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為人所熟知的,曹操有一句終生定性的話:“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中給他添加進去的,奸雄的“真性情”到了這時顯露無遺。
按照演義的邏輯,曹操是在一件他人生中的著名事件裡說出這句話的,在這個經典案例裡,曹操所扮演的是一個劊子手的角色,“本色”演出讓這位後來被追封的皇帝成為名副其實的影帝級别人物。
曆史上沒有人能夠像他這樣暢快淋漓地展現出人性的邪惡面,而且還是以一種光明正大、豪不愧疚的形式。
我們所知道的,這個事件為後來的中國人耳熟能詳,并讓曹操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明确的定位。如果非得給它加上一個題目,我暫且稱它為:“呂伯奢全家被殺案始末。”
事件程序大體上是這樣的:
謀殺董卓失敗後,成為通緝犯的曹操逃出京城,途徑中牟,波瀾不驚的演繹了一段“捉放曹”故事,進而有幸結識陳宮,一同跑路。走了幾天後,兩人路過成臯,曹操告訴陳宮,他老爹有個結拜兄弟呂伯奢住在這個地方,可以去尋求住宿。兩人來到呂伯奢莊上,呂伯奢熱情招待了兩人,還主動地出去為兩人買好酒。
曹操與陳宮坐了很久,沒見到呂伯奢回來,卻是聽到了磨刀聲。曹操疑心病發作,帶着陳宮搞起了竊聽。他們聽到呂伯奢家人,正在談論着“殺什麼東西”的勾當,顯然這是兩人了。曹操決定先下手為強,和陳宮拔劍直沖而入,對着呂伯奢家人大開殺戒,不管男女,總共殺了八人。
等到殺完了人,兩人才在廚房裡發現了一頭豬,兩人這才明白,原來呂伯奢家人所談論是殺豬,而不是兩人。兩人隻得再次匆匆跑路,途中正巧碰上了買酒的呂伯奢。起先,由于是做了虧心事,曹操隻是和呂伯奢有搭沒搭地說上兩句,隻顧着趕路,沒走上幾步,曹操“醒悟”過來,撥轉馬頭,趕上呂伯奢,拔劍将呂伯奢殺死。
陳宮看不過去了,說先前是誤殺,還可以諒解,現在為什麼還要做得這麼絕?曹操說,呂伯奢回到家裡,看到死了這麼多人,一定不會放過我們兩個。他如果是帶着很多人來追我們,那時候就不好對付了。
陳宮說,知道了還殺,那是很沒有道義的。接着,曹操說出了那句名言:“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一代奸雄本色就此長成!
羅貫中這段故事寫得極其出彩,反複曲折之中,給予了曹操一個明确定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于紙上。這之後的曹操,始終貫徹着這一準則,在人生奮鬥史上,心口如一做着真小人,而将所有僞善抛棄殆盡。
曹操殺呂伯奢及其全家,手段确實很毒辣,不少人讀了這篇,必然引不小的震動,因而對曹操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當然,這是非常糟糕的印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但是說好話的也不是沒有,有人就從中看到了積極意義,那是因修訂《三國演義》而為後人所熟知的毛宗崗父子。(注: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毛綸、毛宗崗父子的批點本為基礎,雖然挂着父子的名頭,其實出力最多的是兒子毛宗崗。)
在《三國演義》的批注中,毛宗崗提到: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子,是因為誤會引起的,因而這是可以原諒的。等到他殺了呂伯奢,那就說不過去了,太惡毒了!他還說出了“甯願是我對不起天下所有人,也别想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樣的話,讀書的人看到這裡,沒有一個人不想破口大罵譴責他的,甚至有些人都有争相殺了他的念頭的。他們所不知道的,這就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長處了。試問下看天下人,哪個人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又有哪個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來?至于那些道學家,隻是會反過來說:“甯願是天下所有人對不起我,也别想讓我對不起天下所有人。”這也隻是嘴上說得好聽些,但是你去看看他們的行為,卻是在私底下一步步地學着曹操所說的這兩句話,這樣來說,曹操還不愧為是一個心口如一的真小人,而像這些人的口是心非,反倒是比不上曹操做得這麼直接痛快。是以我要說:“這就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長處了。”
