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陝北說書曆史悠久,一把三弦,一副系在腿上的甩闆,再配以固定節奏的唱詞,通過說書人的精彩演奏,便可說古道今,而說起陝北說書,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曾給毛主席說書的著名人民藝術家韓起祥,今天的紅色印記系列報道我們就一起去聽聽他的故事。

韓起祥,1914年出生于榆林市橫山縣,3歲時由于一場大病,雙目失明,他的母親為了給他找一份生計,變賣家中田地,讓13歲的韓起祥拜入當時陝北說書人杜維新的門下,韓起祥天資聰明,三個月便可獨立說書,長大後的韓起祥熱衷于革命,當起了陝北紅軍的宣傳員。
魯藝舊址講解員 張多:(韓起祥)将赤紅色智語藏在三弦殼裡,以說書賣藝為名,暗地裡宣傳紅軍,成為了秘密的紅色宣傳員, 1940年,韓起祥聯絡了32戶窮人,沖破了國民黨的封鎖線,連夜奔赴延安。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毛主席号召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群衆,創作新的文藝作品,韓起祥除了演奏以忠孝節義為主要内容的傳統曲目之外,還增加了一些自己對延安時期生活的所聞所感。
魯藝舊址講解員 張多:1944年,魯藝的賀敬之到延安縣政府駐地王家屯下鄉期間結識了韓起祥,他從韓起祥的唱詞中發現了藝術的光芒,于是,将他帶到了魯藝,介紹給了戲劇系的張庚、音樂系的呂骥、馬可、安波等同志,抗戰勝利前,韓起祥兩次到魯藝說書,在魯藝的影響下,他開始大量挖掘新題材的說書唱詞。
韓應蓮是韓起祥唯一的女兒,今年60歲,她是韓起祥說書的繼承人,韓應蓮告訴記者,父親經常向自己和家人談起給毛主席說書的故事。
韓起祥女兒 韓應蓮:在1946年8月的一天,來了一個人,在老槐樹上把馬拴住以後,走到他跟前拍他的肩膀說,你就是韓起祥同志,毛主席請你說書,當時一聽這個消息以後,父親非常激動,又激動他又害怕,他當時就說,我是一個陝北人,方言味又特别重,害怕毛主席聽不懂,那人就說,不要緊,你說慢點,毛主席一定能聽懂。
韓應蓮說,父親回憶,毛主席非常細心,在韓起祥到達楊家嶺後,毛主席特意安排了他的午餐和晚餐,并挽留韓起祥在楊家嶺住了一晚。
韓起祥女兒 韓應蓮:主席想得特别周到,給警衛員安頓說,他是一個說書藝人,在演出之前不能讓他吃太飽,吃太飽唱的時候會傷氣,在演出完之後再給他吃一點飯,而且留我父親在楊家嶺住了一晚上,說他是老鄉住慣熱炕了,把炕燒得熱熱的。
韓起祥當時給毛主席演奏了兩個曲目,一個是《張玉蘭參加選舉會》,另一個為《時事傳》,毛主席聽完韓起祥說書後,非常欣賞這種表演方式,鼓勵韓起祥多帶徒弟,多創作反映延安生活和工農兵的作品,為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韓起祥總是一人身背三弦、手提創作箱,獨自來到鄉間地頭,通過與當地群衆攀談,尋找創作靈感。
韓起祥女兒 韓應蓮:他是一個盲人,他的創作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靠他聽,就是聽一些到農村去了,一些新生事物,一些就是哪個村發生了一些好人好事,再一個就是靠摸,不管他寫什麼東西,比如說今年豐收了,麥穗長得有多長,棒子有多大,他都要親自去摸,他拄着拐杖,那會兒交通也不便,是以說都是步行,翻山走路近一點,他遇到過很多很多困難,他與狼搏鬥過,也被狗咬過,而且在崖畔上摔下去過。
新中國成立後,韓起祥先後當選為西北曲藝改進會主任和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由一名普通文藝工作者變成了黨的文藝工作上司幹部,但他仍然深入基層,緻力于陝北說書的發展, 并遵照毛主席的訓示,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韓起祥女兒 韓應蓮:因為過去培養的弟子都是盲藝人,陝北說書自古到今都是盲藝人,是以說是70年代他就想培養一批年輕的、明眼的、有文化的,起碼在高中文化水準以上的說書藝人,那會我高中畢業以後他就做我的工作,讓我來學說書,當然他做工作以後我就第一個帶頭報名,在我的帶動下,當時就像我們這些年輕的,報名了20多個年輕男女,通過考試選拔以後,就招收了我們6名,可以說我們就是第一代的陝北女說書人。
韓起祥一生緻力于陝北說書的發展,共創作大小作品570餘件,《劉巧團圓》 、《張玉蘭參加選舉會》 、《翻身記》等作品也一直流傳至今,陝北說書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記者:楊亮 白哲
編輯:李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