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4面旗幟在閃耀

趙宇光的身體靠緊展櫃,用手撫着玻璃,極盡目力地搜尋。“找到了!找到了!”今年90歲的他,忽然眼睛一亮。他手指的方向是一面錦旗,鮮紅的緞面上墨書一片密密匝匝的字元,其中一個正是他的名字。

這些字元包含了漢、藏、彜等10多種民族文字,是西南民族大學“第一期”司法班所有畢業生的名字。光彩如新的錦旗上,每一個名字“手拉手,肩并肩”,組成一個巨大的五角星。

“臨近畢業時,大家每天攢一點生活費,買來最好的緞面制成錦旗,用金絲銀線繡成黨旗國徽,以此表達各民族學生對黨、對國家、對母校最誠摯而濃厚的感激之情。”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辦的“錦繡篇章,旗迎華誕”慶祝建黨100周年錦旗展上,趙宇光回憶起70年前的往事,恍如昨日。

70年後的“校寶”重光

“嗬,這可是‘寶貝’呀!”2015年,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博人員範祥銳在文物庫房的立櫃頂上,發現兩隻殘破的大木箱。

拂去塵土,小心翼翼地剝開木箱外包裹的棕絲,範祥銳發現一幅幅紅綢金字、制作精良的錦旗層層疊疊、靜靜地躺在箱子中。

“各兄弟民族緊密團結在毛主席的旗幟下為偉大祖國的建設而奮鬥!”“為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努力!”“在黨和毛主席的教育下我們成長起來!”……展開錦旗,或刺繡或墨書的文字更讓範祥銳激動不已。

“‘校寶’重光,‘校寶’重光!”範祥銳的雙手開始顫抖,20多年的文博工作經驗告訴他這批錦旗“不簡單”,他努力保持鎮靜,和同僚們仔細清理起來。經過清點,兩隻木箱中共藏有錦旗114面,多數為1951年西南民族大學的前身西南民族學院成立時,各級黨委政府、軍區部隊、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和姊妹校所贈,部分為早期學生贈與母校的“畢業留念”。

“這些錦旗都以真絲為底,請名家題字,再盤金繡制,雖然經曆70年風雨,仍然金碧輝煌。”此後數年,由範祥銳牽頭,學校民族博物館對這批錦旗的材質構成、題寫内容及育人元素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場溫暖的錦旗展

去年6月,學校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建華接到策展任務,籌劃一場迎接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的主題展覽,“這場展覽的意義非比尋常,要從現有的8000多件館藏中挑選出一系列文物,既能反映黨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教育的發展變遷,又要充分發揮文物展覽的育人作用。”

當看到70年前的畢業生用自己的名字拼成五角星,民族博物館從業人員的眼眶濕潤了,“你能真切地體會到什麼是‘各民族兄弟緊密團結’”,最後大家一緻決定要辦一場“錦旗展”。

這些錦旗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傳達了什麼資訊?畢業生為什麼要向母校贈送錦旗?民族博物館從業人員開始走訪健在的老校友,查閱70多年前的檔案資料,追尋錦旗背後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南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滞後,為了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和幹部,建立和鞏固民族地區民主政權,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學院在成都正式成立。

而在學院成立前的1951年2月,各省區選派的24個民族、500餘名學生已陸續入學報到,組成了學院的“第一期”。這些學生中大部分是農牧民子女,黨的民族教育政策讓他們的人生軌迹發生了改變。

趙宇光是他們中的一員。“裴文中、李安宅、吳澤霖、夏康農等一大批著名專家給我們授課,大家都如饑似渴地學習,生怕落後一步。”趙宇光回憶,1952年4月15日,“第一期”學員畢業,同學們自籌費用為母校制作了一面錦旗。

“讓我們為迎接祖國即将到來的經濟與文化建設而奮鬥!”趙宇光和同學們把對黨的感激之情書寫在錦旗之上,同時用青春和熱血踐行了建設祖國的铮铮誓言。據統計,“第一期”518名畢業生中,有325名回到家鄉,為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奉獻了一生。

今年6月2日,展覽正式拉開帷幕。滿頭銀發的老校友和青年學生在一面面錦旗間穿行,有的仔細研讀文字,有的和錦旗拍照留影,不同時代的學生在這裡找到共鳴,贊歎與感動溢滿展廳。

紅色血脈永續傳承

在中央慰問團贈送的錦旗前,大二學生張文靜久久駐足凝視。

“振奮,提勁!”一種難以言說的莊嚴感從她的心中油然而生。“置身其中,很容易把自己和國家、民族這些宏大的詞彙聯系起來,深深地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

和張文靜一樣,不少師生在收獲自豪感的同時,也發出一個疑問:“這麼多錦旗,是如何儲存下來的?”

範祥銳在研究中發現,這類錦旗往往不被視為文物,在曆史變遷中極易散佚。西南民大這批錦旗的儲存,得益于學校博物館育人的良好傳統。70年前,西南民族學院成立以後,學校文物館(博物館前身)首任館長、民族學家吳澤霖認識到這些錦旗的價值和意義,将其争取到文物館儲存。

在西南民族大學,思政教育、每年的新生教育,博物館都是重要的陣地。“比如我們的民族服飾館,展出了曆代幾十個民族的傳統服飾。今天我們給學生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生從服飾的制作工藝、技法、審美上可以直覺地看到,千百年來各民族是怎樣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學校博物館的特點和意義在于主要面向的是師生、要為育人服務。”西南民大黨委書記楊敏說,學校将進一步加大研究和策展力度,發掘紅色校史中的育人資源,讓師生重溫學校的興學之源,追憶前輩的籌學之艱,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7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魯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