽子,注視着送行的人們,像是安慰,像是鼓勵。人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隻是拼命地一齊揮手,像是機場上蓦地刮來一陣狂風,千百條手臂揮舞着,從下面,從遠處,伸向主席。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 但是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舉起來,舉起來; 等到舉過了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揮手之間!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機場留影。

  主席的這個動作,給全體在場的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場的人,以及不在場的所有革命的幹部、戰士和群衆的心情,而用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特定的、曆史性的動作,概括了當那個偉大的曆史轉折時期到來的時候,領袖,同志,戰友,以及廣大革命群衆之間,無間的親密,無比的決心,無上的英勇。

  請感謝我們的攝影師吧,為人們留下了這刹那間的、永久的形象; 這無比鮮明的、曆史的紀錄! 正是在這揮手之間,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曆史過程,表現了主席的偉大性格。願所有的人,通過這張照片,能夠了解和體會,那當抗日戰争勝利,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鬥争的嚴重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飛機的發動機響了,螺旋槳轉動起來。随着這聲音,人們的心猛烈地跳動,人們的眼睛一刻也不離開這架就要起飛的飛機; 螺旋槳卷起了蓋地的塵沙,遮住了人們的眼睛。

這架飛機該有多大的重量啊! 它載負着解放區人民的心,載負着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載負着我們國家的命運!

  主席的面容出現在飛機視窗,人們又一次湧上前去,拼命地揮手。主席把手撫在機窗的玻璃上,手指無聲地彎動。直到飛機轉了彎,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頭頂上盤旋,然後向南飛去,人們還是仰着頭,目光越過寶塔山上的塔頂,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離去。

  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重慶住了四十三天,最後才簽訂了“雙十協定”。從《毛澤東選集》四卷《關于重慶談判》一文的注釋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實作全國人民要求的和平、民主的生活,我們黨是做了怎樣的有原則的讓步,進行了怎樣的針鋒相對的鬥争。如果不是九月間的上黨戰役消滅了閻錫山的三萬五千人,恐怕連這樣的“雙十協定”也不會有的!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毛主席在重慶談判期間與蔣介石、赫爾利等合影。

  現在,重讀《抗日戰争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以及《關于重慶談判》等等偉大的曆史文獻,想起了當時在延安機場上為毛主席送行的情景,真如同是一面曆史的鏡子,照亮了過去,也照亮了今天和未來……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雙十協定 》簽署點---重慶特園。

  以後,是在戰争中了。蔣介石撕毀了他親手簽訂的“雙十協定”,在美帝國主義支援下,向解放區大舉進攻。解放戰争全面打響了。一個夜晚,在承德前線,讀到一位從北平“軍調部”來的同志抄在一個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這首詞第一次在重慶發表出來,震動了整個所謂“大後方”的人士,他們從這裡看到了決定曆史命運的真正力量,聽到了革命程序的腳步聲音!而我們,在前線,在炮火聲中,在閃耀的火光裡望着戰士們持槍躍進的身影,這詞裡的思想,情緒,完全變成伸手可觸的形象,身置其中的境界了。于是,詞的每一個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燒起來。刹那間,整個前沿陣地,仿佛一片通明!解放戰争的炮火,正在摧毀舊中國的一切黑暗勢力。當時的敵人,看來是強大的;但是,正如詞裡所寫,決定曆史命運的不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當代的“風流人物” !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記得初到前方時,部隊的同志告訴我:八月二十八日清早,部隊上傳達了毛主席親自去重慶談判的通知,當天十點鐘,所有的戰士都翹首西望,在天空中尋找那架從延安起飛的飛機,谛聽着飛機的聲音; 并且當真,他們像是聽到了這架飛機的沉重的隆隆聲響!那時,我們的戰士懷着怎樣的心情啊!他們握緊手裡的武器,等待事情的結局。如今,戰士手中的武器,正在發揮自己的威力了。于是,在震耳的炮火聲中,我們不禁高聲朗誦起來——

  ……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延安機場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現在眼前了:主席偉岸的身形,站在飛機艙口;堅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寬大的手掌,握住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地舉起,舉起,然後有力地一揮,停止在空中……

  在他面前,是無數的戰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 一九六0年十月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方紀《揮手之間》賞析</h1>

  曆來對于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或鳥瞰全局,盡力勾勒事件的來龍去脈;或濃墨重彩,于危急處、關鍵處不惜工夫,盡力渲染……方紀的散文《揮手之間》面對國共重慶談判的重大曆史題材,卻不落俗套,匠心獨用,給了我們全新的藝術享受。

