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圖:1941年,張季鸾(前排右一)在“慶祝大公報獲得米蘇裡大學榮譽獎”大會上。大公報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中文媒體

11月8日為中國記者節。作為全球曆史最為悠久的華文報紙,大公報也湧現出不少優秀記者、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為近代以來105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設立了專門的辭條,其中大公報人占13條。周恩來總理在談到大公報的曆史貢獻時,特别強調大公報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培養了很多人才”。大公報被譽為“新聞界的黃埔軍校”。

在這個特别的日子裡,讓我們來追憶大公報曆史上的部分名記者、名編輯,懷念這些新聞前輩,謹此紀念。

“新記”三傑 鑄報界典範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圖:1926年9月1日,張季鸾以大公報記者的名義在頭版發表《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辦報方針

大公報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館設法租界,創刊人是滿清正紅旗人英斂之。1926年,在吳鼎昌聯合張季鸾、胡政之合組“新記公司”接盤大公報後,這家老牌的華北報紙便形成了吳、張、胡的“三駕馬車”經營模式,吳鼎昌任社長,胡政之任總經理,張季鸾任總編輯。

胡政之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作為記者,胡政之是唯一采訪巴黎和會的中國記者。作為老闆,他讓大公報總發行量由初辦時的幾千份一度增長到20萬份并成為全國性大報,不遺餘力延攬、提攜、培養了範長江、徐鑄成、蕭乾、朱啟平、金庸等一批人才,後來都名滿天下。在60年人生歲月中,在大公報服務長達27年。新聞史家評價他與大公報“淵源最深、貢獻最大”。

張季鸾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張季鸾1905年留學日本,1911年學成回國。辛亥革命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秘書,參與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檔案,并且發出了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份新聞專電。在國難當頭之時,張季鸾以筆代槍,言論報國,激勵中華民族共赴國難、奮力抗日,其作用甚至比刀槍更關鍵。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季鸾曾接連發出多篇社論,其中一篇《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勸告東北軍将士迷途知返,不能誤國誤民,要求張學良等人無條件地釋放蔣介石,還要張學良向蔣介石賠罪。這篇社評說得入情入理,特别把東北軍的處境與其遭遇,說得極為透徹。報紙被國民政府加印40萬份空投西安城。當時參加事變的幾位東北進階軍事将領曾表示,“大公報這篇《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成了近代曆史重要文獻之一,其所發生的功效絕對大于楚漢争霸中的‘楚歌’”。這篇社評在曆史關頭起到了重大作用,促進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王芸生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王芸生筆名舊聞記者,祖籍河北靜海。

1929年夏進入天津大公報,因撰寫《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而一舉成名。

1941年9月任重慶大公報總編輯,主持大公報言論。1946年,大公報成立總管理處後,任總編輯和社評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擔任上海大公報總編輯,後任北京大公報社長。曾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會長。著有《芸生文存》、《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台灣史話》等。

戰地群英 筆錄曆史

範長江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範長江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作為業餘通訊員的範長江消息寫得生動又深刻,受到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的賞識。唯才是舉的胡政之特地到北平約見範長江,希望他專門為大公報寫稿,每月由報社付給他15元固定稿費,而不再按稿計酬。從此,範長江正式跨上新聞舞台。

1935年7月,範長江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從四川成都開始了他的著名的旅行考察。這次旅行考察,曆時10個月,馬不停蹄,舟車勞頓,行程6000餘裡,足迹遍及四川、陝西、青海、甘肅、内蒙古等西北五省區,曆盡艱辛采寫了大量的旅行通訊,陸續寄回天津,第一次在大公報上公開真實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行迹和西北近況,揭露了西北地區當權者的種種弊政,把西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民族等問題展現在讀者面前,比美國著名記者愛德加.斯諾對長征的報道還早一年多。

