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晚清左宗棠西征收複新疆,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壯舉。毋庸諱言,左公以年近古稀之年坐鎮指揮,平定阿古柏之亂,後來面對沙俄強權威逼,更是不顧年老多病擡棺出征,虎口奪食收複伊犁,對今日中國意義之重大,無論怎樣稱贊都不為過。

左宗棠像
不過左宗棠是帥,負責運籌帷幄之中,說到決勝千裡之外,仍需要大将來輔佐。左宗棠西征軍中,将星雲集,人才濟濟,不僅總指揮劉錦棠智勇兼備料敵機先、頗有古名将之風,其餘各将也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幹才。
要一一介紹,一篇文章限于篇幅難以展開,今天首先為大家介紹嵩武軍将領張曜,他在左宗棠西征中也稱得上功勳卓著,是早期出關屯田的将領之一,生平事迹很值得一書。
1.負米傷人,逃亡河南
張曜這個人力大無窮,是個萬裡挑一的騎手,也是個非常出色的軍人。左宗棠非常倚重這位将領,并對他特别青睐。張曜的生平頗具傳奇色彩。他原籍浙江,後因祖輩肄業國子監,遂改籍直隸順天(今河北)大興,普通勞力出身。張曜負責碾米,身體非常強壯,據說他可以背将近550斤的米,而一個普通勞工隻能背不到100斤。
有一天,一個老婦人和她守寡的媳婦在街上吵架,他卷入了其中。當時老婦人正在逼她的媳婦改嫁,張曜說這背離了習俗,一言不合,雙方發生了争吵。張曜年少氣盛,發了脾氣,劈頭朝那個老婦人扔了一袋米,居然一下子把她砸死了。
鬧出了人命,張曜隻能踏上亡命之路,從河北逃到了河南,當時撚軍正鬧得當地的村子雞犬不甯。撚軍在作戰之初并沒有火器,村民們看見他如獲救星。張曜憑借着英勇氣概和一身力氣,在抵抗撚軍的戰鬥中以一當十。于是他被村民推選為民團首領,聲名遠播,名聲甚至傳到了省城開封。
2.作戰有功,抱得美人歸,榮任知縣
後來張曜到處流亡,來到了河南東南邊界的固始縣。他在固始縣逗留的時候,撚軍包圍了此地,圍困了很長時間,城内的居民幾乎絕望了。固始縣的知縣是個學者,他有個女兒在當地很出名,都說她天姿國色、文采超群。知縣在絕境中張貼了一份告示,聲言誰若能擊退撚軍、拯救縣城,就把女兒嫁給他。
張曜此時挺身而出,他匆忙召集了300個壯丁,趁一天夜裡突襲撚軍。敵我兵力懸殊,張曜本來很難取勝,但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此時著名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正好趕到,撚軍倉促出逃。知縣并未對取勝方式産生異議,婚禮如期舉辦。這下子窮小子抱得美人歸,成了知縣的乘龍快婿。
都說福無雙至,但這句話用在張曜身上就不合适了。運氣來了真是擋都擋不住,剛剛洞房花燭的張曜,很快又要當上官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蒙古人一向最敬佩勇士,僧格林沁目睹了張曜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十分喜歡他,便向朝廷舉薦他做知縣。獲得僧格林沁(下圖)這種大人物的青睐,可要比通過科舉考試管用,于是張曜就被任命為知縣,和丈人平起平坐了。
3.拜妻為師,言聽計從
張曜是個文盲,但他有妻子的相助,兩人相敬如賓。不知是不是因為妻子的旺夫運,僅僅過了兩年,張曜就被擢升為藩台,掌管河南的财政。也許上天覺得不能讓這個窮小子太順,一場變故來了。原來都察院認為這有失體統,一個叫劉毓南的禦史上奏皇帝,說張曜大字不識,甚至無法在各種檔案上簽名,如何能掌管一省财政。于是朝廷免去了張曜的職務,改為授予他總兵的軍銜。
自古以來,文官的地位是要明顯高于武将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是以“文改武”是很丢面子的事。這次橫生變故令張曜大失顔面,一時間心懷不滿,滿腹牢騷。他身為将領,卻開始玩忽職守,幸虧有他的妻子在旁苦苦規勸,他才沒有惹出大禍。
後來張曜心想,能打仗,就能讀書;能打好仗,也就能讀好書。于是,他就下定決心好好讀書。這麼大年紀了,也不能天天背個書包進學堂啊。身邊就有一位很好的老師,就近求學,随時請教,這是多麼便利的進學路徑啊!于是,張曜就以夫人為師,而且恭恭敬敬行了弟子禮。他完全按照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向夫人求學問道。猜想,這裡面也有張曜怕老婆的成分。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一心向學,潛心求道,真心敬師。
因為學業上的問題,夫人經常會嚴格責罵張曜,甚至拿教鞭打他,但張曜始終怡然以對,沒有半點不服和怒氣。在夫人的悉心教導下,在張曜的用心學習、不斷堅持下,張曜後來也通曉文史,與從小讀書的儒士無二。
張曜除了知恥後勇,拜夫人為師,像蒙童那樣發憤向學外,還刻了“目不識丁”印章随身佩戴以自警。後來,當年奏他“目不識丁”的劉毓楠被劾罷職,張曜不計前嫌,“贈以千金”,且年年如此。每次給劉毓楠的信都要蓋上 ”目不識丁”一印,以感念劉毓楠的玉成之德,成就了一段佳話。
對夫人言聽計從,并不是說張曜婚後就沒有了脾氣和個性。男子漢的熱血、剛直,他還是沒有丢掉半點。據說,自被從布政使改職為總兵之後,張曜心中就一直忿忿不平。很多次,對于朝廷的指令,張曜都以傲慢的态度待之。
後來,文襄公左宗棠督師剿滅陝甘叛亂,向朝廷奏報,請張曜領兵帶隊。張曜并沒有回應,依舊桀骜不馴。因為張曜的反應遲緩,朝廷下了嚴格的指令,讓張曜即刻執行照辦,張曜依然愛理不理。張曜的幕僚見情況不妙,認為這樣下去,肯定會出大事,是以,他們紛紛前去勸說張曜,張曜依然故我,不為衆人的勸說所動。
夫人了解到情況後,對張曜說:“老爺啊!您因為自己的軍功就自負驕傲,您已經有好幾次違逆聖上的指令了,難道您以為朝廷殺不了您嗎?這曆史上、本朝中,軍功比您高的,人頭落地的,還少見嗎?”
