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作者:上觀新聞

梧桐樹下的老洋房

曆經百年風雨,見證時代變遷

無數名家大亨

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生活印記

本周,我們邀您一起

感受梧桐樹下的文化韻味

漫 步 風 貌 區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丁是娥舊居

華亭路71弄5号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丁是娥舊居位于華亭路71弄5号,該幢房屋為花園住宅。房屋為二層磚木結構,一層設有架空層,建築平面近似凸形,其中北立面突出。房屋外立面形式簡潔,為淡黃色水泥拉毛牆面,南立面設有木結構雨棚,層間有腰檐,矩形鋼門窗,紅磚砌築窗台,紅筒瓦坡屋蓋,木結構挑檐。一層入口位于房屋北側,入戶為廚房,地面鋪設馬賽克瓷磚。沿走道向裡,東側為客廳、内陽台,西側為木結構單跑樓梯、木踏步、木扶手。二層西側為衛生間和走道,東側為居住房間。室内走道及房間樓面基本為硬木長條地闆、白色塗料内牆面。房屋南側有小花園與相鄰房屋花園以矮牆相隔。

人物簡介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丁是娥

丁是娥(1923-1988)浙江湖州人,原名潘詠華,滬表藝術家,9歲開始學滬劇,12歲參加演出,18歲滿師,先後應聘到鳴英劇團等藝術團體當演員。1947年秋組織上藝滬劇團,成為台柱。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就帶頭演《赤葉河》《小二黑結婚》等新戲,後在《羅漢錢》《金黛菜》《雞毛飛上天》《蘆蕩火種》等滬劇中任主要角色。其演唱藝術精湛,并形成绮麗多變、獨樹一幟的丁派唱腔。曾在上海市戲曲競賽、華東戲曲會演燙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中獲一等獎。曾任上海滬劇團團長兼藝委會主任上海滬劇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任中國劇協上海分會副主席、開榮獲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和“上海市模範共産黨員”稱号。1988年6月28日在上海病逝。

人物故事

吹蠟燭

1954年的華東戲曲會演上,丁是娥因成功主演滬劇《金黛萊》而榮獲一等獎。她沒有是以而沾沾自喜,相反卻尋找起差距。她發現自己在發聲換氣上不太科學,就想到了歌唱家們的用氣方法。電影導演張駿祥曾幫助執導過滬劇《羅漢錢》,其夫妻周小燕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是,丁是娥虛心上門請教。周小燕毫無保留,在傳授運氣技巧的同時,說到“氣長”是關鍵,建議她練習吹蠟燭。

丁是娥真當一回事,回到華亭路的家中就開始練。她在桌上放幾支點燃的蠟燭,隔一段距離吸足氣使勁吹,吹滅了再點上,雖枯燥無味,卻每天堅持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她離開放蠟燭的桌子越來越遠,吹氣的力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她慢慢練習科學運氣。

這,真的管用。科學運氣為她後來發展和豐富“丁派唱腔”起了大作用。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1952年,上海滬劇團丁是娥(左)、筱愛琴演出滬劇《羅漢錢》

滬劇《朵朵紅雲》中那段“長江滾滾向東流”的“快流水”脍炙人口,至今在觀衆中傳唱不絕。那是丁是娥從平劇傳統曲牌“流水”中受到啟發而創造的一種嶄新的滬劇闆式,在演唱這段時正确用氣是關鍵。在《雞毛飛上天》“教育虎榮”的演唱中,丁是娥沖破“賦子闆”從慢到快的傳統唱法,當唱到“早思想、夜成夢,盼望有一天,能夠堂堂皇皇進課堂”時,有意識地把節奏放慢,唱得委婉而又深情,細緻入微地抒發了林佩芬在舊社會因貧苦而失學的不平靜心緒。這是她對滬劇“反陰陽”曲調的巧妙運用。這種方法後來又用在演唱《羅漢錢》的“回憶”、《雷雨》中的“盤鳳”中。在唱《甲午海戰》中祭海時,“盼你們” 這三個字的唱,她能一口氣拖十闆,以表現金堂媽懷念親人悲痛欲絕的心境,真是聲情并茂、淋漓盡緻。

作為滬劇的一代宗師,丁是娥創造的丁派藝術敢标新立異,無論對潤腔處理、節奏力度,還是感情色彩都有發展變化,真正做到聲随情走,因人定腔,绮麗婉轉,曲折多變。她能在藝術上取得傑出的成就這與她對其他門類藝術的借鑒和忘我的執着追求是分不開的。

漫步風貌區,走進丁是娥舊居

丁是娥(錢定華畫)

作者:湖南街道

編輯:曹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