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之後,劉備為籠絡人心、穩定局勢,提拔了一大批蜀中俊才出仕為官,這項政策在劉備病逝之後仍然得到了延續。根據史料記載,僅如今的四川省綿陽市,就有九位名臣仕從蜀漢集團。其中,四人來自于綿陽市,五人來自于綿陽市下轄的三台縣。

第一位:王甫。王甫,字國山,蜀漢集團早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人。王甫早年仕從益州劉璋,以博學多才,善于識人斷物而廣受贊譽,官至州書佐,劉備平定益州後轉投至蜀漢集團。劉備治蜀初期,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啟用了大批蜀中才俊,王甫就是在這一時期被啟用的蜀中人才之一。
王甫起初任綿竹縣縣令,因在地方治績突出,受到了劉備的器重,被任命為議曹從事,調至荊州協助關羽治理州郡,不久後又被調回朝中任職。王甫的最終結局堪稱忠烈,跟随蜀主劉備伐吳期間不幸陣亡。
第二位:王佑。王佑,蜀漢名臣王甫之子,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人。王甫在夷陵之戰中殉職,其子王佑受到了蜀漢朝廷的照顧。劉備念及王甫的壯烈之功,命王佑繼承父業在朝中任職,最終官至尚書右選郎。由于史料之中對其個人生平未做詳細記載,其主要事迹和結局也不得而知。
第三位:李邵。李邵,字永南,蜀漢集團早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人。李邵的生平較為簡單,應該是劉備平定益州後大量啟用蜀中俊才時投至帳下效力的官員,起初官至州書佐從事。李邵思維缜密且品行高尚,因在地方工作出色,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被任命為西曹掾。此後,諸葛亮又将李邵晉升為治中從事,不久後病逝于任上。
第四位:李朝。李朝,字偉南,蜀漢早期名臣李邵的兄長,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人。李氏兄弟三人,都以才略出衆、品行高潔而聞名,被當地人并稱為“李氏三龍”。李朝早年出任郡裡的功曹,在職期間工作突出,被推舉為孝廉,後遷任臨邛縣縣令。李朝治理地方期間,勤于政務、事無積弊,深受劉備的器重,被遷升為别駕從事。不過,李氏兄弟二人的命運好像都不怎麼好,李朝在追随劉備伐吳期間病逝于永安。
第五位:王士。王士,字義強,東漢末年的蜀中名士,蜀漢集團早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人。王士早年投至劉備帳下效力,在跟随劉備轉戰蜀川的過程中屢有功業,深受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器重。王士效力蜀漢期間,曆任符節長、牙門将、宕渠與犍為兩郡太守。王士多才,且志高性剛,在治理地方的過程中,能力出衆、政績突出,可是,最後的命運也非常令人惋惜。諸葛亮率部平定西南叛亂時,調任王士為益州太守,準備走馬上任時遭人暗害。
第六位:尹默。尹默,字思潛,蜀漢集團早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人。尹默早年師從漢末名士司馬徽,以博學聞名,劉備平定益州後仕從蜀漢,初任勸學從事,是勸谏劉備登基稱帝的重臣之一,擔任太子仆、谏議大夫等職。尹默後期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曆任軍祭酒、太中大夫等職,最終病逝于任上。
第七位:杜微。杜微,字國輔,蜀漢集團中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在蜀漢集團中,杜微可以稱得上是一代隐士,他早年仕從劉璋,為官不久就辭職回鄉、歸隐山林。劉備平定益州後,廣招蜀中名士,杜微則以耳聾為由躲在家中拒不出仕,最終還是在諸葛亮的親自邀請下才成了蜀漢的大臣。杜微在蜀漢曆任主簿、谏議大夫等職,後期事迹不詳。
第八位:李福。李福,字孫德,蜀漢集團中期名臣,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李福才幹出衆,于劉備登基後出仕蜀漢,後期受到劉禅、諸葛亮等人的器重,曆任縣令、太守、江州都督、揚威将軍、尚書仆射等職。李福後期跟随蔣琬出征時,被任命為前監軍、大将軍司馬等職,最終病逝于任上。
第九位:李撰。李撰,字欽仲,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李撰在蜀漢衆臣之中算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人,文、史、醫藥、占蔔、機械等方面無一不通,可謂是一個博學多藝的奇人。但是,李撰為人随性、不拘小節,是以在蜀漢集團中始終得不到重用,效力蜀漢期間官至右中郎将,最終病逝于任上。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