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人文
1. 施展:《樞紐:中國史綱50講》
傳統的曆史講述方式,要麼就是教科書裡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脈絡,要麼就是曆史小說中的戲說、水煮、某朝的那些事兒之類,但施展卻打通了中原和草原、中國與西方、政治與經濟,以降維方式來俯瞰3000年的中國,讀來極為過瘾通透。
2. 範軍:《坐龍椅:明清帝王的風雨人生》
上卷寫的是大明十六帝(豆瓣評分8.0),下卷寫的是大清十二帝(豆瓣評分9.1)。
與一般的史學暢銷書相比,這套書的好看之處一是在于作者對于明清兩朝的制度與人情了如指掌,二是作者的文筆極為華美流暢。
3. 張佳玮:《曆史與傳奇》
張公子用五十餘篇曆史故事,将中外曆史掌故的精妙之處、才子佳人的獨特性情,深入淺出地進行梳理與分析,如話家常,很适合睡前翻閱。
4. 少年怒馬:《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
作者據說是一個詩詞大V,寫作風格跟主業讀金庸、副業讀唐詩的六神磊磊有點像。讀來輕松有趣,又能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作者的洞見。
比如他寫李商隐:“他的詩很少用生僻字,卻很難翻譯,從不讓中間商賺差價。這有點像王家衛的電影,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他寫秦觀:“不愧是婉約派大師,一出手就釋放他的荷爾蒙,燃燒你的卡路裡”。
5. 徐風:《江南繁荒錄》
這是一本由小城陽羨折射江南變遷的散文集,作者的文筆非常典雅,讀完感覺唇齒留香,足以滌蕩掉我身上這些年來因寫講話和評論積攢下來而不自知的匠氣。
之是以讀這本書,是因為趕上《中國城鄉金融報》35周年生日,想起當年給報社投的第一篇稿子《賣花聲裡夢江南》。
終身學習
1. 謝春霖:《認知紅利》
謝據說是知乎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高人氣作者。
他的文章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2019年我在莫幹山把他的專欄讀了一遍,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這本書算是自我管理類書籍中的集大成之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廣泛。我印象最深的幾點:多做那些可以産生積累效果的事情,充分利用“複利效應”;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判斷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炫耀;知識之間必須建立連接配接進而形成體系。
2. 九邊:《向上生長》
九邊是一個年輕的網絡大V,碼農出身,業餘喜歡寫東西。當初默默無聞,但架不住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堅持,終于成為一名出色的寫手。
這本書很适合年輕人看。我受到的觸動,一是要相信複利效應。如果我把當年每周讀一本書寫一篇書評的習慣堅持下來,說不定也能成為網絡紅人;二是網絡寫作一定要淺白易懂。能把高深的道理,用大家都能了解的話講出來,這才是本事。
3. 王爍:《跨界學習》
王爍是财新傳媒主編,著名學者。這本書來自于他在得到上的《30天認知訓練》。
這其實是一門通識課。30個課時,分“穿透思考”“方法工具”“思想實驗”“時代悖論”“另類視角”展開,每個課時都涉及相關理論的最核心部分,知識濃度極高。
我每聽一講,就被他提到的書吸引,跑開看一會兒,然後再回來。斷斷續續學了一個月,但仍感覺浮光掠影,需要回頭再細看。
4. 艾菲:《直擊本質》
這本書跟很多類似的書一樣,講的都是如何提升思考力、重塑底層作業系統。
畢竟《教父》有言:“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書中介紹了遷移思考、升維思考和逆向思考這三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個人覺得挺有道理。
5. 李源:《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
李源,小白精讀創始人,《羅輯思維》前知識策劃人,曆史研究學者。
書裡有句話挺有意思:讀書記不住,恰恰是因為你想記住的東西太多了。留出30%的時間查找作者資訊,可以讓讀書效率提升30倍。
書裡介紹了兩種精讀方法,一種是獨木舟法,順流而下從頭讀到尾,提出一系列“是什麼”“為什麼”并思考;一種是潛水艇法,從2/3處開始讀,跳過來尋找相關章節。
自我管理
1. 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
樊登曾經是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在央視當過主持人、在北交大當過老師,後來下海創業,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讀書會”,吸引了很多粉絲。
這本書是關于親子教育的,其最大特點,就是引用了很多知名教育專家和專著的觀點,具備很強的理論性和啟發性,書中還穿插了不少自家孩子的案例,是以也有說服力和可操作性。
2. 盧森堡:《非暴力溝通》
這種溝通方式應用極廣,據說還被運用到了外交領域,盧森堡博士本人還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書的内容很簡單,主要通過各種案例講述了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其實掌握兩種表達方式即可:
一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當我看到/聽到/想到……我感到……因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願意……?”