大公報出版部将範長江通訊結內建冊,定名為《中國的西北角》,在全國範圍公開發行,九次再版,累計印刷10萬餘冊。

方大曾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是中國戰地記者的先驅、傑出攝影家、全面展現綏遠抗戰、“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評價他“範長江與方大曾雙峰對峙、二水分流,一個長于文字,一個長于攝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雙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書。”

方大曾被大公報聘為戰地記者,以筆名“小方”陸續發表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戰地通訊,并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1937年9月30日,發表在大公報上的《平漢線北段的變化》成了這名年僅25歲戰地記者的絕唱。

朱啟平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朱啟平1940年秋加入重慶大公報。1944年作為大公報特派員,随美軍太平洋艦隊采訪。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儀式這曆史性的一幕,朱啟平親眼見證,1945年9月2日上午,他是當時三位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裡号”上采訪日本簽字投降儀式的中國記者之一,随後他寫出長約4000字的新聞通訊《落日》,在大公報上發表,反響強烈,傳誦一時,被公認為“狀元之作”,許多記述抗日戰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都轉載了這篇文章,後來還被收入了大學的新聞教材。

蕭 乾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蕭乾是中國現代著名記者、文學家,翻譯家,他是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唯一的中國記者,他也是抗戰時期第一個深入火線雲南實地采訪,寫就了著名的新聞特寫《血肉築成的滇緬路》的記者;從遺腹子到就讀燕京大學,從文藝青年到戰地記者,從新聞作品到譯著等身,回顧往事,追憶大家,大公報成就了蕭乾的記者生涯,大公報亦因蕭乾而驕傲。

武俠宗師 橫空出世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圖:金庸二○○九年回到大公報報館探訪,親筆題贈“評論自由,事實神聖”八個大字,并在落款寫上“金庸敬贈舊主人大公報”

查良镛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查良镛筆名“金庸”,1924年生于浙江海甯。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兩年後赴上海東吳法學院修習國際法課程。1947年10月,當時他以優秀表現考入上海大公報擔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被調往香港,1949年擔任香港大公報編譯,随後擔任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編輯。作為記者,金庸以真名查良镛撰寫評論,還先後以“姚馥蘭”、“林子暢”、“蕭子嘉”、“姚嘉衣”為筆名,于新晚報及大公報發表影評等。其中,他以筆名“姚馥蘭”和“林子暢”在新晚報寫作影評約500篇,以“蕭子嘉”和“姚嘉衣”為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影評約600篇。

1955年2月,金庸寫作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在新晚報刊登。1956年,金庸與陳凡、陳文統(梁羽生本名)一起寫作“三劍樓随筆”專欄。1959年2月,金庸的小說《雪山飛狐》在《新晚報》連載。2009年4月,他回到大公報報館探訪,親筆題贈“評論自由,事實神聖”八個大字,并在落款寫上“金庸敬贈舊主人大公報”。

梁羽生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陳文統筆名“梁羽生”,1922年出生于廣西蒙山,畢業于廣州嶺南大學經濟系。1949年定居香港并進入大公報,先後任新晚報副刊編輯及大公報撰述員。即以梁羽生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連載廣受歡迎。共創作《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等35部小說160冊作品,其中大多數作品在大公報、新晚報率先連載,開新派武俠文學風氣之先。

巾帼不讓須眉

那些大公報曆史上的名記者

楊剛

楊剛,原名季徽,1905年1月出生于江西萍鄉,1928年進入北平的燕京大學,主修英國文學。1939年9月1日,楊剛開始在香港大公報工作,接替蕭乾,擔任《文藝》和《學生界》兩個副刊的主編。大約由1942年7月開始,她以大公報特派記者身份,與澳洲記者貝卻敵到東南前線戰地采訪,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發出新聞通訊10餘篇,反映國民在日寇鐵蹄下悲慘狀況。1943年,大公報任命楊剛為外交記者,兼《文藝》版主編。1945年3月,楊剛到美國南部考察旅行,之後擔任大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她以特派記者身份出席美國總統杜魯門記者招待會,成為第一位參加美國總統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的中國女記者。

來源:大公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