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經》色彩:豆綠初探

《布經》色彩:豆綠初探

布經色彩豆綠

中國傳統色彩之一。豆綠:如青豆般翠綠的顔色,為形容詞。屬于色彩偏黃的一種淺綠色,因色澤猶如青豆色,故名。豆綠橙色鮮明,充滿青春氣息與輕快活潑的色感,是古代女子愛用的服裝選色之一。

豆綠在《紅樓夢》裡僅出現一次:

《紅樓夢》 第三回:

... 這個人打扮與衆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绾着朝陽五鳳挂珠钗,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璎珞圈,裙邊系着豆綠宮縧,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其他清代小說裡,豆綠出現多次,不一一詳寫。

在古瓷中,豆綠色釉的瓷器與天藍、天青、月白并列為北宋官窯——汝窯燒制的名瓷之一,以其高雅、古樸的色彩聞名。

《布經》色彩:豆綠初探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彩色》:“豆青、豆綠,此二色宋哥弟窯為最盛。哥窯多作豆綠,弟窯多作豆青,皆滋潤瑩澤,至為可愛……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黃色,至清則純近綠色。”

花卉中也有豆綠一詞:

豆綠,牡丹四大名品之一,皇冠型或繡球型。有一牡丹品種稱為“萼綠華”,據說是綠牡丹的鼻祖,唐代栽植在永甯的王宮裡。大瓣樓子花,每片花瓣上都有綠色,乍一看,整個花朵像許多蝴蝶聚在一起,是以,又稱“綠蝴蝶”。

《亳州牡丹史》 :更有綠花一種,色如豆綠,大葉,幹層起樓,出自鄧氏,真為異品,世所罕見。

《布經》色彩:豆綠初探

《全宋詩》有“ 蠶放三眠大麥熟,含桃爛紅豌豆綠。”,“雨洗櫻紅蠶豆綠,金衣公子可憐誰。”等詩句。

現代考古學者對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物所做的色譜分析,檢驗出青、綠、黃等色系各深淺不同的色階的顔色共二十四種,其中就包括了豆綠色。

“豆綠”是由含有色名詞性語素“豆”加表色形容詞性語素“綠”構成的偏正式複合顔色詞,富于形象色彩。

《浙江通志》 卷一百六“靛青”東陽縣志:興葉名蓼兒青,不甚佳,圓葉者馬蹄靛。山鄉皆種,發之以染絲,布色深碧。另一種名菉豆青,又一種名鴨綽青。

《雪宦繡譜》記載:老青豆綠、并青豆綠各有十五個色。這十五個色應該是以深淺分。

豆綠色用什麼染料和工藝染成?

《天工開物》隻記載了染料來源:豆綠色:黃蘖,藍 (黃蘖:即黃柏;藍:即靛藍)文章中染色工藝沒寫。按照這個順序,應該是先染黃柏,再套染靛藍。但應該是有黃色及靛藍的比例的,需要熟練的染匠反複摸索才能達到。且無法是一種固定的顔色,正如《雪宦繡譜》作者沈壽所言:“業染者雲,色随入而變。亦随天氣燥濕技手巧拙而變。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試之,今日而變;以今日所得之色試之,明日而又變者。變不可得而窮。”

《布經》裡記載染豆綠的染料比《天工開物》詳細一些,且有所不同:

豆綠 深寶藍腳地、槐米二十五斤、白礬七斤、廣灰半斤

靛藍是使用的深靛藍,黃檗換成了槐米,計量也更準确一些。同時明确指明使用了明礬作為媒染劑,加以草木灰調整酸堿度。

據筆者看來,參考古籍中關于花卉和古瓷器的記載,豆綠色應該是淺色綠,這樣才更接近是嫩青(豌)豆的真實顔色。是個極雅緻的顔色,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

黃榮華辛醜年九月二十一草于宋莊

作者按:本篇文章是正在撰寫的《布經色彩考》中的一篇,有删節,請尊重原創,未經容許,謝絕轉載。

《布經》色彩:豆綠初探

關注公衆号《國染館漢方手染》,《禦染家》,有更多植物染資訊和技法幹貨。也歡迎來年春暖花開時參加“傳統染色專業研修班”。