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作者:鏡鑒青年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杜預

提起三國,就不得不說說相對不出名的杜預。作為消滅東吳的主要統帥之一,這位仁兄竟然馬不能騎,箭術也非常糟糕。然而就是他的軍事謀劃奠定了晉朝統一全國的基礎。

不過我們下面要說的,卻不是他的軍事才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1 驚險的一生</h1>

杜預的老婆是司馬懿的女兒,可以說杜家也算是皇親國戚。曹爽掌權時,為了打擊司馬懿,曹爽構陷了杜預的老爹杜恕,導緻杜恕被判死刑。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掌控國家權柄,按理說杜恕應該平反獲釋。沒想到結局卻是減免死刑,發配邊地。

為何是這樣的結局呢?主要原因就是杜恕人緣太差,無論是曹家還是司馬家都不待見。要不是杜預的爺爺杜畿在朝中影響甚廣,杜家早就一蹶不振了。也正是因為父親的牽連,導緻杜預長期得不到重用。

司馬昭掌權後,看在是自己姐夫的份上重用杜預。杜預領到的第一份重要任務就是給伐蜀統帥鐘會當秘書。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鐘會意圖謀反,後被反殺。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那天夜裡,鐘會府上殺聲震天,他的很多幕僚都在亂軍中遇害了。杜預作為幕僚之一,硬生生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撿回了一條命。

絕地求生的杜預幹了幾年相對安全的工作,他擔任河南尹期間參與制定了《晉律》,是中國曆史上少數幾個軍事家還能兼備法務工作的人才。

也可能是父親的性格對他影響太大,杜預在任上嚴重得罪了司隸校尉石鑒。有多嚴重呢,嚴重到京城都無法待的地步。

為了平衡,皇帝司馬炎将杜預調到邊關出任秦州刺史。但沒過多久,石鑒就以安西将軍的身份督辦西北軍事,秦州刺史正好在其管理範圍之内。

這下可好看了。隴右發生叛亂,面對數萬叛軍,石鑒指令隻有300兵的杜預前往鎮壓。杜預不肯送死,不僅拒絕出兵,還洋洋灑灑寫出了不宜現在鎮壓的方略。

此舉正中石鑒下懷,他以杜預陣前抗命為由罷免了其官職,并且押解回京。幸虧杜預的老婆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姑姑,這才勉強保住性命,但杜家的貴族身份也被剝奪了。

自此,杜預開始密切關注西北軍事,逐漸累積經驗為後來的滅吳之戰打下了基礎。也正是自此,杜預學會了明哲保身。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h1>

對于杜預的評價,分為兩個極端。首先一種說法是,他有一種超越時代感的理政能力。

比如公元278年,山東、河南地區連降暴雨,最後發生大面積的洪澇災害。當時朝中有能力的水利專家全上了,沒有一個能行的,皇帝被迫在全國範圍下诏征賢納策。

為什麼當時的洪澇災害如此嚴重呢?因為他們想的隻有加強堤防。可是暴雨連連、河水泛濫,潰堤的大壩根本無法在短時間之内修補上。

而杜預的想法則是既然澇災暴發,索性将洪水主動引到不重要的區域,保護核心地區。他的做法是主動毀堤、分出洩洪區。這個想法與現在的分流洩洪的政策不謀而合,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想出來的。

但結果是政策太過超前,杜預連續谏言兩次都沒有被采納。

還有黃河上修建大橋。如今黃河上橫跨了21座大橋,極大友善了兩岸的交通。而在晉朝之前,黃河南北兩岸一座固定的橋梁都沒有。

杜預認為應該修一座橋,他標明的位址在孟津縣的一個渡口。沒想到此舉招緻衆人反對,理由是以前沒有橋!

為什麼沒有橋呢?因為夏、周的都城都建在黃河邊上,說明這是聖人先賢的選擇,如此神聖的地方怎麼可以造橋呢?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但杜預沒聽他們的,幾乎是強行推動造橋工程。最終大橋修建完畢,皇上親自過來剪彩。看到如此宏偉的黃河大橋,皇帝司馬炎對杜預說:“我本來也是反對,但沒想到你造出了萬世功績。”

滅吳之後,杜預鎮守荊州。當時天下初定,很多人認為不應該再保留這麼多軍隊了,應該大幅裁撤軍備。但杜預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不僅沒有裁撤,反而加強荊州部隊的操練。誰也沒想到,這些荊州兵最後成為保障東晉開國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另一種看法則是杜預這個人太過追求功名,已經到了變态的地步。持這種觀點的多為唐宋時期的文人,比如溫庭筠、張九齡、陸遊等人。

杜預的好老師羊祜生前特别喜歡遊覽岘山(位于湖北襄陽市),并揚言死後願意葬在這裡。羊祜的願望沒有實作,但百姓記住了。他們主動在山上為羊祜建廟立碑。

此舉讓杜預看着眼饞,他想自己死後要有這待遇就好了,但又怕百姓們不配合。于是他自己在生前将自己的功績刻在兩塊石碑上,一塊立于岘山之上,一塊沉于漢水之下。

這樣無論天地如何變幻,總有一塊能夠儲存于世。不過可惜的是,根據宋人的記載,兩塊石碑到了宋代就已經消失不見了。

他的行為被唐宋多位文人不齒,但難掩其不世之功01 驚險的一生02 兩個極端的身後評

杜預為自己生前立碑的做法被很多後人不齒,一個人的身後評是後人評價的,哪能你本人自己蓋棺定論呢?陸遊有好幾首詩詞都暗諷杜預的這種行為。

不過欣慰的是,“生前立碑”的舉動掩蓋不了他一生的功績,後世曆代帝王對其多有欣賞。杜預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文廟和武廟之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這個晉朝太有意思了》、《晉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