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了30餘年的内燃機車頭,斑駁的痕迹,透着歲月的厚重感。
圖 | 文 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首席記者
郭立亮
8月24日清晨,“老司機”黃承德像往常一樣騎着機車來到762窄軌鐵路機車庫上班。
這裡停着4台380馬力内燃機車,車頭上的“太行”品牌标志,藏匿在厚厚鏽迹中,若隐若現;斑駁的車皮,記錄着窄軌小火車曾經的歲月滄桑。
機車上的曆史印記。
“老司機”黃承德開了34年火車,因為技術好,去年退休後又被返聘回崗位。
司機在試車檢查,為出車做準備。
馬田礦業有限公司供銷公司窄軌鐵路位于永興縣,始建于1962年,主要承擔礦井内部大型材料供給和原煤集運外銷職能。鐵路軌距僅有762毫米(鐵路标準軌距為1432毫米)。當年建成時全線總長15.8公裡,設有7個小站,每天有兩列機車編組24小時運作。
初始時的火車機車為18噸老式蒸汽機車,1987年改為28噸蒸汽機車,1991年至今,使用的是380馬力内燃機車。
一個1937年德國出廠的扳道器仍在使用,成為這條窄軌鐵路上年代最久遠的印迹。
永興縣馬田鎮江家車站,兩列火車在此會車。
鼎盛時期,這條鐵路承擔了馬田煤礦每年80多萬噸原煤的運輸任務,數列貨運車以及工務養路專車、軌道車,在這條窄軌上來回穿梭,鐵路養護、站務和列車司乘人員達240多人。
上世紀80年代,馬田礦業還新增了一列客運火車,友善礦區近兩萬名職工和周邊群衆出行。營運50多年來,已累計運送煤炭3000多萬噸,為當地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司機胡海斌在機車庫給機車加水,為出車做準備。
機車維修工曹毅在出車前認真檢查自卸車的制動部分,確定行車安全。
窄軌鐵路總站,出車前的早班會,安監人員給司乘人員交代安全注意事項。這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
機車駕駛室,司機胡海斌認真操控着機車行駛,不時前後觀察行車情況。
火車在行駛過程中一節自卸車突然掉軌,司乘人員用千斤頂擡高車廂将車輪修正。因為車輪磨損嚴重和軌道線路問題,這種情況偶有發生。
彎道行駛時,副司機李杜觀察窗外情況。為確定安全,車輛的時速控制在平均10公裡左右。
小火車經過一處金黃的稻田。
火車抵達新星煤礦煤倉裝車,司乘人員與勞工一起裝煤。
車長李勇鋒坐在最後一節車廂瞭望觀察,以便行車時遇到突發情況可随時進行緊急制動。無論刮風下雨、冰天雪地,“觀察員”都要堅守崗位。
窄軌火車滿載着原煤經過礦區居民區。
火車抵達終點站卸煤坑,連接配接員指揮司機控制自卸車卸煤。
值班員張甲良揮舞着信号旗接車。
值班員張甲良扳開鐵軌道岔,供火車轉軌。
當晚最後一趟火車抵達終點站卸煤坑卸煤。
火車完成運煤任務後,司機将機車停放進機車庫。
近年來,随着運量的減少、企業改制裁員,目前窄軌鐵路僅保留了37人。隻有兩趟列車在篩粉廠站到新星井礦段長11.15公裡的窄軌上正常運作,每天開行3至6趟,年運量保持約40萬噸。
相比汽車運輸,窄軌鐵路運輸成本較低、安全系數高。“目前,我們是湖南最後一條在運作的762窄軌鐵路。因國内窄軌零件已基本停産,司乘人員年齡偏大,加上工作艱苦、待遇不高,難以找到年輕的接班人,繼續運作下去難度很大。”馬田礦業有限公司供銷公司總經理李振軍介紹說,“前些年,曾有人提出要拆除窄軌鐵路,我們極力反對。早年的蒸汽機車頭被賣掉,已讓我們心痛不已。”
沾滿煤灰、滿身汗水的卸煤勞工在抓緊時間吃午飯。
一位卸煤勞工在休息時用沾滿煤灰黝黑的手卷煙。
窄軌鐵路正常停運檢修,維修人員為鐵路更換枕木,保證安全行車。
機修人員在修理工廠中的房間,對火車的車軸進行維修。
據了解,目前國内留存的窄軌鐵路已屈指可數,四川嘉陽窄軌、河南許昌窄軌、黑龍江興隆窄軌等都已經失去原先的功能,或将拆除或已開發成旅遊線路。
永興縣馬田鎮江家車站,火車緩緩向前。旁邊的京港澳高速公路上,滿載的貨車呼嘯而過。
[責編:伍霞]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