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益強大的祖國,曾在近代曆史中有着漫長的蛻變,面對世界風雲的變幻,列強的虎視眈眈,曆經近百年最終确定了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道路。
于是,有一大批懷着共産主義理想的青年志士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華大地破土而出,新的中國是他們用信念和鮮血拼搏而來。
1955年,毛主席為軍人們授銜,在讨論授銜名單的會議上,當彭老總念到一位已經犧牲二十多年的将軍時,毛主席一反常态,沉默落淚,會議是以中斷。這位将軍便是段德昌烈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南州君子,少年有光</h1>
1904年,正是南方八月時,天氣熱烈,夏意正濃,段德昌便出生在湖南南州九都山的九五場,就是現在的南洲鎮火箭村。出生後,家中為他取名德昌,寄予着個人賢德的厚望、國家昌盛的願景。
段德昌的父親是新式知識分子的其中一員,曾去往日本留學。他接受新潮的西方思想,厭惡腐朽的封建禮教,心中期許着國家的崛起。段父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是以對段德昌的教育格外上心,對他言傳身教,以德養之。
于是段德昌從小便接受先進的思想教育,在他七歲時,家中将他送去私塾讀書,後來轉讀國小。段德昌天資聰穎,十歲時便能吟詩作對,小小年紀頗有才華和膽識。兒時的他在當地小有名氣,甚至被冠以“小天才”的稱号。
漸漸地,那個愛好讀書的孩童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南州少年,他曾讀過的書賦予着他一股溫潤如玉的氣質。段德昌長相清秀,眉目間透露出一股堅定。
1921年,毛主席以省督學的身份來到安鄉考察教育。時任當地督學的嚴世傑上任不過兩個月,面對上級的考察,他話語中句句都是謙意,稱自己上任不久,對當地了解不多。毛主席問起緣由,是以從嚴世傑口中初步了解到段德昌。
嚴世傑之是以匆匆上任,大都是因為上一任督學A錢腐敗、中飽私囊,學生們常常難以飽腹,所吃食物缺少營養。段德昌對如此貪官憤憤不已,于是他帶領學生們罷課,開啟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
為了平息此次鬧劇,降低影響,兩方都受到了處罰。原督學德不配位該罰,段德昌帶頭鬧事該罰,于是他們兩方被上司下令各打五十大闆,原督學被撤職,段德昌受到警告處分。
毛主席在了解段德昌的事迹之後,對這個有勇有謀、敢于擔當的少年頗為好奇和賞識。毛主席考察時期段德昌正回鄉照顧卧病在床的父親,縣勸學所通知段德昌有上司想要見他,他又急匆匆從家中趕回學校。
那是段德昌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兩位有着相同革命理想的志士一見如故,并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他們相談甚歡,從家庭聊到教育,從教育又談到當時的社會新思潮......十七歲的段德昌在與毛主席的交談中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南州小小的一方土地。
毛主席認為段德昌若是走上革命道路必然大有所為,于是建議他前往長沙讀書,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以更友善地參加革命活動。段德昌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心想自己的理想抱負終于有了實作的機會。
國小畢業之後,段德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雅各中學,如願來到長沙。在長沙求學期間,段德昌和毛主席一直保持聯系。除此之外,他還結識了更多與他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常常在一起探讨革命思想,青年們眼中的光越發明亮,内心的信念愈加堅定。
段德昌與這些青年們共同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他接觸到大量的先進思想與先進書籍,他們共同研讀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段德昌在思想上取得了飛速的成長,他心中革命的熱情不斷高漲。
1923年,原本疾病纏身的段父病情加重,已到達藥石難醫的境地,沒多久便撒手人寰。父親的離世令段德昌心痛不已,而家中失去直接收入,家境一落千丈,甚至生計都難以維持。