毛宗崗父子對于曹操沒有多大的好感,在批點本中,将原先羅貫中筆下有利于曹操“高、大、全”形象的描述,幾乎全都删除,并做了“貶低性”的藝術加工,使之成為更加“暗黑”形象。在這個評點中,雖然也是沒有美化曹操,将他看做是“小人”,但引進了“心口如一”的說法,“小人”性質裡“真”的含金量有所提升,并指出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也算是給曹操同志的負面形象加了點正數分。當然,以毛宗崗父子的邏輯,曹操的印象分怎麼加也不會是變成正數的。
我們所知道的,演義是添油加醋的曆史,盡管《三國演義》頂着“七實三虛”的名頭,其中也不免地有着很多水份的存在。呂伯奢全家被殺事件,正版的《三國志 武帝紀》裡卻是沒有記載的,裴松之在作注時卻是提供了三個版本,以供參考。這三個版本,在記述這件事,各有出入,甚至有點南轅北撤的意味。
第一個版本:《魏書》說。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臯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魏書》的作者是王沈,這位老兄雖然是曹魏大臣,卻是司馬氏家族的死黨,我曾經提及過的“曹髦被殺事件”中的告密人就是他和王業。由于有了這個“功績”在,後人對他評價不高,品行的不佳,推廣到所做的史書上,也是“可圈可點。”後來人給他的《魏書》的評定,蓋棺論定的是十一個字:“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顯然,不是很靠譜,有點失真。
來看下事件的過程:
曹操認定董卓最終不會有好下場,沒有接受董卓以朝廷名義所下達的骁騎校尉的任命,跑路回了老家。途中,曹操帶着幾騎人馬正好路過老相識成臯呂伯奢的家,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們對曹操随身攜帶的财物很有想法,聯合起來對曹操實施了打劫。他們搶奪了曹操以及從人的馬和财物,曹操奮力反抗親手殺了好幾個人。
這樣看來,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屬于正當防衛,是呂伯奢家人先對不起他,想要劫持他,他才動的手,最後鬧出了人命案,最多也就屬于防衛過當。值得注意的一點,呂伯奢家人并沒有被滿門屠殺,幸存者應該是不少。
如果根據這一條的引述,曹操的形象還是正面的,為保護私人财産不受侵犯,奮起反抗的行為,還頗有些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魏國的領路人展現的是一種鬥士的豪情。與此同時,作為反面教材,呂伯奢家人及其賓客為曹操的上位很好地做足了鋪墊。
當然,這隻是一種“一面之詞。”
第二個版本:《世語》說。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這本《世語》不是為廣大人民群衆所熟知的挂着劉義慶名頭的《世說新語》,因而如果你去翻閱《世說新語》是找不到這條的,現在網上還有很多人将它搞混了。《世語》也叫做《魏晉世語》,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經常引用到它,著作者是晉朝人郭頒。
郭頒的事迹沒有啥好提的,《世語》也沒流傳下來,散見在各種史籍中,後人對《世語》的評價不是很高,認為其中記載的很多東西,都是在瞎說,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出處。《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說郭頒編撰《魏晉世語》:“最為卑劣,其中虛錯如此者,往往有之。”
還是來回顧下劇情:
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他的五個兒子都在,他們很是客氣地招待了曹操。曹操知道自己違背了董卓的任命,懷疑呂伯奢的兒子們可能要對自己下手,也就先下手為強,在當天晚上親手殺了呂伯奢家八個人後,揚長而去。