夫人話音一落,張曜馬上咋舌不已,口中不斷說到:“夫人說得很有道理!夫人說得也真吓人啊! ……”于是,張曜立即收拾行裝,急速前往左宗棠處奉公。因為協助左宗棠作戰有力,收複新疆立下赫赫戰功,左宗棠向朝廷上奏舉薦張曜有封疆之才。很快,張曜又再任文職,升任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
長期的手不釋卷,使得張曜的文化修養大大提高(下圖為張曜手迹),也使他對諸多政務能以闊大的胸襟坦然處之,這從他後來在山東巡撫任上治理黃河、整修河堤、興辦水利、修築道路、開設機械局等政績上可見一斑。
但張曜畢竟是行伍出身,一旦粗通文墨就喜賣弄。有一則笑話就說此事:有一年冬天,學使(文教官員)邀約張曜和藩司(行政官員)、臬司(司法官員)一起在濟南賞雪。席間,張曜提出聯句作詩,他慢條斯理地吟出一句詩:“紛紛大雪空中舞。 ”藩司續上一句:“遍地銀花如種土。”臬司也是從軍隊裡出身的,他思索了半晌,才說出一句詩:“灰面堆滿不吃山。 ”不吃山應為不其山,又名鐵騎山,位于青島崂山西北部。臬司誤“其”為“吃”,意思是說雪雖如灰面但不可吃。學使作最後一句嘲笑了前三位:“漿子糊滿濟南府。”——意指巡撫、藩司、臬司的腦子都如漿糊。
4.治理黃河有功,百姓建祠祭祀
張曜到任山東巡撫後,花了很多時間對山東區域黃河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山東河道較窄的特點,除安排加強兩岸堤防外,張曜還提出了“分”與“疏”的治河主張。他認為,山東黃河兩岸的堤工不夠堅固,而河道又窄,這樣河水上漲時,容易漫決為患,必須有分水的措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故而,由張曜主導,在齊河趙莊、劉家廟和東阿陶城鋪各建了一座減水閘壩,用來提防河水異常上漲時造成災害。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黃河在鄭州十堡決口,山東黃河斷流,張曜乘機對山東的河道進行了挑淤疏導工程。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黃河回歸故道,正值淩汛時期,由于前此的河道疏通,冰水順利入海。
鑒于當時黃河從牡蛎口入海不順,張曜乃因勢利導,用機船進行疏挖,改黃河由韓家墩入海,使河口通暢無阻。張曜曾說:“治河如治病,泛濫沖決,此河之病也,淤灘沙嘴,橫亘河流,此又緻病之由也。”
他認為切挖淤灘沙嘴,是治理黃河的要務。他還建議用平頭圓船50隻,每船16人,各帶開挖工具,進行切挖淤灘沙嘴工作。凡河中有淤灘沙嘴的地方,水落之後,可以登灘挑挖;水深的話,就乘船淘耙。還可在對岸築壩挑水,借水流沖刷。他又提倡,培堤取土太遠時,可鋪小鐵軌,帶鐵車運土。當時,在他的帶領下,曾造鐵軌1080丈。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六月,張曜駐守河畔,搶護史家塢、王陽家等處險工。七月,因疽發于背,張曜不久即病故。去世後,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谥号勤果,入祀賢良祠,并準于他立過功的省份,可以建立專祠祭祀(今濟南大明湖遊覽區内張公祠仍存)。
結語
張曜常常與幕僚屬吏談到夫人,并且對夫人的才能欽佩不已。談到這些家常時,張曜就會問他們:“你們都怕自己的老婆嗎?”有人回答,怕。也有人回答,不怕。當聽到有人說自己不怕老婆時,張曜都會仔細看看他,然後嚴肅地說道:“您的膽子好大啊!老婆都敢不害怕!”
有人說,怕老婆的人,難成大事,看了“勤果公”張曜,誰還會這麼說?有個好老婆,對一個男人有多麼地重要,看看勤果公張曜,就知道了!他如果不是怕老婆怕出境界,恐怕也不會有後來這麼大的成就。不知讀者諸君,意下如何?
如您覺得文章可讀,煩請關注體元的文史沙龍。您有何看法,歡迎下方暢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