無奈之下,段德昌隻好中斷學業,回到家鄉。段德昌并沒有因為家中的變故而一蹶不振,他找到了兒時的好友何長工,二人一起在華容南山創辦了一所學校,取名新華中學。段德昌教學生們學習英文,同時,還向他們傳授先進的思想,猶如當年的父親影響自己一般去影響那群孩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6">二.革命青年,軍事奇才</h1>
段德昌始終牢記自己肩上有着怎樣的使命與責任。國内的大革命轟轟烈烈之際,他選擇暫時放下自己教育工作,在二十一歲那年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産黨的一員。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段德昌順利進入黃埔軍校深造。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他學習到許多軍事理論,為之後卓越的軍事才能打下基礎。因為成績優秀,表現突出,他很快在學校得到重用,後來更是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的政治部承擔相應的工作。
遺憾的是,孫中山先生的離世之後,蔣介石在國民黨大權在握,他處處針對中共,試圖破壞國共兩黨的合作關系。中山艦事件發生後,他借機将國民黨軍中的共産黨員清除。段德昌是以被黃埔軍校開除。
段德昌來到毛主席所在之地,與之再次會面,久别重逢,二人熱情擁抱,沒有絲毫的生分。段德昌加入毛主席等人創辦的中央政治講習班,成為毛主席的得意門生和珍貴知音。
段德昌從講習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對革命道路也有更深的體會。在講習班結業後他繼續投身于革命事業,跟随國民革命軍參加了浩浩蕩蕩地北伐戰争。他有勇有謀、思維靈活,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群衆中,他都有着優秀的表現,多次受到中共的表揚。
無奈的是,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國民革命以失敗告終。中共在面臨事關革命事業命運的危急之下召開了八七會議,重新制定了土地革命與武裝鬥争的總方針。
段德昌接到中央的指令前往鄂西地區開展武裝鬥争。那時的段德昌對革命理論了然于心,在革命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果将當時的革命比作一片需要耕種的農田,那麼從前的段德昌就是一個觀察其他農夫耕作的學習者和一個幫手。
而來到鄂西地區的段德昌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種出了自己的革命果實。第一份豐碩果實就是成功上司公安縣年關暴動,當地惡貫滿盈、壓榨百姓的地主和官僚們被讨伐打倒,農民們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土地,成為自己的主人。
此次暴動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也讓段德昌深刻明白農民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革命事業少不了他們的支援。于是他紮根在鄂西這片土地,點燃革命的火焰。
當地的土地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農民們在段德昌的上司下紛紛武裝起來,開展遊擊鬥争。段德昌在多次遊擊戰中總結出“敵來我飛、敵去我搞、敵多則跑、敵少則搞”的作戰精髓,與和他天各一方的毛主席的遊擊戰術不謀而同。
在此期間,段德昌與彭德懷相識。相比于對革命道路尚感迷茫的彭德懷,段德昌對自己選擇的路和追求的理想具有十厘清晰的認知。段德昌成為了彭德懷革命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段德昌與彭德懷曾有過一次徹夜長談,他對革命一番深刻的見解驅散了彭老總在革命道路上的迷霧。之後,彭老總經段德昌的引薦加入中國共産黨。直到晚年,彭老總都深深地敬佩段德昌這位益友和伯樂。
段德昌迅速建立起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之後與周逸群、賀龍彙合,三人合力在鄂湘西地區站穩腳跟,建立起洪湖革命根據地,共同帶領紅軍勢力不斷擴大。
1930年,針對蔣介石對紅軍展開的瘋狂圍剿,段德昌向中央提出鞏固蘇區的戰略思想。他判斷蘇區大多位于地勢突出的山村,易守難攻,加強蘇區可以有力應對國民黨圍剿。
隻可惜當時中央奉行左傾思想,無情地駁回了段德昌的提議。應對國民黨圍剿時,新蘇區力量相對薄弱,結果段德昌即便是拼盡全力也沒能守住新蘇區和他們親自建立起來的洪湖根據地。
