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作者:喜劇萬象

《沉思錄》作為一本格言類的哲學著作,包含了對靈魂與死亡、理性和本性、宇宙的神與内心的神、公共利益和社會交往等問題的思考。馬可·奧勒留通過富含哲理和直擊人心的話語引發讀者思考,教導我們冷靜達觀的生活。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沉思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對待死亡的态度</h1>

馬可·奧勒留認為面對死亡,我們無需生出恐懼之心。在他看來,死亡隻是自然的正常運作方式,是自然事物的分解與消亡;而軀體隻是骨骼、血液和一種網狀組織的組成結構,呼吸隻是空氣的吸入與呼出。是以,不必在意軀體,也不必害怕死亡。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後天呢?奧勒留認為,如果你在意這兩天的差別,那麼你的精神一定十分空虛。他主張,不要把多年後離世視為一件大事。

真正具備理性的人在面對死亡時,既不迷戀,也不逃避,如同他們不會關注自己的靈魂在軀體裡停留多久。假如他們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他們會像在迎來許多年之後的死亡一樣,帶着愉悅的心情離開。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馬可·奧勒

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多處傳達出這樣的觀點想法:人隻是宇宙的一部分,逝去的人隻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于宇宙當中,而且會以不同的方式繼續成為宇宙的一部分。

在老子看來,生命的消逝隻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和我們會吃飯,會呼吸一樣。“盛極必衰”就揭示了自然事物消亡的規律,是以,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死亡是有必要的。

同樣地,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對待死亡的态度和奧勒留得更加相似。莊子在妻子死後,沒有表現出任何悲痛,反而箕踞而歌,這讓莊子的好友非常不了解,莊子是這樣解釋的:逝世的妻子同時迎來了她的新生,我沒必要為她悲痛,反而替她感到開心。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沉思

死亡是另一種新生,是生命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升華。奧勒留如果能夠遇到莊子,他們一定能在這方面感受到共鳴。

是以,死亡并不代表着一個人的消失,換一種角度,它是一個人的新生,死亡即是生命的回歸。理性的人是不會迷戀和逃避死亡的,他們隻關注當下。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活在當下</h1>

前面提到,奧勒留所推崇的具備理性的人,關注的重點始終是當下。這種想法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正因為他們面對死亡時的豁達樂觀态度,他們才會更注重當下,關注眼前的一切。

為什麼要如此關注當下呢?奧勒留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無論是英年早逝的人,還是壽終正寝的人,他們所失去的僅僅是他們當下的生活。

這不難了解,26歲的年輕人失去的是他26歲的大好年華,89歲的老人失去的是他89歲的晚年生活,他們盡管是在不同年紀失去生命,但對于他們而言,他們失去的也是他們唯一擁有的——當下。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改變未來,我們唯一能把握的隻有當下。相應地,我們無法失去舊時光,也無法失去未來,我們唯一能失去的隻有當下。無論是27歲,還是89歲,目之所及之處都是目前的生活。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馬可·奧勒雕塑

其中,奧勒留還提及一些關于想要“流芳百世”的見解。人之一生如滄海一粟,相較于宇宙的浩瀚,人生短暫幾十年沒必要在乎身後名,在你死後,真正能夠銘記你的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的短暫,用不了多久,這些對你還存有記憶的人也會離開人世。

直至最後,你會發現,這些後世的榮譽是多麼虛無缥缈的存在,它隻是活在世上的人們的談資,對于已逝的你是無任何益處的。

那麼怎樣才能活在當下呢?首先,關注自己,别把短暫的生命浪費在對别人的顧慮上。奧勒留認為關注别人的想法和日常存粹是浪費時間,這些都屬于瑣碎的舉動。

其次,把這些關注他人的精力投入到公共利益當中,參與公共建設是每一個人作為政治生物的自覺。最後,就是關注自己内心的神,它才是真正适合你本性的東西,能夠觀察你的全部印象,監督你的全部興趣,抵制感官誘惑……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正在讀書的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内心裡的神</h1>