  這篇散文之新穎首先在于切入角度相當獨特。抗戰勝利之後,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這關系到中國今後的前途和命運。其背景之複雜,過程之艱難,意義之重大,可謂不言而喻。在可供選擇的千頭萬緒之中,作者避開了單純背景材料鋪陳的枯燥乏味,也沒有将目光聚焦于常人都會想得到的談判過程的一波三折。它小心翼翼地避開了陳述曆史意義的簡單與空洞,出人意料地将目光定格在毛澤東即将去重慶談判前與延安軍民揮手告别的瞬間。可以說,這一瞬間的選擇是相當精心的,也是本文之是以成功的最大原因所在。

因為這個看似平淡的瞬間,濃縮了許多的深意:首先這個瞬間濃縮了抗戰勝利之後,一切正義的人們内心的期盼與憧憬。經曆了八年艱苦卓絕、颠沛流離的戰争生涯之後,人民的内心充滿着對和平的渴望,燃燒着在和平歲月中重建家園的信心,這是一種曆史趨勢,是中國共産黨進行重慶談判的民心基礎。

在《揮手之間》中,方紀用了不少的篇幅渲染了抗戰勝利之後,延安人民歡慶的動人場面。緊接着又刻畫了人民在發現了國民黨内戰陰謀之後的失落與憤激。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産黨為謀求和平去重慶談判,正是建立在這兩種情緒的起伏與交戰上的。可以說是代表了人民的心聲。

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特殊的 “揮手之間” 已不僅僅是他個人富有領袖魅力的舉動,也不僅僅代表中國共産黨這一單個政黨的行為,而是凝聚着人民的力量與期待,甚至可以說暗含着中國未來的前途在裡面。

  其次,這個“揮手之間”的瞬間還有力地展現了領袖、政黨與人民之間那種血肉相依的關系。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去重慶談判,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儲存抗戰果實,維護人民的利益,貫徹一個政黨的政治主張,這三者是高度統一的。

成千上萬的人湧向延安機場,依依不舍地與領袖告别,是一種巨大的感謝,也是一種無聲的支援。

因而,強有力的“揮手之間”從領袖、政黨的層面上講,是一種早已下定決心的承諾;從人民群衆的層面上講,則是一種早有默契的心領神會。可以說,“揮手之間”的特殊時刻正是将兩者這種心手相連的血肉關系展露得淋漓盡緻。

  《揮手之間》的新穎之處還在于,謀篇布局清晰得當,富有層次。盡管擇取“揮手之間”作為書寫的重點,但是毛澤東的出場卻相當靠後。作者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精心鋪墊了這一時刻:延安群衆急切而焦灼的心情渲染是一種面上的描繪;對周恩來、王若飛等陪同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成員音容笑貌寥寥幾筆的勾勒,是在制造一種“衆星捧月”的效果;對赫爾利、張治中等國民黨方面談判代表尴尬神情的刻畫,是“先抑後揚”,希望達到一種反襯的效果。這樣,幾方面有聲有色的配合,使毛澤東的出場呼之欲出,并且具備了一種不同凡響的魅力,也為後來重點描繪的“揮手之間” 烘托了濃郁的氛圍,給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作者對“揮手”這一重點動作的把握比較成功。毛澤東的“揮手”在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第一、第二次是實景描繪。

第一次描寫的時候較簡略,僅僅突出了“用力”;

第二次詳細了很多,“舉得很慢很慢”、“一點一點地”、“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這一系列細節的描寫既給人過程的具體感,又突出了其中蘊涵着沉重的使命感、責任感與堅定的決心。可以說第二次“揮手”的描寫較之第一次,起到了一個加深印象的作用;放到全文範圍來看,無疑又是一個畫龍點睛之筆,将全文推向了高潮。

第三次“揮手”是一次虛寫,出現在結尾雙十協定的簽訂之後,解放戰争開始之時,作者以回憶與追溯的方式将第二次“揮手”嵌入其中,強調了它具有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進而加深和延長了“揮手之間”的曆史意義。

方紀(1919年~1998年4月29日),現當代著名作家,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縣)人,原名馮骥。1919年生于河北省束鹿縣一個農民家庭。著作有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和詩歌集,代表作《揮手之間》;《三峽之秋》,其中,《三峽之秋》被記錄至國小課本中。《揮手之間》,記錄了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國共和平談判這一重要的曆史時刻。

2021年 重讀《揮手之間》方紀《揮手之間》原文方紀《揮手之間》賞析

作者散文家方紀

—— 全文結束,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