二是關切地傾聽他人。“當你看到/聽到/想到……你感到……嗎?因為我需要/看重……是以,你想……”
3. 克裡斯坦森:《你該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克裡斯坦森教授是世界管理學大師、哈佛商學院知名教授,曾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當代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
書分為三部分:一是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業(什麼是基礎因素,什麼是動力因素);二是經營好家庭(親密關系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三是過正直的人生(堅持原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抵制誘惑最好的辦法就是:永遠不要邁出最危險的第一步)。
4. 泰普勒:《極簡工作法則》
泰普勒有一套“人生法則系列”,在歐美國家極為流行。偶爾讀讀,會讓人覺得振奮。
比如這本,我頭天晚上沒看完,第二天早上5點多起來接着看,直如打雞血一般。
5. 喬納森•勞赫:《你的幸福曲線》
所謂幸福曲線,即作者發現的一條U型曲線,個人的幸福感大多在40-50歲之間達到谷底,然後再逐漸上升。
這段底部區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年危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用譯者的話來說,一是在于比較之心。人近中年,大局已定,會在比較中産生焦慮和不滿;二是人生目标的迷失和價值觀的沖突。年輕時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情,到中年時會發現它們沒什麼意義,突然不知道自己該追求什麼。
6. 李新:《幽默感》
李新是國内知名的即興喜劇及脫口秀老師。當年央視有一檔《謝天謝地你來啦》,崔永元主持的,節目指導就是她。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就是“yes,and?”的思維方式,即隻說是、不說不,然後順着對方的話頭再往下說,這是即興喜劇的基本訓練方式。
王爍的《30天認知訓練》也提到,說no的人獲得安全感,因為留在自己熟悉的原地;說yes的人才能開啟朝向新世界的曆險。
7. 《哲學的指引:斯多葛哲學的生活之道》& 《生命安甯: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
斯多葛(Stoic)是教人怎樣過好這一生的學問,源自希臘。
學派得名自Stoa Poikile,指雅典中心廣場北側的繪畫長廊,創始人芝諾經常在這裡給門人講課。
斯多葛既不像犬儒主義一樣棄世,也不像享樂主義一樣沉湎物欲。斯多葛主張物物而不為物所物,既享受現實美好,又洞察其轉瞬即逝。人生應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并等待命運女神的垂青。盡人事,聽天命。
書中講到了很多處世技巧:比如自律、幽默地回應侮辱、消極想象、區分事實與評論等。
心理學
1. 劉嘉:心理學通識
劉嘉教授的學術背景非常顯赫: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最強大腦”首席科學家。
這本書裡,他總結提出了心理學的四大公理:
第一,基因為心理設定了初始參數。基因的目标是為了更好地複制和傳承自己,人的行為都是在為基因服務。從衆行為、損失厭惡等,都可以從基因角度解釋。
第二,大腦為心理提供了生理限制。用生理體驗可以激活心理感覺,比如: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而用嘴唇叼住一根鉛筆會讓情緒低落。卡迪的《高能量姿勢》,整本書都在講這一點。
第三,心理可以扭曲現實。我們的心理世界并不是對外部實體世界客觀、忠實的反應,而是根據基因的烙印、過去的經驗、當下的實體世界以及大腦的限制而建構出來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禀賦效應、酸葡萄心理等。
第四,社會是心理的最終歸屬。無論是臭名昭著的米爾格蘭姆試驗,還是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都可以看出環境對人的影響。
2. 陳海賢:《了不起的我》
網名動機在杭州。著名心理學學者,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其在浙江大學開設《積極心理學》被譽為最受歡迎的通識課之一。
《精進》一書作者采銅對這本書的評價:“這麼說吧,這麼多年看了這麼多書,隻有看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有這樣一種感覺:它應該被譯成100種文字,讓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看一看。我們這個紛亂和沖突重重的世界太需要這樣一本書了。”強烈推薦。
3. 艾米·卡迪:《高能量姿勢》