既然決定活在當下,那麼必須重視起内心的神。和宇宙中的神不同,内心的神是一個人的自然本性,是理性的存在。

不關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一定是不幸的人。我的本性是什麼?世界整體的本性又是怎樣的?二者的聯系又是怎樣的?奧勒留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每個具有理性的人都必須思考的。

作為一個擁有理性的人,重視起内心的神就是依據它的訓示行動。這裡的“神”并不是一個宗教上的概念,更像是一個倫理概念,它和“克制、正直、忍耐、勇敢……”等一系列的美德的本性是一緻的。内心的神會告訴你真正适合你的東西,真正符合善的東西。

諸如權力、享樂或衆人誇贊等這些别的東西,奧勒留認為,這些東西雖然在短時間内會給我們帶來歡愉,貌似占據上風,但是它所提供的利益和歡愉是針對動物的情況下的,而非針對一個理性的人。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一個人如果忽視了自己内心的神,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關注各種瑣碎上,所有的時間都被不斷磨損中度過,他無法把自己從痛苦的狀态中解救出來,面對惡的事物和傷害他的利益,他無法反抗,使自己的内心保持質樸。

時刻關注自己内心的聲音,退入自己的世界中,使自己的内心始終保持質樸的狀态。内心的想法是唯一能夠使我們産生痛苦和煩躁情緒的東西,是以保持自己的行為和内心本性相一緻,這樣便能保護我們免受痛苦的折磨。

總的來說,内心的神指引我們對待死亡要有一種豁達樂觀的态度,讓我們認識到當下的重要性,它将兩者結合起來,促使我們成為一個具有理性的人。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雕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9">知足常樂</h1>

通讀《沉思錄》,奧勒留除了以上的三個方面,還有一種觀點令我感慨頗多。奧勒留非常贊同一類人,他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和獲得的任何事物,都能坦然接受。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某本書上的描述:廟宇宮殿他住得,茅草小屋他住得,山珍海味他吃得,白粥饅頭他吃得……

這類人他們無論是面對滔天富貴還是一貧如洗的情況,他不僅坦然接受,甚至在他眼中,這二者的差別微乎其微。知足常樂是他們的人生信條。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一點是非常難以企及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過上冷靜達觀的生活。在一貧如洗時,大多數人會難以接受現狀且心生怨憤。他們将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關注别人的生活這種瑣碎上面。

而在飛黃騰達時,大多數人被一時的歡愉蒙蔽了神智,将自己的全部心神放在了物質利益的享樂上面,短暫的愉悅令他們找不到北,忘記真正符合他們本性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思考中的人

馬可·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他一生都在踐行着《沉思錄》所傳達出來的那些人生哲理。這本不朽經典無論何時讀起,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常讀常新,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思考,往往能夠和他産生思想上的共鳴。

從面臨死亡時的淡定從容,到把握當下的箴言,再到關注内心裡的神。馬可·奧勒留始終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具備理性的人,把智慧用在正義的行為當中,摒棄那些自負、僞善和任何可能傷及我們靈魂的惡的事物,将每一個舉動都視為生命中的最後一個舉動。

我們常說“雖然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麼是否就沒有必要去弄清這些道理了呢?奧勒留同樣給出了回答:就像是眼睛疼痛之後,我們要找膏藥、清水一樣。

如果明天就會迎來死亡,你會做什麼?馬可·奧勒留:不必在意對待死亡的态度活在當下内心裡的神知足常樂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是為了替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作出合理的解答,像藥膏敷在傷處一樣,如果傷口沒有及時愈合,我們就不需要再敷藥了嗎?

生活中常常面臨着種種挫折和打擊,這些就像是上帝為我們的人生開出的藥方一樣,雖然在短時間内難以忍受這些奇怪藥方的折磨,但它的最終目的是在為我們的健康考慮,上帝開出的這些藥方就是在為我們人生的健康着想。

參透了這些,我們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就能夠更加沉着冷靜,做出符合自己本性的行為,進而在這些行為過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甯,讓自己處于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态中,此時,外界的任何傷害都無法刺痛你的靈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