回到洪湖重建根據地的想法被中央否決之後,他并未是以感到灰心,反而在擔任赤色警衛隊總隊長時期,聚集昔日的老紅軍重新成立起一支軍隊,遊刃有餘地應對了國民黨的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時期,段德昌将運動戰和遊擊戰相結合創下大捷。幾乎戰無不勝的他被人們賦予“常勝将軍”的美名。
然而世事難料。第四次反圍剿中,我軍暫時失利,主力不得不退出洪湖蘇區。段德昌臨危受命,跨省作戰,承擔起阻擊斷後等艱巨的任務,經過與敵軍的浴血奮戰,成功保住我軍在湘鄂邊界的革命根據地,立下了赫赫戰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7">三.巨星隕落,華夏之痛</h1>
段德昌是器宇軒昂,才華橫溢的新青年,他一心為國,天賦異禀,本應該繼續在馬克思主義革命道路上閃耀自己的光芒,正當星星最明亮的時刻,他卻促不及防地隕落在華夏之空。
段德昌的犧牲和夏曦大有關聯。夏曦是左傾機會主義者,時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的他在面對紅軍危機情況沒有做出正确的指令,還将軍中的肅反運動誇大化,緻使不少革命戰士無辜犧牲,段德昌也包括其中。
段德昌深知左傾思想的危害,曾當衆批評夏曦将肅反運動誇大化,與夏曦進行過激烈的讨論。夏曦固執地認為自己是替黨清除毒瘤,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因為段德昌使他當衆丢失顔面将段德昌納入他的肅反範圍中。
1933年初,段德昌率領紅九軍在川湘鄂邊界完成了殲滅敵軍的任務,保證安全後傳回了巴東金果坪,本應是勝利的喜悅時刻,他遭到了夏曦無情的逮捕。
夏曦堅持給段德昌扣上改組派的罪名。改組派是國民黨内汪精衛派系的一個小團體,段德昌明顯與改組派毫無幹系,這顯然是對他的欲加之罪。夏曦不顧其他同志的堅決反對,一意孤行地想要置段德昌于死地。作為政治委員,夏曦具有最後決定權,段德昌最終被判處死刑。
段德昌預見自己将失去生命的結局,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絲毫畏懼,這些年征戰沙場的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上交給了國家。段德昌隻是遺憾這一天來得太早,他才二十九歲,正是青年最熱血的年紀,還未來得及為革命做出更多的貢獻,沒有機會看到革命的勝利。
段德昌的心中滿是祖國、革命和人民。在行刑前,他提出自己不需要槍決,用一把刀就可以,他想為革命戰争省下一顆子彈,多殺一個敵人。
賀龍将軍心中痛惜不已,軍令如山,他同樣無可奈何。段德昌最愛吃粉蒸肉,粉蒸肉裡的層層濃香是他對家溫暖的記憶,賀龍在段德昌受刑前含淚為他端去一碗熱騰騰的粉蒸肉,段德昌慨然吃下粉蒸肉,永遠地告别這個世界。一顆閃耀的明星永遠地隕落。
賀龍将軍悲恸大哭,圍觀段德昌被行刑的戰士們跟着賀龍一起哭泣。段德昌犧牲的噩耗傳到毛主席那裡,毛主席失聲痛哭,口中喊着德昌的名字。戰場之上難料生死,隻是冤死在同僚手中,實在是意難平。
段德昌離開了,革命還在繼續。在經過無比艱難的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後,無數戰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托起了新中國的命運。1949年十月一日,五星紅旗在天安門高高飄揚,這是令無數中國人激動不已的日子,我們華夏民族終于在世界東方屹立起來。
1952年,毛主席親自為段德昌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證書,将他排在所有烈士的第一位,在毛主席心中,段德昌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英雄。
1955年,我國第一次公開舉行授銜儀式,在商讨授銜儀式的會議上,彭德懷念到段德昌的名字時,毛主席眼中含淚,久久不能言語,見毛主席一反常态,當衆落淚,在座參與商讨的人員都頗為驚訝,不知該如何是好。會議程序是以受到影響,不得不暫時中止。
不知不覺,段德昌已經離開了22年,關于段德昌的記憶在毛主席的腦海中卻如同昨日一樣。
在記憶中,段德昌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南州少年,他們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是彼此難得的知音。毛主席對段德昌用“身處亂世,知己難求,一遇知己,一生所惜”來形容再合适不過。
毛主席腦海中回蕩着那個少年的铿锵之言,畫面是段德昌對着他微笑的模樣。想到此處,不禁潸然淚下。
多年之後,中國有關于戰争的痕迹早已模糊,而相關的記憶始終如新。在湖南益陽,穿過一扇紅色之門走進德昌公園,段德昌的雕像就坐落在公園中央。那裡山水相映,綠樹成蔭,一派甯靜祥和。他的故事就在那裡,有關于他的曆史記憶被人們不斷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