卡迪是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她的TED演講“用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的視訊觀看量近5000萬,這次演講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至今仍位列TED曆史上廣受好評的人氣演講。
書寫得非常繁瑣,包括各種各樣的試驗、不同人群的回報等等,但對我們來說,隻需要記住結論即可:
肢體語言不僅影響着他人對我們的感覺,也影響着我們對自身的感覺。隻需要保持短短數分鐘的擴充性高能量姿勢,就能調整你的狀态,打造出強勢心理。
數學科學
1. 吳軍:《數學通識30講》
吳軍,前谷歌進階資深研究員,原騰訊副總裁,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
推薦學習一下吳軍老師的這門課,不僅有那些曾經熟悉的知識點,還有很多聞所未聞的名人轶事,更會有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提升,最終會讓你對數學的觀感有徹底改變。
2. 鄧納姆:《天才引導的曆程》
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現為美國穆倫堡學院教授,世界知名的數學史專家。
作者精心挑選了一些傑出的數學家及其所創造的偉大定理,如歐幾裡得、阿基米德、牛頓和歐拉。而這一個個偉大的定理,不僅串起了曆史年輪,更串起了數學這門學科所涵蓋的各個領域。
3. 史鈞:《其實你不懂進化論》
據說歐美社會衡量一個人的科學素養主要看兩方面:是不是懂一些量子力學,是不是懂一些進化論。在我看來,後者要更重要一些。
因為如果你真正了解了進化論,你就會明白自然界的發展是随機變化、自然選擇的,人類社會也一樣,并沒有一個明确的發展方向。在這一點上,它同經典社會主義的理念截然不同。
馬特·裡德利在名著《自下而上》裡也說過,“演變遠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為常見,更具深遠意義。它不僅僅局限于遺傳系統,還能解釋幾乎所有的人類文化改變方式:從道德到技術,從金錢到宗教。人類文化的發展,是漸進的、增量的、無預定方向的、自然發生的,并受種種競争理念自然選擇的推動”。
經濟金融
1.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
陸蓉是“得到”App課程“陸蓉·行為金融學”主理人,上海财大的金融學講席(首席)教授,據說她的課程一座難求。
書中有很多洞見,比如說:
資訊沒有上限,能力卻有。你不斷增加各種資訊積累,但是你的能力卻是會封頂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後到達的資訊沒有增加你的能力,卻還在不斷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終,你的自信程度會超過自己的實際水準。這就是人為什麼一定會過度自信的原因。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自己能從股市裡賺錢?為什麼韭菜會一茬一茬長出來?原因也在這裡。
2. 徐高:《宏觀經濟學二十五講:中國視角》
書中有很多模型、推導、公式,非常學術化,跟我們現在的研究不是一個路子,但結論仍然給我很多啟發,有打通任督二脈之感。
3. 洪灏:《預測》
洪灏是交銀國際的首席,被彭博譽為“精準預測了2015年泡沫頂峰的人”。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長期視角,動辄幾十年上百年,大周期套中周期,中周期套小周期,功課做得極其精細。
最後一章中的論述挺有意思:沃爾克馴服通脹,并長期趨勢性的壓抑了社會的通脹預期,進而産生了三個社會後果——債券長期跑赢股票、美國消費中國生産、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4. 智谷趨勢:《中國城市大洗牌》&《誰是中國城市領跑者》
對區域或城市的分析在網上很有市場,因為大家都隻對自己相關的事情感興趣。智谷是做這類研究的佼佼者。
書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寫得簡潔明快,讀起來非常輕松。他們公衆号的文章我也很喜歡,幾乎沒有超過三行的段落,非常适合這個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的時代。
5. 何帆:《宏觀經濟學30講》
這是何帆老師在得到上的課,講了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政策、危機、開放、應用和未來展望這六個子產品。
宏觀研究算是我的老本行,對何帆老師也足夠熟悉,是以很快就讀完了。印象最深的一句,“宏觀研究不是程式員寫算法,而更像是一個打地鼠的遊戲”,很形象的比喻。
6. 馬慧雯:《經濟學小概念中的大學問》
作者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對“成本”“價格”“理性”等這些基礎概念做了詳細闡釋,算是一種正本清源、不忘初心。
投資管理
1. 劉曉春:《一位銀行家的管理筆記》
劉行長是我農培養的優秀銀行家。