到了這裡,曹操變得不太體面,隻是因為一點摸不着頭緒的懷疑,就殺了呂伯奢家的許多人,這簡直就是“濫殺無辜”的典範。人家都是好好招待着你,也沒有其他過分的舉動,曹操的恩将仇報,很大程度上就是忘恩負義的行為。
既然是懷疑,也用不着殺人,可以選擇悄悄地離去,遠遠地躲開了,采用這樣激烈的手段,表明曹操殘殺本性的存在,暴露出人性中的邪惡面。英雄降格成為枭雄,也隻是在這一步之間。
當然,這也隻是“一面之詞。”
第三個版本:《雜記》說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怆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寫《雜記》的是晉朝人孫盛,如果百度下,百度詞條中有關他的百度百科,全都是好評,并且還給予了其“良史”的頭銜,似乎着這個“著名史學家”真是那麼一回事兒。
說句實在話,本人對孫盛的了解并不多,但也曾經聽到過當代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說過的一句對孫盛的評論“通天老狐,醉則現尾。”
再看事情過程:
曹操聽到了異常動靜(食器聲,有的解釋為刀具發出的聲音,也有的解釋為廚房器皿的聲音),認為這是想要謀害自己,于是當天晚上就殺了呂伯奢家的好多人。殺完人後,曹操凄怆(悲凄怆然)地說:“甯願我對不起别人,也不能讓别人對不起我!”接着,他就跑路了。
這個版本還是比較無限接近《三國演義》的,多添加了曹操說話時的神情,說的話着重點也有所減弱,過程更為簡化,但核心内容卻是沒有變。主題思想上,曹操雖然也是誤會殺人,雖然也是死不認錯,但并不怎麼理直氣壯,多了幾分凄涼,比起《三國演義》的臉譜化更為人性化。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出這三個版本,到底哪個最為符合曆史,甚至有人說這三個版本全都是不能成立的,鑒于撰寫作者的本性,後面這個說法倒是很有市場。三個版本之間的說法差距太大,中心人物的本質差别太大,這成為了人們争議的焦點。
他們執着于單個版本,進而為自己所設定的主題思想服務,曹操時而成為英雄,曹操時而又泯滅了人性,在他們的論述中,各個版本的運用,成為或是開脫曹操,或是抹黑曹操的最為有力手段。
其實,如果真是要編排,三個版本還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勾勒出的情節大緻就是這樣的:曹操從京城跑出來,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五個兒子招待了他。這幾個兒子的某些舉動引起了曹操的懷疑,外加上更為确切的“食器聲”,曹操就動手了。幾個兒子也不示弱,帶着賓客和曹操大打出手,還搶奪了曹操的馬匹和财物。曹操帶着随從們進行抵抗,在殺了呂伯奢家八個人後,曹操很凄怆地說:“甯願我對不起别人,也不能讓别人對不起我!”接着,他就跑路了。
雖然融合上有小細節上的偏差,但也頗能自圓其說,這也不失為另外的一個版本,暫且就叫它“綜合版。”
這最後得出的版本中,呂伯奢一家被殺,顯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全然不能歸結于一個源頭。曹操有不對的地方,呂伯奢的兒子也有不對的地方,雙方因為誤會産生了一場械鬥,以互有傷亡的代價終結。劇情不是那麼狗血,人物貼近實際,隻是有着生拼硬湊的痕迹。
呂伯奢家人被殺事件,最終是要成為了謎案的,再沒有統一定論出來以前,這必将是一個争論話題。值得注意的一點,很多人知道呂伯奢家人被殺,陳宮是不在場的,在《三國演義》中他純屬是友情客串,但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呂伯奢并沒有死。
無論是去看哪一個版本,都沒有提及到呂伯奢的被殺,雖然他的家裡人被殺了不少,他依然健在的事實是不可回避的,因而呂伯奢家被滅門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
作為一個象征性的符号化人物,呂伯奢老兄其實連登場的機會都沒有。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曆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曆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