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大家紛紛裹上棉襖,頭頂大風,似乎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對室外寫着大寫的拒絕!千年前的冬天有多冷?一起走進《江行初雪圖》感受一下。
請橫置手機
▼

展開畫幅,首先卷首呈現一行南唐後主李煜的題字:“江行初雪南唐學生趙幹狀”,标明了這幅的畫題與作者。
“學生”是南唐畫院的一種官秩,并非學畫之徒,此官秩宋代畫院沿用之。趙幹,江蘇江甯人,據《宣和畫譜》記載,趙幹作畫多為江南風物,例如樓觀、水村、魚市等,《江行初雪圖》可能是目前存世僅見的趙幹作品。
長卷以開闊的水面展開,水中蘆荻随風搖擺,透出一股荒寒之氣,旁邊兩位纖夫正弓着身子賣力的拉船。
岸邊有一騎馬者,身後跟着小童。這裡尤為特别的是這匹馬骨瘦如柴,細長的頸子在寒風中不勝其寒,眼睛瞟向畫外,露出凄苦和不滿的表情。
往前行進,幾位年紀尚輕的“小漁夫”正在船上拉網捕魚,船上的草蓬已經被風吹的張裂,有一位孩童竟然在寒風中衣不蔽體,其他三位表情各異,似乎正忙中作樂。
河對岸兩位旅人帶着各自的小童正在行進,小童們挑着行囊,在寒氣中畏縮邁步,一小童正把手捂在嘴上哈氣,想必是手已經凍麻了。兩頭驢也瘦的隻剩皮包骨了,前面那頭扭過頭來,表情透露着悲傷。
河汊縱橫間,漁人們有的在收網漁獲,有的在張網以待,有的在撐船穿梭,辛勞的漁人們似乎沒有感覺到驟至的風雪。
畫面中處處飄落着白雪,而漁民們卻不得不穿着單薄的衣衫在風雪中勞作,有的赤腿站在冰冷的水中布網。
這幅畫作,是古代少有的人物山水并重的作品,更由景而襯托出人。
江天寒雪紛飛,漁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雪卻處之泰然;岸上旅客騎驢回家,雖衣着厚實而盡顯苦寒難行之色。漁人和旅人,普通勞動者和錦衣玉食之客,在漫天飛雪的背景下恰成絕妙對比。
打漁生活雖然艱辛,但漁夫們卻依然能怡然自得。
我們也如同畫中古人一樣,有時候,也必須迎風,冒雪,微笑,默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