這本書涉及了時下的經濟金融熱點話題以及銀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建構現代金融體系、如何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監管的邏輯和尺度、銀行業如何轉型與更新、突破金融科技瓶頸的五個閉環等。
突出的感覺是不人雲亦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2. 陳琳:《今天我們怎樣做銀行》
這是金融道系列的第四本,中信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作者陳琳,銀行戰略咨詢專家,财經作家,融至道咨詢常務副總裁。
這本書按照從2013年到2019年的時間脈絡,詳細分析了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和經營管理的變化。文筆輕快,不乏真知灼見。
但這本書對于融至道創始人金海騰的吹捧有點過度,書中經常可以看到“聽聞此言,金海騰眼前一亮”“這也是金海騰所推崇的”“金海騰一言以蔽之”等等,似乎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一切盡在掌握中,說實話,有點影響閱讀體驗。
3.林皓墨:《散戶的最後一課》
結論就是一句話:
對于普通散戶而言,無法依靠自己的投資獲得超額收益,散戶的目标應該是獲得平均收益。如果不按這個目标去操作,隻會連平均收益也無法得到。
是以,别費勁去選股了,買ETF基金做被動投資就行。從2021開年的股市運作來看,投資ETF肯定比自己選股好。
4. 管清友:《股票投資課:做趨勢的朋友》
管總最近出了好幾本寫給普通投資者的書,目的是“系統的梳理市場留給我們的曆史、資料和案例,進而幫你描繪出一幅完整而又清晰的投資地圖”。
5. 方銘輝:《資管不可能這麼有趣》
這是一本不錯的科普書,介紹了資管行業的業務類型和運作模式,包括公募基金、銀行理财、信托、保險、券商資管、私募基金等。想了解資管這個領域的可以看看。
6. 方銘輝:《12天理财精進》
大緻翻了一下,對一句話印象深刻:
“其實,理财的定位并不是進攻,而是防守。正确地理财,可以守護我們的财富和生活。”
比如,你在2020年稅後年收入是50萬,即便全部進行投資,也很難在2021年獲得50萬元的收益。但隻要保持工作,就可以在2021年再賺取50萬元。
是以,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應該老老實實靠工作獲得收入,很難指望通過理财獲得人生逆襲。
通俗小說
1.東野圭吾:《放學後》
這是東野的出道之作,早期校園本格密室推理。語言樸實,情節也不算複雜,屬于中規中矩的一本密室殺人推理小說。
唯一被東野迷津津樂道的,就是殺人動機略顯費解。有人說,看不上《放學後》的要麼太老,要麼太小,分歧就在于對殺人動機的不同了解上。
2. 東野圭吾:《秘密》
寫這本小說時,東野剛剛跟結婚10多年的發妻離婚,是以這本書寫的很虐,一度讓人淚目。
叙述語言很平淡,但還是有一句話擊中了我:“總在同一個地方和同一群人做同樣的事久了,有時會産生一種被世界抛棄了的感覺。”
3. 東野圭吾:《紅手指》
這家人看上去再平常不過:前原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癡呆的老母親,下有未成年的兒子。
平靜在一個下午被徹底打破:兒子在家中勒死了一個小女孩。前原夫婦決心移走屍體,掩蓋罪行。
前原的供述合情合理,無懈可擊,警方完全可以結案,但刑警加賀看到前原的母親塗紅的手指時,明白了事實真相。
4. 東野圭吾:《新參者》
加賀探案集中的一本,東野寫東京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讀來非常溫暖。
5. 池井戶潤:《半澤直樹》
以銀行工作為背景的小說不多,這本寫的還不錯,書中也有很多對銀行的吐槽,感覺很親切。
已經拍成了電視劇,由男神堺雅人主演,據說是近些年來日劇中少有的佳作。
6. 楊本芬:《秋園》
這本跟姜淑梅的《窮時候,亂時候》有點像。作者都是老奶奶,非專業作家,上年紀之後才開始寫作,都獲得了成功。但比較來說,姜奶奶的文字“更有勁兒”。
7. 馬伯庸:《古董局中局》
這次馬親王從古董入手,搭建了一個鑒寶宇宙。
故事很吸引人,讀完之後會發現有一些邏輯不太通順之處,跟《長安十二時辰》類似,但在閱讀快感的驅使下,你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讀完。
9. 紫金陳推理三部曲:《無證之罪》《壞小孩》《長夜難明》
《無》的故事架構跟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極其相似,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模仿。
《壞》中朱朝陽手寫日記的橋段也有對東野《惡意》的緻敬。大熱網劇《隐秘的角落》就是根據它改編的,據說改動不小,因為小說确實過于暗黑。完全忠實于原著,很有可能過不了審。
《長》是一本讓人脊背發涼的小說,據說當時好多出版社都不敢出。
結尾終于扳倒了罪魁禍首,但是是拜上層打老虎所賜,跟這些普通人長達十多年、甚至以生命為代價的努力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